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音乐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2009年,德国科学家找到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西方音乐的非洲土著,给他们分别播放了由不同作曲家所写的不同类型的西方音乐。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土著虽然听不懂音乐中的西方语言,也不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但他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些音乐中包含的快乐、忧伤和恐惧这三种基本情绪。
音乐是一门“以声表情”的艺术,是情绪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音乐治疗之父加斯顿曾说:“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感觉,这不仅仅因为人类创造了它,还因为人类创造了与它的关系。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音乐影响着人类的情绪行为和自身条件。”因此,研究音乐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尽管情绪和情感广泛存在于如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并非是音乐所专有的,但不得不承认,相较其他艺术形式,音乐显然更专注于个体情绪和情感的表达,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音乐的本质就在于激发和演绎人们心中的情绪,因为情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染特性,当音乐作为情绪的表达方式进行播放时,自然也能够影响聆听者的情绪、找到与作者的情绪共鸣。
比如,江西的老百姓望着田野上桃李盛开、鸟儿啼鸣的春日美景,心情豁然开朗,由此创造出一系列如《斑鸠调》等节奏轻快、活泼自然的民歌,这些音乐使聆听者也仿佛置身于那种美好的环境之中,感同身受地获得了同样的愉悦心情。
至于音乐是如何具体影响情绪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解释。
第一,情感中枢的作用。当代作家阿城在《爱情与化学》一文中讲道:“脑神经生理学家证实,古哺乳类脑中的边缘系统是情感中枢。因为这个中枢的存在,哺乳类比爬虫类要更加‘有情’。而能直接作用于边缘系统也就是情感中枢的艺术是音乐。”第二,脑干反射与评价性条件反射。第三,生理节律与音乐节奏的“共鸣”。第四,情绪传染和视觉想象。比如,人们在观看一段感人的视频时,往往会跟随着屏幕中正在发出哭泣声的人而落泪,但如果此时关掉视频中的声音,仅仅观看无声的图像,可能就不会像刚才那样悲伤和痛苦了。此外,音乐之所以会影响情绪,还包括情节记忆、对音乐的期待以及音乐能引起边缘系统的激活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李玲是一名退休教师。自从退休在家后,她时常觉得自己处于抑郁、心烦意乱的情绪状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她曾怀疑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但几番体检后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李玲也曾在朋友的劝说下采用中医推拿、食疗等方法来调节情绪,但改善效果都不明显。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自己教过的学生方婷。方婷是一名音乐治疗师,在了解到李玲的情况后,她建议李玲尝试着学习一门简单的乐器,每隔半个月到自己这里进行一次音乐治疗。
几经考虑,李玲选择了学习古筝。她每天都要练习古筝的基本功,聆听《渔舟唱晚》《梅花三弄》等经典古筝曲,坚持每隔半个月去方婷那里接受音乐治疗。
过了一段时间后,李玲感觉自己的心情已经变得比较平和、开阔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看起来也特别饱满、积极。
李玲之所以在学习音乐之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学习弹奏古筝和聆听古筝名曲,这种慢节奏的行为活动让李玲的心境变得平静舒缓。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即音乐能够对情绪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虽然能够对人类的情绪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但并不是同样的音乐会在所有人身上都产生相同的情绪改善效果,这是因人而异的。比如,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人在酒吧内听到高分贝、快节奏的乐曲时会感觉烦躁不安甚至恶心等,而一些性格外向的人听到这样的音乐却会感到情绪高涨、兴奋不已。
此外,不同的音乐类型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国外心理学家在对两组分别以演奏古典乐曲、现代乐曲为主的交响乐队成员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相较于演奏现代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演奏古典乐曲的乐队成员的心情要更平稳和愉快,同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相处也更融洽;而以演奏现代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大多容易性情急躁、情绪消沉,甚至有一些人会经常出现失眠等不良症状。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情绪是创造音乐的源泉,音乐是情绪的表达,音乐能够影响情绪。只有好好利用音乐,多聆听好音乐,才能够对自身情绪产生良好积极的影响,从而使音乐对情绪的改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