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展开阶段(1940—1976)
(一)中国
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界对敦煌石窟的研究才真正起步。张大千(1899—1983)、王子云(1897—1990)、史岩(1904—1994)、向达(1900—1966)、夏鼐(1910—1985)、阎文儒(1912—1994)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或画家先后来到敦煌,进行实地踏查,他们不仅进行诸如著录石窟内容、考证建窟年代等工作,张大千等先生还临摹了大量敦煌壁画。
1942年和1944年,以向达为首的两次考察团(西北史地考察团、西北科学考察团)西行敦煌实地调查,考察团的规模和所取得的成果远超过1920年代陈万里的调查。1996年方得以出版的石璋如(1902—2004)三卷本《莫高窟形》就是“西北史地考察团”最重要的考察成果之一,此书逐窟记录了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尺寸和内容,并附有每个洞窟的平面图以及437幅黑白照片,是莫高窟最早的系统测绘资料[1]。此外何正璜(1914—1994)《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1943)[2]和史岩《敦煌千佛洞现状概述》(1943)[3]也完成于这一阶段,它们是最早的“敦煌石窟内容总目”。
1942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1944年2月,隶属民国政府教育部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1904—1994)出任所长。研究所成立之初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组织人力调查洞窟,史岩受委托负责调查并抄录洞窟题记。1947年印行的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4]是最早的莫高窟供养人画像题记。
1943年,时任中央通讯社摄影部主任的罗寄梅(罗吉眉/James Lo,1902—1987)偕夫人刘先来到敦煌,他们应常书鸿之邀,于1943年至1944年间,在莫高窟、榆林窟精心拍摄了2000余张照片。后来“罗氏档案”为美国和日本的敦煌艺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5],这批照片档案现收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唐氏东亚艺术研究中心”(Tang Center for East Asian Art,Princeton University)[6]。
在开展科学调查工作的同时,敦煌艺术的意义和地位问题成为1940年代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议题[7],这反映出学者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切思考。1948年12月,北京大学在五十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敦煌考古工作展览”,在校庆纪念特刊中,刊登出由向达和王重民(1903—1975)编写的《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和《敦煌〈经卷〉,〈照片〉及〈图书〉目录》[8],对此前的海内外敦煌学研究史做了全面回顾。
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隶属文化部,以石窟保护和壁画临摹为工作重心[9]。1951年4月,在北京故宫午门举办了大规模的“敦煌文物展览”。为了配合展览,《文物参考资料》将1951年第2卷第4、5两期作为“敦煌文物展览特刊”,集中发表了一批关于敦煌艺术和考古方面的专题文章,包括常书鸿《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向达《敦煌艺术概论》、周一良(1913—2001)《敦煌壁画与佛经》、阎文儒《莫高窟的石窟构造及其塑像》、梁思成(1901—1972)《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宿白(1922—2018)《敦煌莫高窟中的〈五台山图〉》、夏鼐《漫谈敦煌千佛洞和考古学》等重要文章。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敦煌画册和介绍敦煌石窟艺术的专著,其中以谢稚柳(1910—1997)《敦煌艺术叙录》(1955)、姜亮夫(1902—1995)《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1956)和潘絜兹(1915—2002)《敦煌莫高窟艺术》(1957)这三本著作影响最大[10]。
自1950年代始,中国学者开始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莫高窟,初步建立起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体系。1956年,年轻的宿白首次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以有纪年题记的第285窟为标尺,对莫高窟北朝洞窟进行了分期排年,撰写出《参观敦煌第285号窟札记》[11]。1962年,宿白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做了系列讲座,内容涉及敦煌历史、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敦煌石窟的演变,以及敦煌研究简介等。该系列讲座后结集成讲义性质的《敦煌七讲》[12],在理论和方法上奠定了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基础。
这一时期,图像学方法也引入到敦煌艺术研究中,如中央美术学院金维诺(1924—2018)在195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主要利用佛经和榜题文字来考释敦煌壁画的题材,同时还讨论了壁画和佛经以及变文之间的关系,此外部分文章还对不同石窟中同一主题的图像进行了比较研究[13]。
