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英语课程建构:应用语言学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下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策略建议

教育硕士作为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特定的职业背景决定了其在学术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朱晓宏(2009)研究指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就是提高他们运用所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对教师专业信念和师德、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的标准要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目标的教育硕士教育的属性是相一致的。为此,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标准要求,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以下建议。

在培养目标方面,教育硕士的培养应当在专业信念和师德、专业理论以及专业能力三方面并重,三者缺一不可。中小学教师作为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中负责教学工作的专业实践人员,专业信念和师德是其专业发展的关键和方向引导,只有专业信念坚定和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理论进行专业能力的实践,从而保障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理论则是专业实践能力的支撑,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硕士的培养应当建立系统和有效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增加师德教育和教师职业教育以及教师专业理念方面的相关课程,不断提升其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以及工作积极性。其次,在保持丰富的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要增加专业能力实践方面的课程,因为中小学教师更多的是教育教学的实际执行者,而非理论研究者。最后,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类和学生的选择自主权,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来选择对自己最实用的课程。

在教学方式方面,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大学生的实践,兼顾专业信念和师德、专业理论以及专业能力三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针对教学实践的评价,丰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信念和师德水平。同时,教育硕士的导师聘用应进一步规范化,实行多导师制,由来自教学和科研的多位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

在学位论文方面,教育硕士的培养可以保留传统的论文写作形式,但是对论文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应有明确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尝试其他的专业性更强的形式来取代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