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压力概述
一、压力的含义
压力最先是物理学上的名词,指对物体外部施加的一种压力或推力。1936年,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舍利(Hans Selye)把压力应用在医学和心理学上,他指出压力是指个体在接受外在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在健康心理学中,压力是其中的关键领域。不同研究者对它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研究者认为,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也有人认为,压力是人在感知外界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还有人认为,压力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境的情绪与生理紧张反应等。
一般认为,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伴随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是压力来源、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的综合物。这个定义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压力是指一种刺激或情境,这种刺激或情境具有伤害或威胁个体的潜在性。如马上就要考试了,有的教师担心学生考不好,这时考试就是一种压力刺激或情境,称为压力来源。
第二,压力是指个体对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诸方面的反应,如教师面临教学比赛感到紧张不安;生理反应包括机体生理唤醒,如面对威胁时心跳加快等。
第三,压力是指由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强调压力是一个过程,包括了个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所研究的压力,一般指心理压力,是指某些刺激事件对个体在心理上所构成的负荷。这种负荷可导致一系列身心反应,即应激反应,是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而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必须把压力和压力来源加以区分,压力来源指的是引发压力的刺激或情境,或可称为压力事件;而压力指的是对于压力事件所做出的反应。
一个事件是不是构成压力,这取决于人们对事件进行的认知评价。如果把事件看成具有威胁性,而个体应对能力不足时,这时就会产生压力。因此,压力的产生包括评价过程。心理学家拉扎鲁斯(R.S.Lazarus)把这一过程称为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解释和评价过程,在压力产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压力认知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评定压力事件的严重性;次级评价是评定处理压力的可能性。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评价,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导致同一事件引发的压力反应迥异。
二、压力下的生理应激反应
压力下引发的生理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遭遇突发情况时个体在短暂压力下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可称为急性应激;另一种是长期压力下个体所产生的持续应激唤起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让个体无法应对,并耗尽个体的所有精力。我们把长期压力下的生理反应,称为慢性应激。
(一)短暂压力下的生理应激反应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威胁性情境时,身体上都会自动发生一种类似“总动员”的反应现象。这种本能性生理反应,可使个体立即进入应激状态以维护生命安全,就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由个体行为表现于外时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向对象攻击,二是逃离现场。这最早由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坎农(W.B.Cannon)实验证实这种自动反应。
20世纪20年代,坎农曾经研究人类与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第一次科学地探讨了身体对压力的反应。他发现当人们处于危险状况时,神经与腺体就会参与活动,使个体产生能量来对抗或逃避,坎农称这种双重压力反应为“战斗或逃跑”反应。这种压力反应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与许多情绪反应有关,下丘脑也称为压力中心,原因在于它有两个功能: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对垂体腺的控制。
当机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时,应激刺激被感知输入,在被中枢神经接受后,经中枢加工后将信息传递给下丘脑,并使之兴奋,从而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导致后者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高水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机体心理、生理功能改变,使机体变得警觉、敏感,从而为机体投入搏斗或者逃离危险情境做好准备。如果在生理上一直对威胁保持警惕,则最终会破坏身体的自然防御系统。因此,在生活中经常遭遇应激,或频繁将环境里的事物看作是威胁,会给人带来严重健康风险。
这种在短暂压力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对于应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有所助益,对人类生存极为有效。但有研究指出,这些应激中的生理反应对男性和女性会产生不同结果,女性一般不会体验到“战斗或逃跑”反应。
(二)长期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体内部的应激反应延长,让人体虚弱、得病甚至死亡。
汉斯·舍利是当代第一位研究长期严重压力对身体影响的研究者。他曾从事多项压力实验研究:将白鼠置于不同压力情境下,观察白鼠在压力持久存在与变化下身体表现出来的反应。实验所采用的威胁性刺激是细菌感染、外伤、冷气、热气、中毒、强制性束缚等,有时只用一种刺激为压力因素,有时两种并用;其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将白鼠置于冰箱内,让它在极冷的压力下生活数月之久,以此观察压力时间长短与身体反应的关系。他发现,长期性高度压力会使身体产生一种非特定性适应性生理反应,舍利将其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包括三个阶段:警觉反应阶段、抵御反应和衰竭阶段。
在警觉反应阶段,个体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任何一个紧张刺激都会引起身体内部生理生化、体内环境平衡、内脏机能的变化,即个体自身会动员起来进行适应性防御。如果个体持续在此压力环境下生活,就进入第二阶段——抵御反应阶段,这时个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后,会出现心律、呼吸加快,血压增加,血糖含量增加等变化,以便充分动员体内潜能应付环境变化刺激威胁。当伤害性压力来源持续过久,可能个体就无法抗拒下去,就进入第三个阶段——衰竭阶段,紧张刺激所致威胁继续存在或身体仍然像存在着威胁那样进行反应,抵御就会持续下去,必需的适应能力可能耗尽,最后出现崩溃。这时个体会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舍利动物实验结果认为,我们每个人对压力来源的适应能量是有一定量的,如果耗竭,就无法抗拒压力,最终导致疾病死亡。因此,减少或降低压力,可以使人更健康。
三、压力的心理反应
压力会导致人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有所反应,这些反应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压力的情绪反应
几乎所有的压力都会伴有一系列情绪反应,有的可能是多种情绪反应。大部分压力都是令人不舒服的负向情绪,这些负向情绪除了令个体感到不快外,本身也会增大个体压力。
压力情绪反应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等。焦虑是心理应激下常见反应,适度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对人适应环境有益。过度焦虑则有害。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特定危险的逃避情绪。愤怒是一个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的情绪体验。抑郁是一种消极低沉的情绪体验,如悲观、失望、绝望和失助等。
(二)压力的认知反应
压力影响人的认知功能。当个体认识到一个刺激有威胁时,智力方面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压力越大,个体用于关注压力来源及个人焦虑的注意力就越大,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就会降低,威胁更不容易解除,因为人的注意资源有限。压力还会影响记忆,干扰问题解决、判断和决策能力。这是因为压力使得知觉范围变小,大脑活动受到抑制,思维变得迟钝,更难有创造力产生。
(三)压力的行为反应
面对压力,人们总是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减轻或消除其影响,这就是行为反应。如有人面对压力时,过度进食、不停地吃零食等。但是面对不同程度压力,个体常会有不同行为反应。当个体认为有把握处理压力问题,会采取行动努力寻求对压力的解决方式,使个体更警觉,集中精力,表现更好,因此这种压力促使积极行为适应。当个体感到无法处理、解决压力问题时,则会采用自我防御措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有时会产生攻击行为。对于一般人而言,攻击行为因遭遇挫折而起,攻击对象既可以指向他人,也可指向自己,甚至造成自杀的极端行为。
【走进课堂】
压力反应的警讯
四、压力与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有明显生理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类躯体性疾病。而刺激产生的压力引发紧张状态持续,常常会导致心身疾病。关于心身疾病发病率,由于界定范围不同,所以报道数据差异甚大,国外调查人群中为10%~60%;国内的门诊与住院调查,约为三分之一左右。
心身疾病分布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种类繁多。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等;②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血管舒缩性鼻炎等;③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等;④内分泌系统,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⑤肌肉骨筋系统,痉挛斜颈、类风湿关节炎、口吃等;⑥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⑦泌尿生殖系统,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等;⑧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斑秃、荨麻疹等;⑨其他,癌症、免疫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