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增强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力

胡占凡

在以高度信息化、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当代世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体,因其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担当软实力传播任务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通过电视媒体了解中国,比例最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国际传播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电视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应当思考如何发挥好“第一媒体”的优势,在理念、技术、形式、载体、表达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目前中国电视海外传播现状

目前,全球大约有20家具有国际影响的24小时新闻电视媒体,基本都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CNN、CBS、ABC、FOX,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目前整体实力不强,但初步形成了以CCTV、凤凰卫视为主力军,以东方卫视、黄河台等为方面军,以多语种、全媒体、全天候为发展趋势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当前,中国广播影视已覆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国影视节目出口额为6.57亿美元,是2012年的1.33倍。中国电视剧的输出,正在从过去输出单部剧走向开设“中国剧场”时段,从“散兵式输出”变成“规模化输出”。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央视在尼泊尔、牙买加、新西兰、蒙古等国的电视台开设了“中国剧场”。纪录片仍是迄今为止最为走俏的电视节目。据统计,2012年中国影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比重达17%,创历史最佳。《舌尖上的中国》发行到东南亚、欧美27个国家和地区,单片首轮海外销售即达35万美元,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全球题材、东方视角”,成了中国纪录片与国际沟通最有效的途径。

过去,新闻类节目“走出去”一直是中国的短板,世界主流媒体对中国电视新闻几乎“视而不见”。然而,近5年来,这一局面有很大改观。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10日,7741条中国新闻通过中国唯一的视频通讯社——国际视通被全球7大洲1546家国际媒体采用,转引近26万次,其中,美欧两地采用比例高达87.3%。

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进入11月以来,以美国《时代周刊》、德国《明镜周刊》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强势媒体,对中国接连做了密集的正面报道,分别发表封面文章《中国赢了》《醒来》等。这说明,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同步加深,对中国的高度关注恰恰说明国际舆论中的“中国份额”正在持续攀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变化,西方主流媒体仍然主导国际社会的对华认知。央视曾经联合专业机构做了一个16国调查,调查显示,无论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还是关于中国突发事件的信息评论,西方主流媒体都是海外受众的“第一信息源”。除本国媒体外,28.4%选择国际知名传统媒体,22.7%选择国际知名新媒体,仅有9.5%选择中国传统媒体。

二、制约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是意识形态差异的阻碍。电视节目呈现出的社会存在形式、思想、思维、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展示。西方媒体对我国媒体国家官方身份持有严重的不信任,甚至抱有明显的戒心。

二是国际舆论环境的制约。比如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中西方媒体传播信息流通、报道内容和数量长期保持不对等和不平衡,我国对西方了解程度相对较深,而西方对我国真实状况的了解仍处于片面化、陈旧化的状态。

三是对国际市场规则缺乏了解。我们对海外受众的价值观念、视听习惯,以及跨国传播的运作环境、基本规律缺乏研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本土化的编辑、准确的定位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

四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东西方有着文化陌生感,造成排斥心理和文化解读的误差,语言的不对等也限制中国文化的海外表达。比如《甄嬛传》里古典、诗意、温婉的台词,很难准确地翻译给外国受众。

三、如何提升中国电视国际传播能力

关于中国电视如何做好国际传播,如何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我认为可以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运用视频传播渠道,积极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国际传播,也是内容为王,说到底就是“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比如,BBC、CNN等老牌媒体依靠强大的新闻采编能力和独家观点评论取胜。他们采取的是“新闻立台”战略,BBC的“新闻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视新闻采集机构,近2000名记者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电视的国际传播靠什么取胜?还是要综合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话语上,我们要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创新话语体系,着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定位上,我们是中国立场,代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声音。

在内容上,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要始终立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自己的议程设置能力。

在时效上,要快速反应,以最快速度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赢得话语权。

在表达上,追求中国化视角、国际化表达,向西方传达我国的观点,但传达的方式可以借鉴西方的表达方式。

在选题上,尽量着眼于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追求,超越宗教、国家、民族的限制,扩大海外传播范围和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故事”上升到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高度,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积极主动,对于我们自己想说的,要选好时机主动说;对于别人想了解的,要主动引导;对于别人议论我们的,要区分情况,不实之词要第一时间加以应对,从外媒关注的角度切入,讲我们的主张,报道实际情况。

国际传播不仅是语言内容的国际化,更是视野和观念的国际化。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要全面创新语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用共通的叙述手段来报道。这既是专业素质的问题,也是传播策略的问题。

