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7~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回望中国艺术门类潮

不妨首先前往有关中国艺术门类潮的记忆库看看,那里或许更容易触发已经变得有些飘忽不定的个体记忆线索。这里首先需要就艺术学学科门类(有时也称艺术学门类)与艺术门类的关系做简要梳理。艺术学学科门类与艺术门类是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艺术门类是指由媒介等的差异而形成的艺术实践(创作或展演)的类别,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而艺术学学科门类则是指艺术研究的学科类别,下辖音乐学、舞蹈学和戏剧学等学科。这看起来已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艺术门类与艺术学学科门类之间的差异了,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无法割断的,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艺术实践构成的艺术门类是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艺术学学科门类则又实际地可以包含艺术门类中的艺术实践内容(尽管还有艺术研究内容)。可以看到,已然沉落为文化记忆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艺术门类潮,会渐次回放出它那几段珍藏的记忆。

第一时段记忆大约指向1978~1989年,那是中国艺术门类的复苏时段。其主调在于协调处理重新高扬的艺术自由与多年执行的艺术对现实政治主题的配合(简称“艺术配合”)之间的矛盾。那时文学(目前一般被划在艺术门类之外)在整个艺术家族中还处于引导地位。邓小平重申要保障毛泽东曾经强调过但在“文革”中未能付诸实施的两种艺术自由:“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2]与改革开放之前的“文革”十年相比,这个时段的改革开放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政府在具体的艺术管理行为中,真正开始注重保障两方面的艺术自由:一是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自由,鼓励不同艺术风格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二是尊重艺术理论评论的自由争鸣,允许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其突出标志就是艺术家们纷纷走出艺术作为政治的工具的旋涡,开始独立探索艺术语言的自主性地位。伴随文学门类潮而兴起的是美术门类、戏剧门类和电影门类等艺术门类潮:吴冠中的绘画“形式”论、高行健等的实验戏剧、张暖忻和李陀的“电影语言现代化”论、汪曾祺的“语言是小说的本体”论等都体现出这种艺术复苏冲动。至于第五代电影、’85美术新潮、’85新音乐运动、’89现代艺术大展、实验戏剧和先锋小说潮等艺术思潮、艺术流派或艺术社团,则是这种艺术复苏更加引人瞩目的标志。

第二时段为1990~2002年,属于各艺术门类分层发展时段,出现了艺术政治、艺术陶冶及艺术消费等之间的多层面和谐景观。在这个时段,中国艺术界在经过多年尝试后,终于找到政治与审美相互协调的办法,那就是实施可以被称为艺术分层发展的方案:一方面是弘扬主旋律,落实政府管理部门有关艺术配合政治需要的总体规约;另一方面则是提倡多样化,满足观众群体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这样的结果是使得中国艺术界出现了各艺术门类分层发展的生机勃勃景象。与此同时,随着电影业的恢复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以电影、电视艺术和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艺术形态成为中国艺术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门类主流(因此,以下不妨更多地以影视作品为例)。电视剧《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等,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英雄》等,相继成为这个时段中国艺术门类潮的路标性作品。

第三时段为2003~2012年的艺术门类繁荣时段,其突出标志是快速发展的艺术产业(或文化产业)逐渐产生与艺术事业争奇斗艳的效应。继《英雄》以“视觉凸现性美学”拉动中国艺术界的视觉美学潮后,《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集结号》《让子弹飞》《画皮2》等的出现表明艺术产业的产品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满足观众的身体美学需要或消费文化需要方面取得了不俗的实绩,但与此相应的是,其中某些产品对消费功能的过度开发和满足,容易导致低俗化或媚俗化现象流行开来,甚至推演成为艺术繁荣发展中的不和谐插曲。这种情形所引发的深刻教训在于,艺术既要“以人为本”地满足观众的多样化审美需要,更要懂得在这种满足中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

第四时段为2013年至今的艺术门类规约时段,探寻艺术消费与艺术引导之间的平衡,特别是艺术引导对艺术消费的美学规约,也就是如何以高雅纯正的审美品位去规范和约束日常艺术消费活动。《人在囧途之泰囧》《捉妖记》《夏洛特烦恼》《心花路放》《港囧》等轻喜剧作品的风行一时,迫使人们认真思考艺术引导对艺术消费的规约。《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以“港风北融”为鲜明特色的动作片在观众中引发强烈的民族主义热潮,既表明中国电影市场的上升空间比预想的远为开阔,又表明理性的观影在如今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还应当看到,这个时段引人瞩目的景观是网络型艺术的崛起。依托互联网而生长的网络型艺术,有效地把观众从以往的被动受者角色中解放出来,同时获得了受者与传者双重角色。面对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传统型艺术的三分格局,特别是其中网络型艺术和倚网型艺术的主流地位和传统型艺术的边缘处境,艺术引导的任务变得日益重要而又异常艰巨。

有关中国艺术门类潮的上述四段记忆,当然只是简约的记述,但从中可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艺术门类潮的大趋势:从改革开放之前政治引领时段的单一格局中走出,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推动下,伴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逐步呈现出多形态、多样化及多层次的艺术繁荣发展局面,并形成政治导向、市场导向及个性导向等多重力量之间的相互对话与协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