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开放合作,尚德重能”的高职教育文化
文化是一个十分抽象、广泛的概念,但文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又是十分深刻而具体的。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助推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在经历了大规模扩张发展、在规模上占据半壁江山后,如何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质量,提升层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的形成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或缺的。高职文化建设应从高职发展规律和特征出发,努力探索形成“开放合作,尚德重能”的高职教育文化,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实践。
一、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短期职业大学算起,应该说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大体相一致的。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致经历了朦胧探索阶段、新高职尝试阶段和大众化大发展阶段,逐渐从补充,到有其名,再到有其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半壁江山的论断是其基本写照,对此论断的形成历经了理论形成、政策认同、舆论认可的过程。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的颁发施行,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的颁发施行,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解决了长期以来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的问题,确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各方的责任,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是一项十分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与改革定位、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定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位、政府发展支持政策定位、国家管理监控政策定位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一线人才是基本定位,加快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保证、专兼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是基本的内容。在进一步规范高职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同时必须总结内涵建设的成果,并加以理论化、政策化。理论化是学界需要做的,政策化是政界要做好的。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较高层次,要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能够形成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力,其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文化是内涵的根本,而文化化则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基石,是高职院校共同的任务。
二、探索形成“开放合作,尚德重能”的高职文化
要将高职内涵建设的成果理论化、政策化甚至文化化,那么,高职文化源于何处,又如何形成,怎样凝练呢?
(一)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定义看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尝试办学初期,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短平快、少投入、快产出是其主要政策导向,压缩饼干式教学是必然现象。应该说,从当初情况看,高职教育就是高等教育的补充。高等教育在进入大发展阶段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在争论中探索发展,“姓高名职”“姓职名高”“高职复姓”“高职合姓”,尽管人们的表达方式不一,但强调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共同性,这一点是一致的。事实上,迄今为止,就高职教育而言,国家在法律法规上抑或在管理政策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往往兼而有之,只是重心和力度不同而已。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姓职名高”“高职复姓”“高职合姓”看起来并不重要,但从理论化、政策化、文化化要求看,似乎“高职复姓”更有意义,更符合逻辑。这既有利于把高职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类型加以推进发展,也有利于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不断加以提高完善,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正是从这个角度讲,高职复姓名“经”,简称“高职经”,意义更大。所谓名“经”,它强调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和经济属性,这与德国所倡导的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提倡经济部门具有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是相通的,有利于最后切实做到“念好高职经,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文化的三大来源
从高职文化的三大来源认识“高职复姓名经”这一概念,我们就可以梳理出高职文化的三大来源,即大学精神、职教规律、经济理念。第一,大学精神。尽管人们对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有不同认识,并有不少纷争和讨论,但一般地认为“人文关怀、理性追求、自由独立”是基本内涵,这也是影响和引领大学发展的最基本思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对其发展应该起着引领作用。第二,职教规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教范畴,它是中国特色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较高层次,对于这一体系如何构建。这一规律如何运作、较高层次高到何级,至今仍有不少争论,但我们认为职教规律有其具体的根本的东西,这就是“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开放合作”,强化职业属性、强调实用主义、重视开放与合作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第三,经济理念。市场经济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竞争、风险、合作、创新、创业等兼而有之。从与教育联系的观点看,以下三个要素比较一致,这就是“创业心怀,效能至上,和谐共赢”。高职教育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引进市场经济理念进行管理。
(三)高职文化如何凝练
根据前面的分析,“念好高职经,推动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文化层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而大学精神、职教规律、经济理念之间应该建立一条主线,那就是大学精神引领、职教规律办学、经济理念管理。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即与普通大学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开放性(即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开放),更强调合作性(即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融合);与社会培养机构相比,更强调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理想等),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尤其是从事业务工作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当然,作为一个学校,则更应强调和提倡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追求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自然也可以包含在“德”之中。正因为这样,我们可否这样定义高职教育——基于生本理念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开放合作育人体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文化就是“开放合作,尚德重能”。
三、弘扬“开放合作,尚德重能”的高职文化
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文化是全体高职人的追求,而文化的发扬和弘扬更需要全体高职人的努力。
(一)从学校发展来看,外部市场、特色定位、学生素质三者同样重要
也就是说,一个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必须以真诚的心态、开放的胸怀、合作的愿望来建立、开拓和发展自己的服务市场和学生就业市场,即一大批合作企业和一大批实习基地。与此同时,这个市场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市场,而是与学校愿景和条件相一致的市场即特色市场定位。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着力抓好学生的素质培养,以过硬的毕业生素质来赢得发展,拓展有效市场,形成自身的特色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说,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开放性、职业性和社会性。
(二)从学校建设来看,大楼建造、大师培育、大爱文化三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必须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必须有大楼林立。与此同时,作为一所高等学校,必须有一大批满腹经纶、善教能做、了解实践的大师,以引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所高等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方针和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弘扬大气大爱的校园精神,以此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三)从学校文化培育来看,人文关怀、职业情怀、创业心怀三者有机融合
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场所,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提倡和讲究人文关怀,注意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此同时,作为一所职业化的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情怀和创业心怀,注重培养学生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形成人文、职业、创业三者融合的文化氛围。
(四)从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来看,高等学历、教学履历、企业经历三者不可偏废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接受过高等教育,最好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水平,以体现作为高校教师的水准;与此同时,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历,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技能,实现三者统一,则一定是理想之师。忽视了后者,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忽视了前二者,则学校的特征则必然被淡化。当然,可以通过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加以弥补和完善。
(五)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来看,教师素质、职教能力、科研水平三者兼收并蓄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品德和素质,据此来实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目标;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强调其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了解职业、懂得职业、掌握职业、跟踪职业、研究职业、发现职业是其重要能力,必须切实重视;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其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应当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能力的需要。
(六)从学校对学生教育来看,人生理想、职业素养、社会规范三者综合培育
崇高的人生理想、严格的社会规范是高等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它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必须是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要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学生德和能的统一。
(七)从学校对学生培养来看,初岗能力、转岗能力、发展潜力三者有机衔接
高等学校既要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初岗能力,使学生初次就业有敲门砖,又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转岗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使其学会做事的技能、创新做事的方法,最终使学生抓住机遇、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真正将自己的能力建立在适应市场、与时俱进的平台上。
(八)从国家高职发展政策来看,政府支持、企业(行业)参与、学校自觉三者必须协调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低层次、低水平、低投入的教育,必须也应该有政府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的主导性投入和扶持。与此同时,作为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国家应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等途径推进行业(企业)的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风尚。在这种氛围中,广大高职院校按照开放合作、尚德重能的文化自觉地进行培育和建设,高职教育一定会更加茁壮、健康地发展。
(执笔人:周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