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像人的生理健康一样,在特定时间,因特定事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疾病。对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恰当处理,不必讳疾忌医,延误咨询或治疗。教师心理一旦出现问题或疾病,只有及时发现,积极寻求咨询或治疗,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保障师生人身、心理安全。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既包括一般人具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又体现教师职业特殊性,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点。

(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教师对教师角色的认同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学工作,爱生、爱校、敬业、乐业,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二)具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健全人格通常表现为性格开朗,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信心坚定,意志顽强,顺境不傲慢,逆境不悲观。

(三)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良好和谐人际关系通常表现为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和理解别人,能够接受对方,接受他人的优点,也接受他人的缺点;与别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尊重、理解、赞美、喜悦多于仇恨、怀疑、妒忌、厌恶;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懂得与上下级和同事友好合作,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教师能对自己的能力、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评价,不随便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现实与现实的关系。

(五)具有教育独创性

教师的教育独创性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和社会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环节,对不断出现的创新性教育教学方法能很快接受。

(六)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感受情绪,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教师具备健康心理,就能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恰当表达和控制自己,反应适度,行为有序,安详稳妥地处理学校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冷静处理课堂环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庭。

在理解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从良好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心理健康状况、有某些心理困扰、轻度心理障碍到严重的心理疾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许多情况下,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两极之间只有相对标准和程度差异,没有绝对界线。

第二,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环境改变、不良刺激、意外事件、自身成长与发展、学习与经验积累、主观调节能力等都能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如果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处于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会下降;反之,如果出现困扰、失衡后能正确认识,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帮助,就会恢复到心理健康良好状态。每一个人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努力,不断发挥自身潜能,都可以追求心理健康发展的更高层次。

二、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一)教师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教师自身不能正确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发展。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通过针对性教育训练,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人格,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发展性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教师的问题,意味着教师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还有提高的空间。

(2)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引导教师在一个更新层面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这种潜能开发更具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能使教师在能力提升、信心重建等方面实现一定飞跃,使自己得到更充分发展。

(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是教师的工作、适应、发展等问题,更侧重于“发展”方面,着眼于教师心理素质提高和教师能更好、更充分地发展。要求教师更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信心。

【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日记中显示的心理困惑

教学中的我为什么会不自信?

开学第二周了,一直想着写日记但是没动笔,今天才终于下定了决心。

我的问题实在是有点多,也很乱。我很没有头绪,很不自信。

今天是星期五,本来我已经下班了,此刻应该回到家里或者休息或者吃饭,但是我想备课,想看书,想多熟悉教材,我现在正待在办公室里面。

回顾过去的两个星期,我一边担忧着,一边前进着,走着……

整体上来讲,我的课堂很活跃,因为我喜欢看到学生活泼快乐的样子。课堂上一动一静的节奏也让我很有成就感。安排他们讨论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很积极地讨论着,少部分基础欠佳的学生也偶尔会将信将疑地发言。并且讨论的结果都很符合我本来设计的思路,说明我的问题起到了恰到好处的引导作用。在我写板书的时候,学生很积极地主动做笔记。我尽量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我喜欢看他们的眼睛,我发现,大部分时候我看着他们时,他们也在看着我,大家保持着一种默契。每一次,我都会为这种默契而为自己欣慰,我很棒。我以为,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老师的激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或者激发学生的热情。我最害怕的是在课堂看见一个无辜的表情,我怕他们听不懂我讲的知识,我怕他们觉得我讲得不够生动,没有兴趣。我怕这些事情的到来,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我尽量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虽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我并不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好,我更多的是在觉得这是自己的幸运,因为我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没有总结过方法。究竟哪些地方做得好,是根据什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思考了吗?我没有总结!是胡乱碰到而已。

我为什么会不自信?为什么别的老师说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不相信?我为什么要一直在怀疑自己?我很自卑,自卑于我的个人魅力,自卑于我的专业知识。我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也不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作为新老师,我这么不自信,真的很不好,很不好,我该怎么办?

