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教师心理健康概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达到健康标准的人只占5%,有约20%的人是需要诊治的病人,其余75%的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经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或神经衰弱等,在心理上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受惊吓等,在生理上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亚健康”可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心律不齐等。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竞争日趋激烈,用心用脑过度,身体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状态等。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新概念,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

生理健康是指人的身体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肌肉、皮肤有弹性,睡眠良好等。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

道德健康指能人们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拓展阅读】

巴西著名医学家马丁斯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等。品行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态,有损健康。一个人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何以谈健康!这类人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减弱,在恶劣心态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折磨下,早衰或早亡。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精神支柱。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育相关部门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是重要问题

教师职业是一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的特殊职业。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无私奉献。正因为教师责任重大,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压力不期而至,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归根到底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以心理健康者的面貌出现并表现出心理健康的行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深远影响。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高尚的师德和良好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

教师不仅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还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表现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些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教学具有影响力

1.教师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兴趣,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暴躁易怒,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吸引作用,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会愉快地向教师学习。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2.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积极影响,还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反之,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形成消极人格特征。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加以指导。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拓展阅读】

上课迟到 班主任“骂”死花季女生

2003年4月12日早上,丁小婷醒来已经8点多钟了,她急得连早餐都没敢吃便去学校。当她心惊肉跳地赶到学校时,已经耽误了一节课。第二节课时,班主任汪宗惠把丁小婷叫到了办公室,训斥了近1个小时。她先是用木棍打,接着又开始辱骂:“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当一辈子老处女,你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第三节课是汪宗惠的语文课,整整一节课丁小婷都坐在座位上抽泣。

下课后,同学们发现丁小婷不见了,中午午餐时也没有出现。她独自带了一支笔、一个本子、一支漂亮的发夹,悄悄地从5楼的教室上了8楼。

在8楼档案室外,绝望的15岁女孩丁小婷含着泪把遗书写好后,纵身跳了下去……

一声轰响,丁小婷从重庆实验学校教学大楼8楼跳下来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鲜血将一大块水泥地染红……

丁小婷被紧急送到重庆市急救中心进行抢救。由于伤势过重,丁小婷如花的生命就这样骤然凋零了。

丁小婷遗书写道:“汪老师您说得很对,我做什么都没资格,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资格。您放心,我不会再给您惹事,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我这个人,我对您的承诺说到做到……”

法院认为,被告人汪宗惠明知体罚学生和对学生使用侮辱性语言会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及名誉受到贬损,仍实施该行为,足见其主观故意。客观方面,汪宗惠当着第三人的面,实施侮辱行为,具有法律所规定的“公然”性,且引发的后果严重,属“情节严重”。因此,汪宗惠的行为符合侮辱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汪宗惠的行为不仅贬损了丁小婷的人格尊严和名誉,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事制裁。

法院作出一审宣判,以侮辱罪判处被告人汪宗惠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转引自:巴山晓琴.上课迟到 班主任“骂”死花季女生[EB/OL].2003-09-16.http://edu.sina.com.cn/l/2003-09-16/53295.html.有改动.)

(三)教师心理健康对教师自己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就会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得到正常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做到自如运用自己的智慧应付客观环境,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关系协调,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平衡,有利于学习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学习、工作效率优于心理不健康者。

2.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密切。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心理健康可以提高教师的机体免疫水平,增加抗病防病能力。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促进生理健康,增强体质。心理健康也会使身体疾病较快治愈。

3.教师心理健康才算具备完善人格

教师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会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心理健康的教师,为学生塑造完美健康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影响下向健康方向发展。在班级“心理场”中,教师占主动、支配地位,学生易把教师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很重要。

综上所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自己也很重要。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心理健康防护,提供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教师审核,筛选心理健康者担任教师,并创造条件让教师愉快工作、学习、生活,把重视教师心理健康作为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学生生活、学习在心理健康者构成的环境之中。

三、教师心理健康涉及的内容

教师心理健康涉及教师心理的方方面面。本书重点阐述以下内容:第二章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心理健康”;第三章的“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第四章的“教师认知与心理健康”;第五章的“教师情绪情感与心理健康”;第六章的“教师意志与心理健康”;第七章的“教师性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的“教师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第九章的“教师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第十章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第十一章的“教师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这些内容在各章的学习中逐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