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聊斋志异》讲稿原稿中《聊斋志异》,或简称“《聊斋》”,或简称“《志异》”,整理者统一改为“《聊斋志异》”。

先说几句关于本课教学方面的问题:

《聊斋志异》是我们中国文学史第三段中一部伟大的作品集,它包括短篇作品四百三十多篇,连同《拾遗》《遗稿》及《逸编》(皆是编时删去的),大约有450多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具有奇异情节的、超现实的故事的、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约有三百多篇。同时也有许多记事、素描、特写,有讽刺文,有寓言,有的只数行,有的几十字、一二百字,保持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原来面目和体制。这样一部结集,内容方面非常丰富,思想艺术上,在中国文言小说中,可算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获得最高的成就,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大、之深,在中国文言小说中,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居于了不起的重要地位。

四百几十篇像珍珠一样圆润可爱、像锦绣一样灿烂美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心地来好好研究它,学习它,俾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中这一艺术形式的作品,在第三段文学史所作的一般介绍,所得基础知识之上,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但是我们这个课,应该估计其困难之点,我想到的有下述诸方面:①四百多篇作品,这是一部大著作,如何全面地、比较深入具体地来学习它?这是不容易的一个大的工作。因我研究不足,经验不足,甚无把握。②据我所知,上学期,同学们学习第三段文学史,此书曾花了四个小时(四节课时间)讲它,得到一些大体、轮廓的认识,这是好的。但此书系用古奥典雅的文言,其故事形式及艺术表现,有其深奥的历史渊源,不像读《儒林外史》《红楼梦》那么明白易晓,尤其在语言运用上,同学们自学时恐有一些困难。我们读《红楼梦》,也不免有一些语言及词汇上的困难,一些历史知识及生活知识方面的困难,比如第五回中,宝玉倦欲睡,导至屋中,挂《燃藜图》,宝玉一见即不喜,不肯进去。什么是《燃藜图》?为何宝玉不喜?(91回)宝玉答黛玉问:“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说:“瓢之漂水,奈何?”宝玉说:“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说:“水止珠沉,奈何?”宝玉说:“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说:“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说:“有如三宝。”什么意思?同学阅至此,恐怕多是不求甚解,跳过去算了。我们讲了一学年《红楼梦》,思想艺术,大讲特讲,像这样的词汇用语名物的问题,我们就一句也未提到。这都无关宏旨。(当然,也应该不放过,读书不求甚解,总是不对的。)因为那是白话长篇,一二名物词语不懂,并不影响对于主旨的了解。可是现在的《聊斋志异》却不同,它是典型的文言短篇,主旨、形象、故事及作品的意思和意味都是通过那些精练的语言,通过用词造句的匠心表达出来。一词一句不解,会影响到全篇。我们且不当以懂得了一篇的大意为满足,并要进而了解与体会其艺术表现的高妙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豆棚架下听狐鬼故事,我们是文学的学徒,是要做中国文学的专家。我可以举一事,今日市上有用白话语体译的聊斋故事(不是连环画),译得不能说不忠实,但读起来,失掉原文的神味,成了纸扎的花朵,无香味,色泽也不对,成了死的东西。有一青年告我,他读《聊斋志异》原文,只懂得百分之五十或七十,于是他买来译成白话的《聊斋志异》故事来看,看了几篇,就不想看了,说还是看那半懂不懂的原作有意思,能有吸引人的魅力。文学本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的艺术,而《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小说,则尤其为精致的语言的艺术。我们不可放过。这事我要提起大家的注意,虽然达到如何程度,不可过分要求,但不可忽略。此应属于古汉语的,语言和文学不可分的关系,于此可知。此事甚复杂,不易,我在此方面亦少功夫,愿与同学一同学习。通行评注本,为但明伦评,吕湛恩注的,注也是文言,无标点句读,那是供旧时代具有文言修养的读者用的,对我们目前的读者,仍有困难。但亦有帮助,多看了,就可以进去。全部的新注本,国家出版社正在做,恐须一二年后才得出版。我建议以选注本为精读之助,旧全本作参考。有了66篇的具体详明的学习打了底子,可以触类旁通。再以旧本作参考,问题不大。此不只对阅读《聊斋志异》为必要,对我们文学阅读修养、古汉语修养、古代文学修养,亦是大有益处的。但看明白了词句,并不等于对领会其语言艺术全部问题都已解决。我们还须领会其表达思想感情及故事内容的特殊手法,了解其行文的风格或精神韵味,这方面也是很深厚复杂的,自内容至形式、方法、技巧,它接受了自古以来文章的优美传统,而又有前所未有的新创之处,将我国文言的表达能力提到最高的程度。我在这方面的修养也很有限或不足,但我们也不可忽视。③我们此课,现在决定开半年,每周两篇,一学期,只能上17周,除去一次测验,实际只讲得16次,再除去今日一次,只得15次。如何恰合同学的具体需要,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方面;同时,又要把其总的精神与特点扼要地加以说明,这是需要摸索的。我向未讲过此课,对此课准备得也不够充分,谈不到有什么深入的研究,更不明白同学们的阅读情况,这就需要好好地计划与斟酌,并要求同学们随时的帮助。

