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八篇 善恶由人

咸丰八年戊午岁

十一月二十三日(1858)

澄侯、沅甫、季洪老弟左右:

十七日接澄弟初二日信,十八日接澄弟初五日信,敬悉一切。三河败挫之信,初五日家中尚无确耗,且县城之内毫无所闻,亦极奇矣!

九弟于二十二日在湖口发信,至今未再接信,实深悬系。幸接希庵信,言九弟至汉口后有书于渠,且专人至桐城、三河访寻下落。余始知沅甫弟安抵汉口,而久无来信,则不解何故。岂余近日别有过失,沅弟心不以为然耶?当此初闻三河凶报、手足急难之际,即有微失,亦当将皖中各事详细示我。

今年四月,刘昌储在我家请乩。乩初到,即判曰:“赋得偃武修文,得闲字(字谜败字)。”余方讶败字不知何指。乩判曰:“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余又讶九江初克,气机正盛,不知何所为而云。然乩又判曰:“为天下,即为曾宅言之。”由今观之,三河之挫,六弟之变,正与“不可喜也”四字相应,岂非数皆前定耶?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第一,贵兄弟和睦。去年兄弟不知,以致今冬三河之变。嗣后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凡吾有过失,澄、沅、洪三弟各进箴规之言,余必力为惩改;三弟有过,亦当互相箴规而惩改之。第二,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以爱温弟之妻妾儿女及兰、惠二家。又,父母坟域必须改葬。请沅弟作主,澄弟不可过执。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余去年在家,未将此二字切实做工夫,至今愧恨,是以谆谆言之。

解读

咸丰八年(1858),曾国藩六弟曾国华牺牲沙场,这一消息对曾氏家族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正因如此,曾国藩对于天命与人生又有了一层醒悟。可以说,这是在万分的悲痛中,所体悟出的道理。言辞虽浅显,却处处透露着对于人生最为深刻的体会。

首先,人之性命来源于天,即所谓“天命之谓性”。我们的生命就个人而言,是父母赋予的;但是就人类而言,在儒家看来是天命的下落。天命无常而无言,生生不息,自然流转,所以人人都会遭遇生老病死、聚散离合。这些都是人力所无力抗拒的。这就是天所赋予人的福祸根本。而人生则各有不同,这便是每个人在现实具体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德性、品质,所展开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每个人都主导着自己的善与恶。或许对于人而言,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性别、自己的家庭,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在曾国藩看来,选择做自己良心的主人,就是善恶由己的体现。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家族的责任。

其次,如何做到善恶由己,在曾国藩看来有三条途径。第一,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融洽。兄弟之和睦,是家族兴旺的根本,这一点曾国藩已在多处提及。面对六弟的殉难,曾国藩对此更有沉痛的体会。血肉至亲,骨肉相连,每个人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一奶同胞。这血缘上的联系不能因为后天性格的差异而被裁断。只有兄弟和睦,才能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第二,推己及人。儒家的伦理是“推扩”的伦理,犹如石子入水,由圆心逐渐向外延伸,形成一层又一层余波。曾国藩说,对祖父母的爱要推扩到叔父身上。同样道理,对父母的爱,也要推扩到六弟的妻儿身上,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孤苦伶仃,落寞悲恸。第三,勤俭二字。勤俭是日常品行的养成,家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应遵循勤俭之道。所以曾国藩规定妯娌不得铺张,后辈不得乘车,女子不得偷懒。家中人人都要以勤俭为本。如此才是耕读世家所应有的日常行为。勤,是生动之气,犹如一家之中生生不息的人气,一日不可截断;俭,是收敛之气,犹如一家之中每日所聚之能量,更不可一日有所废除。一勤一俭,一生一养,才是一个家族兴旺不衰的根据。

由此信观之,曾国藩对于人有着极大的信心,对于人的德性亦有着极大的信心。正因如此,做人,就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将自己的良心好好养护起来,发挥出来。善恶皆由己造,因此任何选择都怪不得他人。一个人只有涵养好自己的品德,才可以做得好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