还有学者针对开窟、造像的动机及其用途进行讨论。北京大学刘慧达女史较早注意到禅僧修持与开窟造像之间的关系,她在《北魏石窟与禅》(1962)[14]一文中通过比照佛经与造像题材,重构了北魏至隋代“观像”与石窟造像二者的对应关系,指出:“造像、观像、礼佛和供养,都是禅僧修持的课题,亦即北魏时期禅僧们大行开窟造像的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1950年代开启的敦煌研究良好势头未能长期延续,中国的敦煌石窟研究在1966年之后的十年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前述刘慧达《北魏石窟与禅》一文也迟至1978年才得以发表。
(二)海外
20世纪中期,海外的敦煌研究侧重于藏经洞文物(尤其是文书),对石窟艺术的讨论则相对沉寂,但也出现了诸如福山敏男《敦煌石窟编年试论》(1952)[15]、索珀(Alexander C.Soper,1904—1993)《北凉和北魏时期的甘肃》(1958)[16]等重要研究成果。其中索珀《北凉和北魏时期的甘肃》一文通过考察北凉石塔,总结出北凉佛教艺术的基本特征,进而论及北凉佛教艺术同印度、中亚以及中原佛教艺术之间的关系,文章后半部还提出了对莫高窟早期洞窟的分期意见。
1958年,日本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中国敦煌艺术展”,展品以壁画临摹品为主。为配合展览,当年的《佛教艺术》第34号推出“敦煌佛教美术特集”[17],集中刊发了水野清一(1905—1911)《敦煌石窟笔记》、冈崎敬《中国的塑像和敦煌千佛洞》、樋口隆康《敦煌石窟的系谱》等数篇专题文章。
至1960年代,日本学界对敦煌艺术研究的热情依旧,涌现出如秋山光和《敦煌的变文和绘画》(1960)[18]和《弥勒下生经变白描图和敦煌壁画的制作》(1963)[19]、藤枝晃(1911—1998)《敦煌千佛洞之中兴》(1964)[20]、河原由雄《敦煌净土变相的成立和展开》(1968)[21]等研究成果,一些文章还将敦煌壁画和藏经洞艺术品进行了综合考察。继松本荣一之后,东京大学教授秋山光和(1918—2009)成为日本第二代敦煌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诚如神户大学教授百桥明穗的评价:
注释
[1]石璋如.莫高窟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报告”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
[2]何正璜.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说文月刊,1943,3(10).
[3]史岩.敦煌千佛洞现状概述.社会教育季刊,1943,1(2).
[4]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上下册.比较文化研究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华西大学博物馆,1947.
[5]1968年,罗氏底片制成一套较大尺寸的照片,收藏在普林斯顿大学,20世纪70年代初,东京大学复制了一套照片。秋山光和.敦煌壁画研究新资料:罗寄梅氏拍摄的照片及福格、赫尔米达什两美术馆所藏壁画残片探讨.佛教艺术,1975,100;中译本:刘永增,译.敦煌研究,1981(1):181-194。
[6]赵声良.罗寄梅拍摄敦煌石窟照片的意义.敦煌研究,2014(3):79-91;经崇仪.照片档案遗产:敦煌、探险摄影与罗氏档案.王平先,译.敦煌研究,2017(2):48-55.
[7]向达.敦煌佛教艺术之渊源及其在中国艺术上之地位(讲演稿).水天明,记录.甘肃民国日报,1944;王子云.敦煌莫高窟在东方文化上之地位.国立西北大学校刊,1948,35;宗白华.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观察,1948,5(5).
[8]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北京大学,1948;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综述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298-324。
[9]段文杰.五十年来我国敦煌石窟艺术研究之概况.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3;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综述卷(三).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40-45。
[10]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潘絜兹.敦煌莫高窟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宿白.参观敦煌第285号窟札记.文物参考资料,1956(2):16-21.收入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06-213.
[12]宿白.敦煌七讲.敦煌文物研究所油印讲稿.1962.
[13]金维诺.敦煌《本生图》的内容与形式.美术研究,1957(3);金维诺.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美术研究,1958(1);金维诺.敦煌壁画《祇园记图》考.文物,1958(10);金维诺.《祇园记图》与变文.文物,1958(11);金维诺.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文物,1959(2);金维诺.敦煌晚期的《维摩变》.文物,1959(4).(以上文章均收入: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部分文章标题及内容略有调整。)
[14]刘慧达.北魏石窟与禅.考古学报,1978(3):337-350;收入: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31-348。
[15]福山敏男.敦煌石窟编年试论.建筑史研究,1952(7);佛教艺术:中亚特集,1953,19.
[16]Alexander C.Soper.Northern Liang and Northern Wei in Kansu.Artibus Asiae,1958,21(2):131-164.索珀.北凉和北魏时期的甘肃.殷光明,译.敦煌研究,1999(4):60-81.
[17]佛教艺术:敦煌佛教美术特集,1958,34.
[18]秋山光和.敦煌的变文和绘画.美术研究,1960,211.
[19]西域文化研究会.历史和美术的诸问题.西域文化研究,1963,6.
[20]藤枝晃.敦煌千佛洞の中興:張氏諸窟を中心とした九世紀の佛窟造營.东方学报,1964,35.
[21]河原由雄.敦煌净土变相的成立和展开.佛教艺术,1968,68.
[22]敦煌研究院.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