由上所云,我对此课进行的计划大致如下:

绪言,总的讲一讲此书的思想和艺术方面的问题。具体的题目如下:


一、《聊斋志异》故事题材的来源


1.古代神话传统的继承与演变——汉魏六朝小说——志怪


2.唐宋传奇——爱情


3.不只是书面的,且是世代在民间流传演变与发展与新创的


二、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1.时代背景


2.生平


3.思想及艺术创作的动力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性


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描写


五、结语


六、选读示例


在讲总的方面问题时,即在本课进行中,势必要(对)具体的作品作概括的讲述,要就具体的作品来讲,因此就要求同学们要随着进行自学,自己阅读。我所希望的,同学们都已粗略的读过,我讲时所举篇名及故事、人物,都已有一个影子。讲后,再翻看一下,以资印证,求得进一步的了解。若事先未读过,那就较为困难,□须随时先看一些,虽然不完全合要求,也只好以选本来读。因为有标点,有分段,有注释,易于进行。图书馆中买了几十部,另有全本的,也有几十部。请同学按具体要求,自行借阅,我建议有力的,自购一部,能有多少自学时间分配于此课?要作合理的计划,不可占过多的时间,妨碍全部的学习计划。反对无兴趣主义,因有困难,就不感兴趣,因而怠惰。也反对兴趣主义,只能实事求是地做,总在文学史基础知识之上,做进一步的学习,深一步的了解,其程度多少,则不做过分的要求,因为我们有比此更重要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自习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有关阅读方面的困难,望随时写成纸条,具体地提出来,交给我们。让我们针对情况,来组织讲稿及课堂安排。若是提不出具体问题,亦请把阅读与学习的大概情况反映给我们。每个人可自动地提,用纸条,也可以由班长收集,也可由张相儒同志反映,对讲的内容亦可提出意见,以求参考。