感觉肩上有几千斤的担子压着,我为什么这么不自信?我好茫然……

这篇日记说明教师也会缺乏自信,新教师更容易出现缺乏自信的问题。缺乏自信是教师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是发展性心理问题的一种体现,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教师的适应性心理问题

适应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调整身心状态,与环境保持良好、有效接触的过程。适应性心理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属于正常人出现的心理不健康问题。

在人生各个阶段,个体要不断依据环境的变化,持续不断地维护心理平衡。这个过程反复出现,伴随人的一生。当人无须付出太高代价去处理一个具有一般性及可预期性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很快实现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教师的适应性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应性心理问题发生在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教师,或者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身上。

(2)解决教师适应性心理问题,需多注重教师正常需要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工作是运用认知调整,帮助教师在认知方面得到调整和改善。

(3)强调引导与自我教育。解决教师适应性心理问题,要重视教师自身理性的作用。领导者或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要帮助教师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途径和方法。强调发掘、利用教师潜在积极因素,引导教师自己解决问题。

(4)教师适应性心理问题,多涉及工作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在这些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教师的障碍性心理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也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其特征是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人际关系糟糕,产生对抗甚至敌对行为;表现出非当地文化类型的特殊行为。

当教师遭遇人际关系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伤或面临重大抉择时,有人会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有人表现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有人表现异常愤怒甚至冲动报复;有人过度应用防卫机制,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行为。若长期持续,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调适或解脱,就容易发展为更严重疾病,产生严重后果。

教师障碍性心理问题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焦虑性障碍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反应。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与神经症性焦虑;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广泛性焦虑与惊恐发作。

(1)正常焦虑与神经症性焦虑。①正常焦虑是现实威胁引起的担忧、不安,是由人类与生俱来的有限性,即人类面对自然力量、病痛、微弱以及终极死亡感到脆弱无力,无法应付而产生的焦虑。正常焦虑的反应与客观威胁成比例,不涉及压抑或其他内在心理冲突机制,不需要启动神经性防御机制来管理焦虑,能在意识觉察层次上建设性对待,或当客观处境改变时,会变得较为舒缓。②神经症性焦虑与惊恐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其紧张不安和惊恐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它所反映的威胁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会有压抑(分裂)和其他心理冲突形式,会产生许多形式的退缩行动与警觉,以及各种神经性防御机制。

(2)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①状态焦虑(stateanxiety)指因为特定情境引起的暂时不安状态。②特质焦虑指一般性人格特点或特质,它表现为比较持续的担心和不安。

(3)广泛性焦虑与惊恐发作。①广泛性焦虑是以经常或持续的、全面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及过度焦虑感为特征。这种焦虑与周围任何特定的情境没有关系,一般由过度担忧引起。典型表现是对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如担心自己或亲戚患病或发生意外,异常担心经济状况,过分担心工作或社会能力。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使患者感到难以忍受,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惕。患者常具有特征性外貌,如面肌扭曲、眉头紧锁、姿势紧张、坐立不安,甚至有颤抖,皮肤苍白,手心、脚心以及腋窝汗水淋漓。患者容易哭泣,是广泛性焦虑状态的反映,并非提示抑郁。多数患者自发病后在大部分时间有症状。通常,只有当症状持续几个月后才可以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6个月)。如果不加干预,大约80%患者症状可持续3年。如果症状较严重或者伴有激越、现实感丧失、转换症状以及自杀观念,预后更差。一些慢性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可有短期抑郁发作,通常在某次发作中患者会就医。②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患者突然发生强烈不适,可有胸闷、气透不过来的感觉,心悸、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发作约一刻钟左右。发作可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还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人群、商店、公共车辆中发作。它是以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伴频死亡感或惊慌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症状为特点。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惴惴不安,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惊恐发作时,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常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在发作间歇期,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肯单独出门、不到人多热闹场所、不乘车旅行等,或是出门要有他人陪伴等。

