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共享文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幸福建设示范”的理念,并在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探索凝练和培育形成了特有的示范性建设文化,不仅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学院示范性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各项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且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全院师生员工、合作行业(企业)以及广大校友的建设热情和建设潜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各方参与示范建设的愉悦情趣和内在动力,成为国家示范建设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道是,示范建设是一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旅行,在乎的不仅是何时验收建成,更在乎的是建设过程中的心情。

一、建设思想情感文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于2000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院于2003年率先被评定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位列浙江省第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院就确立了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正因为这样,我们有理由认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从情感上建设是:

——心灵上有情有义。即2004年开始,学院二届一次教代会就提出并确立了全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精心打造活力金院、特色金院、品牌金院的目标,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充满深情厚谊。

——创建时有声有色。学院从2004年开始并主要于2006年全面实施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历时三年,其间明确提出行业、校友、集团共同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全行业及广大校友中形成并产生较大而热烈的反响。

——建设时有招有数。学院明确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由行业、校友、集团和全院师生共同推动,坚持“依托行业,团结校友,集团发展”,致力于举行业旗,聚校友心,走集团路,从而有效地支持创金院业。

——建设中有文有武。即学院对于示范建设和工学结合,既有宏观战略的思考,也有中观层面的设计,还有微观层面的操作;既有理论的阐述和分析,也有项目案例的突破;既有整体推进,也有亮点闪现,以彰显特色和魅力。

——建设后有果有实。学院明确提出示范建设一定要在办学体制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革命性改革,形成真实有效成果,并量化到具体,细化到枝节,形成真正的果实,验收时一定要有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初步确定为128项成果)。

——发展看有形有神。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成后,从发挥长效机制和成为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这个角度看,既要有果实,更要有特色,真正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强,并形成高职办学的金院模式和金融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一位师生员工吃透上情,把握世情,摸清内情,燃烧激情,奉献真情。

二、建设目标成果文化

示范性建设目标既不是简单的数量表示,也不是枯燥的质量标志,必须从质和量的结合上形成标志性成果,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将总目标确定为“打造金融类高职第一品牌,引领财经类高职改革创新”,并将其细化为128项成果。

“128”具有三层含义:

——它是对第1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数字的诠释。

——它公示于2006年12月8日。

——它要求项目成果总数为128项。具体为1个总目标,2个大类目标,8个子项。1个总目标,即打造中国金融高职第1品牌;2个大类目标,即办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8个子项即5个重点专业+1个素质基地+2个公共平台,全部总成果为128项。

三、建设理念思路文化

学院在编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时,就确立了以下思路与理念:

(一)思路

——开放办学共生态。即构建一个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开放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融合共育人。即通过构建一个校企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进行。

——服务引领共发展。即作为示范建设学校,不仅本校的事业要顺利发展,而且要服务和引领其他学校改革发展,尽力推动高职教育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理念

——幸福建示范。即从国务院的决定、教育部和财政部两部委立项的高度,从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专项支持推进高职改革发展和示范建设角度看,充分认识项目来之不易,以此来增强全院师生员工的幸福感。

——合作建示范。要求每一个专业聘请5~8名行业(企业)合作专家、5~8名同行(高职)合作专家一起实施示范项目建设并给予政策鼓励。

——开放建示范。倡导全院上下拥有开放的胸怀,善于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行业企业的有益成果,形成开放办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好局面。

四、建设力量动员文化

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热情,认真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建设一开始,就要求建立特有的力量动员机制来推动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精心构建“六全”模式,着力打造品牌金院。

——依靠全行业合作支持。根据学院就业和服务主要面向金融行业的具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行业的积极性,整合凝聚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家示范建设的支持体系。

——动员全中国校友力量。以校友会(1995年注册法人)为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汇集力量、积聚资源、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母校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汲取全世界有益经验。不仅要学习借鉴TAFE、CBE、双元制等高职办学的成功经验,为我院创新所用,而且要整合吸收全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努力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以我为主,自成一家。

——整合全社会有利资源。即除了行业、校友、集团成员单位之外,凡有利于学院改革发展,有利于示范建设的各种有利资源都要加以整合和利用,以推动和改进自身工作。

——调动全方位积极因素。即建立科学健全有效的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示范建设和学院改革发展服务。

——创新全要素运行机制。即适应行业、企业需要,构建以地方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打破星期一至星期五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组织教学的模式和传统的寒暑假框架,改为按专业特点和企业需要调整教学组织流程、方式和时间安排,并改革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五、建设过程氛围文化

示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参与、合力支持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学生是示范建设的最终受益者,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关节点,学校运行机制的重新构建是重点。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示范建设过程中如何调度资源、凝聚力量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让学生参与、形成校园建设氛围同样十分重要。我们的做法是:金融专业与浙商银行合作组建银领班,会计专业与浙江众诚资信评估公司合作组建众诚班,两个专业分别采用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批进程相衔接、数量相一致的办法,以营造示范建设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和参与。

2006年12月,金融系与浙商银行合作组建银领班(1期),挑选28人组成教改创新试点班;会计系与浙江众诚资信评估公司合作组建众诚班(1期),挑选28人组成教改创新试点班。

