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笔的“人”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多种多样。以汉族为主体的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1)变化幅度最小,许多文字从创制出来,一直沿用数千年,而且字型变化不大,如日、月、水、田、井等;
(2)组词能力强,不用新造词语,用已有的词汇,就能组合出当今最需要和最流行的词语,如电脑、手机、共享单车等;
(3)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丰富,使用较为精准,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意思,并有诗性,如浪荡、浪漫、浪子、浪人、浪迹等;
(4)笔画刚柔有度,布局均匀,形成的文字方而圆润,书写特别有美感,如岗、岩、淼、凯、容等;
(5)偏旁、部首有意有象,一些字一看就心领神会,如甜、鼾、咬、凼、爬等;
(6)音节中元音较多,易于诵读,读起来节奏感强,如阳、光、波、放、强等。
但汉语言文字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笔画多,有转折,书写不易;其次是一音多字、词,分辨起来不容易。因此汉语言文字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的起源比较古老,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雏形。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应该是在30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早期。由于最早的文字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因此被称为甲骨文。到目前为止,发现和有记录的甲骨文仅有4000多字,能识别和读出的仅有2800多字,还有2000多字没有被破译。这些文字,绝大多数是当时王室占卜的言辞,有专家称之为“卜辞”。卜辞中又多含美好的意思,有专家又将之称为“贞卜文字”。这些文字通过镌刻方式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有专家称之为“契文”;因为第一批甲骨文出土于今河南安阳,这里曾是商代的都城,所以留下的遗迹称为“殷墟”,有专家将之称为“殷契”。
令人十分惊奇的是,在解读出来的2800多个字中,居然就有“人”字。它的写法是。
甲骨文使用的时间跨度稍长,就在甲骨文使用的鼎盛时期,另一种字体悄然出现,这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
据考证,中国的青铜时代应该从夏朝开始,至商周达到巅峰。尤其是到了周朝,青铜冶炼和铜器制造技术突飞猛进,许多精美的铜器在造型、纹饰方面令人叹为观止。由于铜器的大批量出现和使用,当朝便把铜称之为“金”,列为五金之首,铸造在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作“金文”。金文中的文字又以吉祥类文字居多,因此又被称为“吉金文字”;在所有的青铜器中,钟鼎类的铜器上字数最多,有专家又把它称为“钟鼎文”。
金文的字数也不多,不完全统计有4000多字,已经识别出来的有2000多字。
无独有偶,在识别出来的2000多个金文中,也有“人”字,写作。
在识别出来为数不多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出现了“人”字,说明“人”字是较早造出来的文字之一。有认识、有使用才有制造,可见“人”字在当时的交往中有多么重要!
甲骨文和金文的大量运用,文字便从庙堂走向世俗。使用的频率越高,文字的缺口越大。为了弥补这些缺口,方便运用,必然要去创造新的文字。文字数量逐渐增多,表述随之丰富,写法也逐渐发生演变。而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各诸侯国甚至各个邦国,都有不同的“写法”和字型、字体,但主要还是以篆文为主。
篆文分为大篆、小篆两种,篆文中的“人”字写作。
文字写法的多样性固然是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但同样的文字被写得五花八门,认识和交流起来自然不便。文字的主要功能首先是交流,其次是记录。如果某些文字成为一种地域性障碍,说明它的适应能力不强。战国分崩离析的局面一结束,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看到了文字使用乱象的弊端,便强行推进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规定小篆为“官方”文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进步。但其时小篆也没能“一统天下”,还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另一种更为简洁的写法及字型已经拥有后来居上的态势。
这就是隶书。隶书的字形更接近文字的形态,其中的“人”字写作,无论是写法还是字体、字型,都更简洁明了,更符合书写,也更有指向性。到了汉晋时期,隶书向行书演变,字体、字型基本上固定下来,行书的“人”字就跟今天的写法相差无几了。
3000多年的时间,同一个字的四种不同字型、字体和不同的写法,尽管其中有一些微妙的变化,但总的说来,其结构万变不离其宗。字的骨骼和神韵基本上没有较大变化,但在每一次变化之后,特别是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人”字的表意能力在逐步消减。到了行书的“人”字出现,它所寄托的人的象形,已经所剩不多。
这不是说,现代使用的“人”字就不能与具体的“人”联系起来,缺少某种内在的沟通。在某地,曾流行一个几乎是真实的故事。传说一位乡村教书先生,原在城里一所高等学校任教。据说他教的学生,每年考取省立中学的人数,占了录取榜的一半或一半有加,人称“某半榜”。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原想放下教鞭,享享天伦之乐。谁知村中的学校办得越来越不景气,后来连教师也聘请不到。乡亲们恳请老先生出山,承担起教育后辈的“重任”。老先生没有推辞,就去上课了。
第一课,老先生把学生赶出教室,站在操场上。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床草席铺在地上,让学生围席而立,然后说:大家看好了,我们的识字课马上开始。
说完,老先生就地一躺,在草席上奓开双腿,两手并拢贴着身子,大声问学生:“这是什么字?”