焦虑性障碍往往与典型的病态“完美主义”人格相关。完美主义人格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我批评、过多体验失败、自我强加的过高标准或者过高目标追求;恐惧失败;不顾后果地追求成功;饱受应该得到目标的折磨;很难有幸福家庭生活感受;喜欢把意志强加给别人。

2.抑郁性障碍

抑郁性障碍主要有三大方面典型表现。其一,情绪低落,这是抑郁性障碍的中心症状,表现为感觉不愉快、悲伤、无望等。即使患者否认有抑郁,旁观者往往也能从患者表情和行为等方面发现患者的低落情绪。其二,抑郁性障碍还表现为思维迟钝,患者感觉自己的思维反应变慢,脑子迟钝了,觉得脑子像是生锈锈住了,开动不起来,学习或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其三,抑郁性障碍还表现为动作减少,主要是指动作尤其手势动作减少,行动缓慢,少数抑郁状态严重,可缄默不语、不食不动、卧床不起,称抑郁性木僵状态。

3.强迫性障碍

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

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4.恐怖性障碍

患有恐怖性障碍者,所害怕的对象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现强制性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就是赤面恐怖,也就是在众人面前脸红,面部表情惊恐失措,不敢正视对方,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难堪,产生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

5.疑病性障碍

有这种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表现。

产生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较长时间内不良心境持续积累,可能造成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怪异等,这些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咨询也适用某些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诸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疑病症等,还适用于某些生理心理障碍(即身心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三、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

除了单纯身体疾病,或者单纯心理问题或疾病,还有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这就是心身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躯体有症状表现,有器质性病理改变,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国内综合性医院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人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教师常见心身疾病有下列表现。

(一)冠心病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已成为最常见的疾病及成人死亡的第一原因,是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冠心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噪声等因素,同大量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和不合理膳食、环境污染等一样,都是冠心病的前因,也是重要的诱因。

20世纪60年代初,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iedman&Rosenman)提出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n)或A型人格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把A型人格同过去公认的高胆固醇、吸烟和高血压并列为心脏病四大危险因子。A型人格主要特征为进取心强、过分的抱负与雄心壮志、急躁易怒、行动匆忙、过分竞争与好胜、充满敌意。与A型人格相反的为B型人格,表现为性情温和、安于现状、办事从容、竞争性低、无紧迫感、没有敌意、知足常乐。研究结果表明,A型特征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B型的两倍,心脏病的复发率是B型的五倍还多。

(二)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这主要是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而致病,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外界及内在不良刺激,引起剧烈、长期的应激状态,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使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同时由于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加剧血压升高。

研究认为,高血压病与病前性格有关,有报道2/3的患者具有一定性格特征。容易激动,具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者易患高血压病。各种引起精神紧张的情绪因素,愤怒、恐惧、焦虑均可使血压升高。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病发展与预后也有关系,社会心理压力的解除,会使血压明显下降。

心理治疗在高血压病中起重要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疗与抗高血压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松弛疗法、生物反馈治疗也有成效。

(三)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疾病。临床资料证实,心理社会性紧张刺激与溃疡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强烈持续心身紧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愤怒、抑郁、沮丧、痛苦等情绪体验,可以引起神经兴奋,导致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升高。如果这种升高持续存在,就损伤胃和十二指肠而发生溃疡。

消化性溃疡病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顺从依赖、过分自我克制、情绪不稳、内心矛盾重重等。由于他们惯于自我克制,在应激时情绪得不到宣泄,迷走神经反射更为强烈,胃酸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尤甚,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

(四)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是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的两个常见神经系统症状。紧张性头痛主要是额颞部和枕部出现的肌肉紧缩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头痛病。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头痛,疼痛多偏于一侧,发作时,可累及头、面、颈等部位。头痛主要原因是心情长期不愉快和情绪紧张。与情绪刺激有关,焦虑、紧张、愤怒以及疲乏时常可通过神经血管机制引起头部血管和肌肉强烈收缩而诱发头痛。

此类人的个性特点表现为好强、固执、孤独、刻板、敏感、嫉妒、内心冲突等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