我们还谈一谈关于目前《聊斋志异》的研究工作的情况,我所知道的,对此书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只在开始,在第三段文学史尤其明清以来几部伟大的小说作品中,《聊斋志异》要算是最为不幸的。因为《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及宋元明清短篇小说,在五四启蒙运动中,已开始受到了重视。从封建文化的长期压迫统治之下,初步地翻了身,出了土,被承认为好的文学作品。虽然那重视,也还是表面的,一些严重的错误观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曲解它们,导致了极端荒谬的研究途径。但它们之被人尊重,还是事实。即不知其好在何处,但承认其好;不知其价值究竟何在,但知道其有价值。对《聊斋志异》却不然,首先,就不承认其好、有价值。此所遭命运,与五四前,有相反的情形。即《聊斋志异》,在封建时代,倒是为一般文化界、读书人所重视、所喜爱的。因为那些读书人,和一般人民群众不同,他们首先爱重其文字之典雅古奥,即文章做得好。俞樾《春在堂随笔》六,在内容上贬《聊斋志异》,而推崇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但肯定《聊斋志异》的文章。俞樾引其父俞鸿渐《印雪轩随笔》中的话,说《聊斋志异》一书,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纪文达《阅微草堂笔记》,专为劝惩起见也。不屑于描头画角,非留仙所及,自述其著《右台仙馆笔记》,以《阅微草堂笔记》为法,而不袭《聊斋志异》笔意,秉先君子之训也。然《聊斋志异》藻绩不失为古艳,后之继《聊斋志异》而作者,则俗艳而已。此话,可代表封建时代一般读书人对《聊斋志异》的看法。这是一种封建主义艺术观点的评价。可是到了五四时代,却正好对其文章或文笔做了否定。同时,对其内容,也还是予以排斥。于是《聊斋志异》就被打入了冷宫,遭到比封建时代还要坏的命运。这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文学观所造成的恶果。以胡适为首的买办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研究者们就是用形式主义观点来看《聊斋志异》,他们对《聊斋志异》这一部杰出的伟大的短篇小说集,作了极端荒谬的评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因为《聊斋志异》是文言写的,因而就根本否定了《聊斋志异》,□□、俚曲、《醒世姻缘传》,至可笑。胡适有意贬低、抹杀祖国的伟大的文学遗产,以为帝国主义文化张目,完全是出于别有用心。我们在此不必多费时间来驳斥。另外,当时一些较为人承认的文学史,虽未因其为文言写的,就否定《聊斋志异》的价值,但他们仍为故事形式所淆惑,说此书搜神谈鬼,在过去两世纪的中国社会,对于助长神鬼迷信,起了很大的坏作用、恶影响。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毒素的书。这显然也是单从表面的故事形式看问题,而撇开了故事形式中的思想内容,这仍然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艺术观。(略□□)这种极端错误的论点,是不能容忍的,而且不是个别的。而且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因此,在解放以前,在教学改革以前,《聊斋志异》这部伟大的作品,从未登过大学的讲堂。《聊斋志异》之开始被我们重视起来,你们能在第三段文学史中,能得到机会,听几节讲此书的课,以及学者们开始研究此书,我们今日能以此书为专题课,都和党对学术文化的领导分不开,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的指导与影响分不开。这并不是一般地说,而是具体的事实。因为党中央对(此)书提倡研究,毛主席的著作中常提此书中故事,毛选注中肯定其为古代的神话传说的故事。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有人民性的。在肃反运动中,党中央抽印《聊斋志异》中几篇断狱的故事,发给干部们学习,使肃反运动在不放过一个反革命分子的同时,又不冤枉一个好人。(党对肃反工作是极端严肃慎重的,但右派分子却一致的企图否定肃反的成绩,这没有别的,就是站在反人民的立场,反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为反革命分子说话。)中宣部对此书也加以提倡,《人民日报》曾多次组织人写关于此书的介绍文章。没有党的领导,国家出版社也不会出选集,出了一版,立刻购空。运动中,读者一提意见,又出了第二版,现在容易买到。1948年在东北西丰村土改检查中,在一贫农家得到半部,还有作者的手稿本的发现和影印出版,也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这不是我们的幸福么?其次,苏联汉学家对此书的尊重,也给我很大的影响和推动,苏科学院院士阿历克塞耶夫,选译过两册。1954年,译出一书,名为《非常的人们的故事》,共收《长亭》等61篇;1955年又出《狐狸精与奇异的故事》,共收48篇(《婴宁》等)。阿于前年故去。今年来中国的艾德林,译白居易、陶渊明的,就是阿之学生。此书在苏极受欢迎。苏联友人的努力,应该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向外发行的外文出版社所出的《中国文学》(英文),也已经介绍过此书,曾已选译了几篇,以后还要陆续选译,介绍给世界各国,使我国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能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爱好的读物,成为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宝库中的财富。这也是和党的领导不可分的。凡此,同学们亦应受到感召,来好好学习此书。当全国人民都世世代代喜爱它,当苏联及社会主义各国人民都熟悉它,当全世界人民都热爱它、接受它,而我们作为中国文学的专家的,却还对它不很了解,视为陌生,这讲得过去吗?相反,我们是应该来努力的学习它,认识它,这是我们的光荣的任务。解放后短短的几年里,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工作,已初步开始。任访秋写有一篇《〈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的论文,王文琛、陶君起有短论文,杨仁凯和路大荒有考证文字,皆见《文学遗产》。关于蒲氏生平的研究,路大荒有一个年谱,收在《聊斋全集》中(以后讲生平时再讲)。