2007年9月,金融系又组建银领班(2期),挑选42人进行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会计系也组建众诚班(2期),挑选42人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重点培养。

2008年9月,金融系再一次组建银领班(3期),挑选30人进行特色生培养;会计系也再一次组建众诚班(3期),挑选30人进行千日成长工程跟踪培养。

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都能体味国家示范性建设的建设进程、选拔机制以及相关要求。

六、建设组织体制文化

根据教高〔2006〕14号、〔2006〕16号和〔2007〕12号文件有关精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建立了国家示范性建设特有的组织体制。它们分别是: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共由25名成员组成,院长任组长,分管财务、教学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成员22名。

——月度常务例会。院长主持,由领导小组正、副组长,项目办公室正、副主任组成,共9人,每月一次例会,有事协调,无事通报。

——项目管理办公室。共设3个科,分别是教研教改科、资金管理科、项目综合科,实行与教务处、财务处有分有合的体制,协调处理示范建设具体事务和项目整合事宜。

——日常协调小组。由主管项目建设的副院长会同项目办公室主任、常务副主任和3名科长组成,处理示范建设日常事务。

——子项目运作小组。每个项目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核心小组成员3~5人、项目秘书1~2人,具体负责子项目各项工作,并落实相应责任。

——项目运行监督和评判。学院还设有资金使用监督小组和建设绩效评价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和检查。

七、建设运行机制文化

根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院参与示范建设的热情,明确各方的职责和责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详细构建组织体制的同时,还建立了具体的运行机制,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全员参与制。即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都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建设精力、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参与示范建设,并在示范建设中考验干部、考察干部、考核干部。

——项目责任制。项目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明确项目负责人就是明确项目责任人。项目组长对项目负总责,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并承担相关责任,核心小组成员和项目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责任津贴制。学院对项目责任制中的每一位成员根据职责轻重和责任大小,按月发放相应的责任津贴(在学院项目外经费中列支)。

——绩效考核制。根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进程,学院每个学期都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节点验收和考核,并视建设绩效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业绩评定和奖金挂钩。

——成果奖励制。即对示范建设中取得创新成果,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申报相结合的办法,根据成果大小给予奖励,有些直接是经济奖励,有些则列入相关项目评定。

——全民共享制。即让每位教职员工都真正参与工作,切实感受运行,提高实际水平,让其享受创新成果和办学收益。

八、建设生态环境文化

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打造良好的建设生态是示范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根据长期的规范办学积淀,在示范建设中进一步加以确认和创新,营造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特有的优秀文化。

——项目带动整体建设。学院的中央及省两级财政支持5+1个重点专业就是6个专业群的核心,即学院的6个教学系。这样,重点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就与教学整体建设改革相一致,金融职业素质养成基地、中国金融职业教育网、全国金融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部整合了职能处室和公共教学部门的力量,真正形成了体现全员共建示范的局面。

——领导班子人人有责。从院长、书记到党政班子共7名成员,在大项目或在子项目上人人有分工负责的内容,有明确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党政班子齐抓共管、班子成员人人有责。

——项目成果主体负责。即按照组长、副组长、核心成员、项目秘书的不同分工确定岗位责任,明确工作要求。相关成员在项目组的带领下开展各项目的工作,并享受其中的权和利,承担相应的职责。

——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由于项目分工所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真正做到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职,特别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是全体教师会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一个集体项目,学院也提出了在课程改革中发现教师、培养教师、使用教师的要求,基本做到了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行业(企业)合作支持。根据开放办学共生态、校企合作共育人、服务引领共发展的建设思路,学院的各个子项目都在行业(企业)合作支持下展开和实现,发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效。

——兄弟院校协作互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及全国金融职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的有利条件,成功牵头主办了五届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论坛,两届财经类高职示范性建设研讨会和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建设高层论坛,真正将同类学校、同类专业都带动了起来,真正发挥了服务引领作用。

九、建设成果创新文化

经过近三年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及建设活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使考生青睐、家长欢迎、社会满意的局面进一步形成,而且成就和创造了若干第一。

2007年11月3日,发布中国高校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昭示并培育高职教育的责任文化。

2007年11月3日,建立全国第一个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研究中心,以加大对示范建设过程的研究和交流。

2008年5月23日,确立中国高校第一个爱生节,向全社会昭示并培育高等教育的生本文化。

十、建设成果评价文化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也许是巧遇,也许是刻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示范性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和两名常务副主任“代表”了示范建设成果评价的要求,主任姓方两位副主任都姓章(而且分别分管财务和教研教改)。“章”是圆的,代表着圆满有章法,昭示着他们能圆满地完成教育部、财政部下达的任务,验收合格;“方”则棱角鲜明,代表着特色,即不仅要圆满完成任务,而且要形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独有的特色和亮点,真正做到有形有神。示范建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会形成诸多的成果,这些成果必然包含机制和文化。

以上所述的就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示范建设过程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可能比成果更重要,是更大的成果。

(执笔人:周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