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典型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分析

一、珠三角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资源消耗少、污染释放少、附加价值高,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高人力资本、高信息和高技术含量等特征,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商务等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网络传媒等新兴服务业和被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现代服务业将是广东珠三角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也是缓解珠三角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珠三角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中心,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其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3年是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绩的重要一年。广东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已经保持了三十年的强劲增长,但是,珠三角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被描述为“不可持续的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的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其增长模式及其转型问题更显突出。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指出,珠三角地区必须改变过去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本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 珠三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1.现代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

珠三角经济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其现代服务业已由产业培育时期进入产业加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正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珠三角区域的劳动力与资本必将从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使服务业总量及其所占比例呈现出同步稳定增长的趋势,进而推动本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如表2—1所示,2013年,广东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67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688.9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3%。三次产业结构为4.9∶47.3∶47.8。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6143.29亿元,同比增长9.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12314.71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7173.26亿元,增长11.1%。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4%,金融业增长18.0%,房地产业增长11.2%。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2058.76亿元,增长8.8%。2013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854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9453美元。分区域看,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省的比例为79%,其余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省的比例为2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西翼最快 (12%),东翼其次(10.5%),珠三角第三 (9.4%),山区最慢 (8.4%),西翼和东翼发展后劲强。具体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方面,西翼增长最快 (13%),珠三角其次 (11.5%)。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方面,珠三角所占比例最大,为52.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绝对数量珠三角最大,由于基数大,珠三角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最慢 (13%)。

表2—1 2013年珠三角主要经济指标

2.珠三角九市现代服务业中部分行业规模逐步加大

广东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广州、深圳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在珠三角处于较高水平,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明显提高,在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广州、深圳由于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已经成为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其金融服务业之和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其他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没能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珠三角城市经济发展仍有过度依赖工业增长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功能严重不足,生产过程的附加值偏低。

(二) 现代服务业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代服务业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珠三角经济区中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等服务业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珠三角区域中心——广州、深圳——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比较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从而强力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推动信息、商务服务业发展,使珠三角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

现代服务业对珠三角经济的拉动和贡献率不容忽视。珠三角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对珠三角生产总值的贡献率2009年达到47.4%,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在2005—2006年达到48%,2007年逐渐降低,2011年拉动效果回升,这说明广东的服务业正逐步发展和完善。现代服务业是珠三角城市发展的加速器。首先,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货运量的增大、旅游业的发展、邮电业的发达促进了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强化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其次,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强。广州、深圳的现代服务业发达,依托于珠三角地区超常的市场容量,2012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为53.7%,城镇人口占全省的比例为67.1%,市场容量大是现代服务业规模扩大、城市发展迅速的基础和保障。最后,现代服务业为珠三角吸纳着更多的劳动力。2012年珠三角就业人数为3638.83万人,占该地区总就业人数的38.6%。广州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011年为397.3万人。但是,珠三角各城市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广州、深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江门、中山、肇庆、惠州等市。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不论是从金融存款、邮电业务、旅游收入看,还是从客运量和货运量等方面看,广州、深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都远高于珠三角其他市区。

(三) 珠三角现代服务业的典型案例分析——腾讯

腾讯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开发商,是中国的互联网服务及移动增值服务供应商,并一直致力于即时通信及相关增值业务的运营。腾讯公司于1998年11月在深圳成立。1999年2月,正式推出腾讯第一款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并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股票代号700)。腾讯一直以追求卓越的技术为导向,并处于稳健、高速发展的状态。腾讯QQ庞大的用户群体现了腾讯公司在强负载大流量网络应用方面和各类即时通信应用方面的技术实力。未来,腾讯的目标是为全中国的用户提供在线的生活,腾讯正在逐步实现其“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的远景目标。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年轻人和学生是主力军,他们自然也就成了QQ的主要用户。QQ把目标客户群锁定在中国这部分最具消费潜力的年轻人身上。年轻人思维活跃、观念超前并引领时尚潮流。QQ塑造了一个青年人的文化空间,建立了青年人的社区交往圈子,使他们的交友圈迅速扩大。QQ传播的人性化使许多年轻网民产生了沟通依赖,网聊成了现实聊天的转移形式。年轻人喜欢娱乐,喜欢玩网络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腾讯QQ在软件中都一一设计了这些功能,使QQ成了供人娱乐的平台。于是,正像那些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起来的“电视人”一样,现在大批青少年深溺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当中,成为“QQ人”。

互联网领域每年都有新的业务出现,但这些业务从产生发展到规模化盈利阶段,则是整个产业链“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国内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十几年中,互联网广告、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游戏分别扮演过阶段性刺激企业业绩快速增长的角色,发展了这几项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受益者,而在未来市场规模巨大的新业务中仍旧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则是维持互联网公司后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具实力的公司都有向“互联网综合运营商”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有时被称为“赢者通吃”的趋势,即互联网公司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原有的业务,还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例如,腾讯依托实时通信领域的优势,业务覆盖电信增值服务、综合门户、在线游戏、电子商务、搜索、数字音乐、无线门户等,互联网业务全线发展;百度以搜索引擎为核心,业务向互动小区、综合门户、实时通信、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全面拓展。可见,以自身原有核心业务为依托,向新业务拓展已经成为领先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之道。