我对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方针与方法,有几点意(见),也想提出来,在此谈一谈。我要谈的是一个研究工作的根本方向问题,我的意见,当然不一定对,只是提出来,希望大家参考。我们反对学术至上,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研究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所谓脱离实际,即是脱离政治,脱离政治实际。我们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是在爱国主义的口号下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学习,现在进入社会主义,我们为爱国主义,为从事研究与学习,还是不错的。但已嫌不够。我们应当明确地,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事业的总目标而努力,而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我们研究与学习古典文学,要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个实际,这个政治。忘了这个,不能很好地结合这个,而与这个大目标脱节,甚至与之背道而驰,那我们的研究工作,学习工作,就迷失了方向,成了学究式的研究,甚至走向反动的方向。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工作,在此方面,是做得不好,不够的。先说学习方面。

在我国封建时代的古典文学中,其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文学流派和文学风格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具有伟大的民主性传统,即人民性传统。即作品表达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反映了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的苦痛与呼号;作家们关心现实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支持人民的要求与同情人民的愿望,与人民的心打成一片,与人民呼吸相通,脉搏同跳。文学史的事实是让我们作家脱离了人民生活,脱离了现实社会,其作品即苍白贫血,即空无内容。作家与人民的心结合得愈紧,对人民爱得愈深切,则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愈深,其作品则愈有力量,愈能震撼人心,愈为伟大与不朽。全部文学史告诉我们的这规律,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毛主席所号召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封建时代进步作品、杰出作品所反映的,只是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憎和爱,反抗封建压迫,要求自由与解放。封建时代,人民所要求的,是反抗封建主义,而要求民主主义。这是当时人民的要求,亦即历史的要求。在第三段文学史中,一些伟大作家,如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其最进步的思想要求,无非是民主主义的要求和理由,充其量也只是属于资产阶级。

关于收回所发讲义事:

张相儒同志所作校勘,附印于每篇之后,前面加了几点说明。这所加的,和讲义的本身,都有很大的错误。①所印的,并非《聊斋志异选》,只是为了补充张友鹤所选之本,以为我们此课教学上之用,因张选少,作为本课之用,嫌少,不足为讲课时作重要举例及具体分析之用,张选都是取其认为思想艺术较好的作品,我们要全面地讲此书,其不好的,也应读一些,以见其一般特征,作为堂上讲读之用。故张选中已有的,我们即避开,而且也只是举例性质的,认为有些特征的。因此它本身不能独立,只是附于张选来用的——只是补充教材。②再说所做的校勘,张做校勘,表现了他的努力好学和要求把事做好的精神。他的干劲,是很动人的。每天花时间在善本书室,用三种本子校对,并且将文先抄录一遍。他和我说过,我最初以为他自己做此,以练习校勘,且只是选几篇有意义的校一校,不是一一都校。不知他要印发,若印发为讲义,则不合适。a.所印的,只是补充教材,花很多篇幅印校勘,本课并不讲校勘,亦不讲版本问题,此意上次已提过。b.校勘是门学问,从前中文系课中有校勘学,校勘在古典文学研究中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既是一门学问,即是一门科学,没有学过,或未留心搞过的,就不会搞得好。一门科学,都自有术语,一定的用语,张未学过,故用的不对,不对,人即看不懂,并发生不好影响。以错传错,因此是教材,传教给同学们的,如基本“不变”,“手本”,如说基本作某字,看上下文,较好,较妥。茶,茶叶,此种判断,不可轻易下,须有相当的古文及训诂知识修养,这是一门无底的学问,故一般校勘者,皆不做主观臆断。至于显然错误者,即直接改正即可,如睑、脸,如遂、坠。但亦须小心。问问人,因往往你以为是显错者,实并未错。张所作,倒是对的。还有一类,如云、曰;劈、破;语、言;再、后,此无关宏旨,可不必管。作者自己也不能知。他的手稿,自己亦改,朋友改一二字,他亦接受。张未学过,未留意过校勘,故错,不对,是不足怪的。问题是印发了出来,他不知道印发出来的作用与意义,未跟我商量,此点他有不对。印出来的,还有两点:①简笔字。②误、漏与校勘同在,即成十分突出的不合道理。手抄一过再校勘付印,亦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