(二)进一步丰富对外电视文化产品

近年来,电视媒体不断拓展国际传播的渠道、方式、内容、载体,加强电视产品创作力度,比如,央视已在海外建成了71个分台、记者站,形成了面向全球的新闻采编网络格局。在全球重大事件中,央视驻外记者的到达率达到97%。英语频道播出的自采新闻从3%大幅度提升至76%。

在新闻报道方面,要大力加强本土化节目制作,以外国人的视角制作节目,扩大海外观众群。

在电视节目方面,可以多推广一些富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让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风俗,拓宽他们了解中国的视野。

在纪录片方面,可以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等原创纪录片的成功经验,在制作上力求传递中华文化内核,契合国际观众的叙事表达,尽可能实现题材、内容的国际化。

在影视剧方面,可以通过免费赠播、商业营销、节目交换、合作拍摄等多种途径,推动优秀国产电视剧和动画片在海外播出。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应该多打造原创外宣新媒体产品,也可以探索在脸谱、推特等境外知名社交网站传播中国电视节目。最近,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全球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推出的《大国外交》1分钟短视频等内容的全球点击率超过了3亿次。

总之,对外传播要优先选择电视剧和纪录片这类意识形态色彩较淡、在制作上有国际惯例的节目形态。有针对性地部署和抓好重点工程,如“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友邻传播工程”“影视剧本土化语言译配工程”等。

(三)要重视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的海外落地

目前,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整频道落地,电视卫星在某地进行信号覆盖,当地观众可接收到频道信号;二是节目海外发行;三是国际合作制片,这已成为电视节目生产领域的常态。

中国电视可以积极与海外电视机构合作整频道落地,或者部分节目植入式落地。整频道落地方面,央视7个国际频道落地国家数由2001年的85个增长到171个,用户达到4.25亿,成为全球唯一每天使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用户规模已能比肩CNN和BBC,跻身世界第一电视阵营。

要通过购买时段、节目植入式播出、代理落地等商业化手段,积极推动电视节目在当地电视网络的植入式播出。比如,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美洲观察》和《旅游指南》栏目,已经植入保加利亚国家电视2台播出,这是央视国际频道栏目首次在欧洲国家台植入式播出。

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集中资源力量,打造一流旗舰媒体。2017年1月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正式开播。包括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构建了多语种、多渠道、多终端的全媒体业务格局,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电视节目走向全球的旗舰平台。

联合开办国际化栏目是一种海外传播的有效策略。如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和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推出的《走近中国》栏目,是国内首个由西方人主持、探讨中国重大政治话题的访谈栏目,海外社交账号主页阅读量达380多万次。

边疆地区地方台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努力扩大在周边国家的节目落地。如广西卫视在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4个东盟国家落地;西藏卫视的藏语频道进入了尼泊尔最大的有线电视网;内蒙古卫视在蒙古、俄罗斯和新西兰的部分地区落地;新疆台的哈语频道在蒙古落地。

(四)创新国际传播的方法手段

一是要创新内容,全面提升节目品质。新闻节目要增强快速反应能力、议程设置能力、涉华舆论引导能力,强化传播的针对性。要增加文化类节目比重,注重跨终端、跨渠道的传播和运营。以央视网熊猫频道为例,熊猫形象不带有任何宗教、政治、种族色彩,是国际传播的天然载体。2015年3月,熊猫频道发布的一条《熊猫从天而降》短视频走红社交网络,单条微博覆盖用户超过1100万。目前,熊猫频道微博账号粉丝突破400万,月均阅读数超过2亿。

二是探索本土化对外传播新形式。最贴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本土化的传播。新闻集团、BBC在全球的拓展,大多都是通过与当地机构合作制播本土节目实现的。今日俄罗斯(RT)在美国采取的也是先进入、后改进、最终本土化的策略,目前已经在美国设立分台。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国际频道所传播的对象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因此,要将国内“走转改”的好做法运用到外宣上,更加讲究传播技巧,用境外受众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三是加强节目交流译制和本土化的落地。将我们的电视节目翻译成当地语言,交流到当地主流频道上播出。要探索以节目和资本为纽带,变节目输出为资本介入、渠道占有的新方法。要以全媒体的方式布局本土化传播,加大海外本土化网站的建设力度。

四是加大国际合拍力度。除了BBC广泛采用这一策略外,NHK在近30年内制作了800个国际合拍节目。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也开始与国外顶尖电视机构“合资投拍、合作共拍”。如央视推出的纪录片《熊猫》《生命的力量》《中国创意》等就有英国广播公司、法国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知名机构的参与。

五是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组织开展媒体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围绕“中俄文化交流年”等活动,可以在对象国策划推出相关的文化交流项目,也可以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戛纳电视节等,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