还没识字的学生左看右看,都是一个人躺在席子上,实在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自然都答不上来。
老先生告诉学生们说:“这是‘人’字。看好了,上面的身子是‘人’字的一竖,下面奓开的两条腿是‘人’字的一撇一捺。”说完,将两条腿奓开又并拢,并拢又奓开,重复一遍说:“上面的身子是‘人’字的一竖,下面奓开的两条腿是‘人’字的一撇一捺。记住了吗?”
这样的造型是“人”字,这好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记住了。”
老先生并没有立即站起来,继续躺在草席上,对学生们说:“看好了,我们要学第二个字了。”
学生们紧紧盯住老先生,看他怎样教第二个字。只见老先生将双手张开,平放在席子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字?”
学生们仔细看,看不出是什么字,答不上来。老先生说了:“这是‘大’字。你们注意了,‘人’字腰上加一横,就是个‘大’字。我这两只手就是那一横。看明白了吗?”
学生们回答说:“看明白了。”
老先生教完‘大’字,还躺在草席上,用手把平时挎在腰间的牛皮旱烟盒挪到左大腿内侧放好,两只手还原平放着,问学生:“这是什么字?”
学生们盯着烟盒,看不出是什么字,同样答不上来。
老先生说:“‘大’字的左腿内侧加一点是‘太’字,这个烟盒就像那一点。记好了,这一点一定要点在左边内侧。”
乡村老先生用三个姿势和动作,形象生动地教会学生认识三个字:人、大、太。虽然这是民间故事传说,但却有一定的道理,即“人”字不管怎么变化,都是依照人形造出来的。
依形造字,这就是汉字的象形造字法。汉字造字原则的“六书”,除象形外,还有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五种。而象形,是六书中用得较多、较普遍,同时也是较原初的造字方法之一。字像其形,因此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也称为“象形字”。大量的象形字的出现,还满足不了语言表达的需要,于是才有了诸如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方法,经过不断地扩充,汉语文字就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这里还要顺便说明一下,其实不只是汉字,世界各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大都可以归纳为象形文字,只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由于造字法自身的缺点,那些文字逐步被淘汰,表意文字被表音文字所取代。汉字一直使用至今,一方面说明汉字本身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说明汉字造字的方法远比其他语言文字科学。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汉字从制造出来,使用了数千年,始终保持最初的字形和意义,很少有较大的变化,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但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如果“人”字真的是像其形造出来的,那么它的一撇一捺寄寓了什么意义?有限的中国文字发展史说,仓颉是创制汉字的祖师爷,至今在中原地区还有众多的祭拜庙宇。仓颉有无其人,他是怎么造字的?这不是问题的根本。东汉的学者许慎,用其毕生之力,历时22年,终于写出一部解释汉字的扛鼎之作——《说文解字》,对当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近万个汉字进行了极为精确、精炼的解读,同时也对造字方法进行了阐释: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不只是易和八卦诞生的诀窍,也应该是文字创制的原理之一。我们今天还可以在云南丽江纳西族中使用的东巴文中,寻找到汉语文字创制的“遗迹”。
关于象形文字,许慎说: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人”字是象形字,许慎的解释很简洁、明白:
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林义光在《文源》一文中说:
象人侧立形,有头背臂胫也。
籀文是古秦国使用的文字,又叫做大篆,是小篆的前身。上面所引的篆文字,实际上就是籀文。许慎先生所说的,即是左为臂,右为胫,突出了人的手和脚。可能过于抽象,许多人并不满意,后来的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来阐述“人”字的造型。这样一来,原本简单的汉语“人”字,就变得纷繁复杂起来。甲骨文的字,是一个双臂下垂侧面站立的人形。金文的字,是正在躬身劳动的人形。而篆文字,则是弯着腰,双臂在勤快地劳作。
这是造“人”字的初衷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或许后人的所有解释,都不是造字人的真实想法。
其实还有一连串的问题无法回答。比如人是世间最复杂的动物,也是最具有灵性的生物,为什么“人”字只有简单的两笔?是那时的人们就知道化繁为简?为什么人字是最容易写,也最好写的字之一,却不容易写好?是否那时的人们就有意识地昭示后人:人字好写,却不容易写好;人好做,却不容易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