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佚则生淫
咸丰六年丙辰岁
十月初二日(1856)
原文
字谕纪泽儿:
胡二等来,接尔安禀,字画尚未长进。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陈岱云姻伯之子号杏生者,今年入学,学院批其诗冠通场。渠系戊戌二月所生,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1]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虑尔之过于佚也。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织,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黹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等件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四弟所买衡阳之田,可觅人售出,以银寄营,为归还李家款。父母存,不有私财,士庶人且然,况余身为卿大夫乎?
余癣疾复发,不似去秋之甚。李次青十六日在抚州败挫,已详寄沅甫函中。现在崇仁,加意整顿,三十日获一胜仗。口粮缺乏,时有决裂之虞,深为焦灼。
尔每次安禀,详陈一切,不可草率。祖父大人之起居,阖家之琐事,学堂之功课,均须详载。切切此谕!
解读
曾国藩长子幼年早夭,曾纪泽作为次子实际成了曾家的长子长孙,因此曾国藩对他的要求格外严格。然而,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及督办军务,在曾纪泽青年时代便离开了他,未能在身边耳提面命,便只能在书信中对儿子多加管教。所以,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中所看到的曾国藩写给儿子的手谕,多是要求较为严格的,但是,这些手谕却又是十分珍贵的,曾国藩几乎将他生平所治学问、所修德行、所历政事一一都教给了纪泽。这也使得曾纪泽作为长子长孙,继承了曾氏一门的品格与精神,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人物。
这封信写于纪泽十八岁时,曾国藩在之前的信中,就曾批评过纪泽未能时时向他汇报境况,这使得曾国藩不能更好地了解儿子的变化与进退。正因如此,曾纪泽在受到父亲的批评之后,赶忙给父亲回了信。接到儿子书信后,曾国藩也未就此而表扬他,而是严厉地指出纪泽的书法和绘画都没有进步。他在信中说:“你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岁数已经渐长,但是学问却未见有所进步。陈岱云伯伯的儿子杏生,今年刚入学,学校就评价他的诗文是全场最好的诗文。他是戊戌二月出生的,比你仅大一岁。但是却比你出色,为什么呢?因为他幼年丧父丧母,家道日渐贫寒,于是他在困境之中刻苦、好学,才能够少年成名。相比之下,你能够托祖父庇护,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反倒还沉溺于懒惰与娱乐之中,而不以读书、立身为自己的正业。”这段话,足以见得曾国藩的担忧。他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迫使儿子正视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是他对纪泽教育的第一步。
在讲明了问题所在后,曾国藩继续说:“古代的先哲曾经说过,劳作会使人产生善良的心,而散漫则会使人生出骄奢淫逸的心。孟子也说过,人在忧患中成长,却在安乐中灭亡。正因如此,我才担心你是不是过于懒散了。”这样的话,对于今天的中国父母来说,可谓是振聋发聩。我们总担心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于是,在看到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不敢指出问题的所在,而是通过隐晦的方式去想办法。久而久之,问题似乎也不再是问题了。于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方法被一味地指责是没有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是失败的教育。众人批评的同时,忽略了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把问题更为鲜明地向孩子展示出来,以帮助他们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反对一味地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那种家庭教育。但是,也同样要避免一味纵容、逃避问题,将缺点说成是优点的颠倒是非的家庭教育。曾国藩虽然不在纪泽身边,却肯用对比的方法,帮助纪泽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出作为父亲的担忧,令纪泽有迁善改过的机会,这便是传统教育中严父所行的教育方式。
而具体要如何改正,则绝非讲讲大道理便可的。因为纪泽刚刚娶亲,于是曾国藩便从“治家”的角度向他讲如何改掉懒散习惯的办法。第一,无论家境贫富与否,人都应该有勤劳的生活态度。这个办法不仅纪泽要体会、要去做,就算对于新娶的儿媳,曾国藩也是如此要求的。新妇初到家中,要学习如何做饭、做衣服等家务,不要因为自己出身富贵人家,就不做这些家务。第二,年轻人勤快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所以曾国藩询问三位女儿是否已经学会做鞋,如果会了,就应该每年给三位姑姑和一位嫂子寄去一双亲手缝的鞋,以表达孝顺的热忱,并互相督促提高家务的能力。同样,女孩子们虽然不入学,但每年也要给父亲寄些衣袜物件来,好让父亲在军中也知道她们有没有勤劳地生活。第三,切勿浪费光阴。曾国藩说自己即便是在军中,也没有放弃读书、进学,那么,曾纪泽在家中就更应该珍惜光阴,好好读书。这也是勤奋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全信,一位严父的形象跃然眼前。但是,信中所谈的问题,又让我们感到了一丝严而不戾的气息。我们今天讲家庭教育,慈多而严少,喜多而惧少。其实,很多家长是误解了让孩子“自主”成长的道理。教育,不是只有温情,而没有严苛;只有包容,而没有规则。曾国藩对曾纪泽谈到的“佚则生淫”的道理,正是对一位刚刚年满十八岁且父亲不在身边的青年的督导,让他能够意识到人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不应该懈怠对自身的要求。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要发奋图强;在环境优厚的情况下,更要拒绝诱惑,洁身自好、勤劳踏实。如果我们今天在教育中,也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很多家长大概就不会对自己家中的“小霸王”感到头痛了。说到底,父母的言传身教、诚实不欺,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注释
[1]酣豢:指沉醉于某种情境之中。这里指沉醉于懒惰与娱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