第一版自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劳资之间利益平衡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劳方与资方结合成利益相互关联又相互冲突的共同体,劳资关系和谐则企业兴旺发达,劳资关系冲突加剧,则企业前途难料。如何判断劳资关系是否合理?这既要基于常识、基于法理,又要依据一个时代下该社会的成文法规范,最理想的状态表现为成文法规范能够科学而全面地体现形而上的公平正义原理。我国《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各项法定权益,基本上反映了现代文明社会所强调的劳资平等、就业自由、反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尊严和人权等价值理念。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劳动者权益屡屡遭受侵犯。每年年底,农民工追讨工资的新闻充斥各类媒体,使年底讨薪俨然成为一种非法的“规律”性现象,其背后是作为劳动者的农民工群体无限的悲凉、心酸和无奈,这是劳动者劳动报酬权遭受严重侵害的表现。此外,在日常劳动中,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安全权、社会保险权、民主管理权等法定权益亦经常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害。这些现象表明劳动者的法定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的程度较低,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目标不相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劳动者,因此每一个人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和实现权利的方法等有助于自我维护权益。某项权利可以因为义务人主动履行义务而实现,或者当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因公共机关如行政执法部门或者司法部门的及时救济而实现。本书的写作是面向所有人的,期待所有人能够明白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个人作为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权利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素材和程序等,能够做一个主动的权利维护者和行动者,同时又是一个理性而自治的人,既不因强势而骄横,也不因弱势而无赖,从而活出人的尊严。从劳资关系方面而言,就是保障劳动者成为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社会建设者。此目标的实现也依赖用人单位观念转变,其人力资源观念应从管理变为平等合作,承认劳动者是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从而正确理解劳动法律法规的精神,主动遵守法律法规。
本书第一讲总括阐述人的权利层次,让读者知晓第二讲到第十讲涉及的权利在权利层次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些权利实现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本书的第二讲到第十讲着重说明劳动者作为雇员的权利及其保护。附则部分以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基础,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进行全流程的解读。为使阅读更为直观、具象,配以大量的关键环节的图表。鉴于个案的复杂性及各地行政法规的不同规定,建议读者在参考这些图表时要结合本地区的规则适当调整。附则还为读者提供了常用的各种法律文书格式范本、证据的基本类型以及如何收集和保存证据、相关纠纷的处理程序、各程序的相互关系等,以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逐步养成权利实现的能动主体,避免在发生纠纷时,劳动者可能因证据不足或者时效过期而无法获得有效的公共救济。
此外,本书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时效、有效性,使用案例、图表等增强可读性。2008年以来,我国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频繁修订,或者出台新的实施条例。例如《劳动合同法》以及《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女职工产假的延长,春节休假的调整等。凡是涉及这些修订的法律法规的地方,本书都注意采用最新规定。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常年接触的大量劳动争议案件,我们希望帮助读者在自己遭遇劳动纠纷或者帮助他人处理劳动纠纷时,从本书获得有用的法律、可操作的流程以及对证据的运用等。本书还利用大量典型案例、司法判例,引用最新的法律法规作为法律依据,配以图表,以达到生动、直观的阅读效果,让普通读者都能够明白权利的含义及其实现方式。
本书撰稿分工如下:韩桂君负责第一讲至第七讲,彭博负责第八讲至第十一讲。韩桂君负责整体结构内容设计和统稿。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语言上通俗易懂,避免生硬的法律术语,在案例上突出其故事性,增强阅读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专业思维所限,学识未尽通达,实务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在书中难以体现。惶恐成书,虽耐心校检,仍难免出错,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晶编辑的辛勤劳动,为本书的结构编排、编辑校对以及付梓出版全力策划,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面世,谨致谢忱。
韩桂君
于晓南湖畔静心斋
2014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