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潮(2018年第3期/总第9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制度是决定区域发展格局最根本的因素,制度是否有效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要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15]。珠中江经济圈要想在新时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得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珠中江经济圈要进一步利用好相互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更好发挥“珠中江阳”党政联席会议的作用,探索多重协调合作模式及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在党政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政府结构合作办公室来作为区域合作的长期机构,引导和培育区域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人才市场,推动资源要素禀赋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珠中江经济圈要通过探索合理设置区域共同问题的管理机构、明确识别区域内存在的问题、确定合适的区域发展政策、明确规范的区域规划及区域政策评价来完善区域管理制度,进而实现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16]

(二)统筹兼顾错位发展

珠中江经济圈应按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的要求,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珠中江经济圈三市应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明确区域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避免陷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珠海市应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电气、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力能源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山市则要依托电子电器、五金家电、灯饰光源、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纺织服装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江门市则要重点谋求交通及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现代农业等具有较好优势产业的发展。珠中江经济圈三市要通过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造区域共同市场,建立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最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

(三)积极培养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

在广东省出台的多项政策中,都明确地将珠海市定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的核心城市。珠海市在新时代更要积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优势,强化作为珠中江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发展。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关键还是要通过产业实力的壮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新时代发展道路。珠海市就要做大高端制造业,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优高端服务业,构建更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中山、江门两市也要明确珠海市作为珠中江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在交通对接、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与珠海市的合作,整合珠中江三市优势资源,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更将进一步凸显珠海的区位优势,为珠海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依托创新解决区域发展动力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也为珠中江经济圈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17]。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程度不如广佛肇、深莞惠经济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创新能力不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为了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国内人才聚集地,科技与金融引领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为珠中江经济圈提供发展所需的人才、科技、金融资本[18]。珠中江经济圈要想新时代在广东省新一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就必须要依靠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来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五)深化供给侧改革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珠中江经济圈在新时代要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来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供给侧改革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改革调整珠中江经济圈内的整体经济结构,推动要素在区域内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珠中江经济圈当前所面临的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等问题,这也要求珠中江经济圈在新时代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来调整所面临的结构失衡问题。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珠中江经济圈要以建设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发展战略,以深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整合区域资源,将珠中江经济圈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龙建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广东经济》2018年第2期。

刘孝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期。

张衔春、陈梓烽等:《跨界公共合作视角下珠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评估及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8期。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地理学报》2013年第6期。

张睿、杨建红:《基于地缘优势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以西藏地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

刘东东:《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分析》,《广东经济》2010年第9期。

詹国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沿海区域经济长效性研究——基于中心边缘理论的视阈》,《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9期。

张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年第3期。

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17年第12期。

张军扩、候永志:《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8月5日,第7版。

张可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与机制》,《中国国情国力》2018年第5期。

白春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求是》2015年第23期。

黄晓慧、邹开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Geo-Economic Study of the Zhuhai-Zhongshan-Jiangmen Economic Circle in the New Era

Wu Dongwu Yan Heng Wang Huijun

Abstract:In the proposed framework to develop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HMGBA),how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hai-Zhongshan-Jiangmen Economic Circle(ZZJEC),how to increase its competitiveness and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s with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PRDR)under the new concepts of the New Era,are the main focus of both regional economis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Based on geo-economic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economic role of ZZJEC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HMGBA and discovers the following problems:low efficiency in economic growth,insufficient momentum in economic development,high industrial homogenization within the region and mediocre outcome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t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ers to advance the ZZJEC economic development:create a more effect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the region,develop the three cities in a more balanced and mutually complementary way,proactively foster a leading city in the region,gain the momentum with innovations,and reach a new s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deepen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Keywords:Geo-Eeconomics;Zhuhai-Zhongshan-Jiangmen Economic Circle;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1]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D17XGL45)及2016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JM2016B15)部分研究成果。

[2] 吴东武,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鄢恒、王慧君,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

[3] 《改革开放40年广东GDP增长482.6倍 人均超1.2万美元》,http://baijiahao. baidu. com/s?id=1601893995844954626&wfr=spider&for=pc,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7月14日。

[4]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5] 龙建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广东经济》2018年第2期。

[6] 刘孝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期。

[7] 张衔春、陈梓烽等:《跨界公共合作视角下珠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评估及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8期。

[8]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地理学报》2013年第6期。

[9] 张睿、杨建红:《基于地缘优势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以西藏地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

[10] 刘东东:《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分析》,《广东经济》2010年第9期。

[11] 詹国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沿海区域经济长效性研究——基于中心边缘理论的视阈》,《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9期。

[12] 张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13] 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年第3期。

[14] 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17年第12期。

[15] 张军扩、候永志:《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8月5日,第7版。

[16] 张可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与机制》,《中国国情国力》2018年第5期。

[17] 白春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求是》2015年第23期。

[18] 黄晓慧、邹开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