腾讯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学习”和“跟进”意识及能力的企业。纵观腾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行业跟从者”,它学习ICQ并成功推出QQ,它从2002年开始摸索网络游戏,而如今其网游收入规模可跻身国内网游第一阶梯,其门户网站的建立晚于新浪、搜狐、网易将近5年,而目前其网站流量位居综合门户网站第一。腾讯向新业务领域的拓展,首先应归功于该公司具有向新业务领域拓展的“意识”,该公司丰厚的盈利也保障了其在新领域的投入。腾讯配备了能力较强的从事战略研究的人员,其对行业中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跟进,进行前期预研,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入。腾讯强大的及时通信平台为新业务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腾讯对新领域的“密切关注,低调跟进,厚积薄发”的策略有利于其自身的长期稳健成长。

腾讯QQ在共享和用户体验方面都要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及时通信核心功能方面,腾讯QQ的群、文件传输、语音、视频等综合功能优于同类产品,QQ秀、与手机的结合等增值服务方面更是遥遥领先。在产品细微体验方面,QQ也非常卓越,与Skype等国际化产品相比,其本地化优势明显,同时又能够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用户行为分析等不断改进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加强推广个性化服务之外,并购扩张也成为腾讯的必走之路。2004年6月16日腾讯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业内人士认为,腾讯会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进行一系列收购扩张以维持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规模效应,奠定与微软、雅虎等网络巨头抗衡的基础。

在发展策略方面,腾讯公司整个领导层目前都非常重视和关注包括微软在内的竞争对手的动态,而且决策都非常谨慎,只会一步步向外扩张。此外,针对所开展的众多项目,公司也在逐步平衡各个方面的策略,积极探索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式并做了一些扩展尝试,比如从现在正逐步推进的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就可以看出腾讯在未来会更加重视在互动娱乐项目上的投资。

腾讯在2008年荣获“现代服务业模式创新奖”,也是“中国现代服务业联盟”的首批成员。互联网行业就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其中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无论在业务与技术上,还是在平台与模式上,都提供了成功的创新经验,一举发展成为中国技术最领先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其围绕“在线生活”战略,业务业已全面覆盖通信与社区、媒体与信息、文化娱乐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腾讯创新的现代服务业模式,首先得益于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其次得益于腾讯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发展,最后还得益于围绕用户的核心发展战略。

二、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状况对中国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主要地区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下辖的主要城市。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建立在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基础上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长三角地区面临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机遇,科学地制定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可以有效提升长三角经济区的活跃度。国务院2010年5月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战略: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可见,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大势所趋,面对全球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态势,科学制定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长三角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

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基础、结构布局、发展前景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顺应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长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定为: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地区加速集聚,实现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双赢,进而形成长三角地区健康和谐的产业发展氛围。同时,进一步优化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以保持长三角地区在金融、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充分发挥长三角对周边地区强有力的辐射效应,把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产业群,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按照狭义的长江三角洲的定义,长三角地区包括的城市有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和浙江省的7个市。江苏省的8个市分别是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和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分别是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和台州。由于全国各城市最新统计数据的限制,笔者无法获得2013年各城市的具体数据,以下就根据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情况对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2013年,上海市区域面积为0.3万平方公里,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浙江省面积为10.41万平方公里,三省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22%。2013年年末,上海市人口为2415.15万人,江苏省人口为7939.49万人,浙江省人口为5498万人,三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7%。

2013年,长三角地区基本的经济情况如表2—2所示,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地级区划共24个,占全国总量的7.2%,地级区划全部为地级市,占全国总量的8.4%,2013年年末城镇化水平比全国水平高,全国城镇人口比例为53.73%,上海市城镇人口比例为89.6%,江苏省城镇人口比例为64.11%,浙江省城镇人口比例为64%。长三角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为17.5%。经济发展方面,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013年为118332.36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18.8%。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上海市为90092元,江苏省为74607元,浙江省为68462元,均远高于全国人均47047元的水平。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方面,全国总量为266290.55亿元,长三角为57203.93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21.5%。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份额高,而且,更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例,说明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现实优势。

表2—2 长三角地区基本经济情况表

表2—3进一步说明了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的构成状况,可以看到,上海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已经很小,仅为0.6%,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也较小,2013年仅为37.2%,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高达62.2%;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是上年的107.7%,其中第三产业上涨幅度最大。江苏省2013年的情况是,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2%,第二产业占49.2%,第三产业占44.7%;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是上年的109.6%,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数均高于第一产业,分别为110和109.8。可以看出,江苏省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尚未完全实现倒金字塔形状,第一、第二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浙江省2013年的情况是,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第二产业占49.1%,第三产业46.1%;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是108.2,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数相差无几,分别是108.4和108.7,浙江省在长三角地区中产业升级的情况优于江苏省,较上海还有较大差距。

表2—3 长三角地区产业构成状况

从总量上来说,江苏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为9.9%,在长三角中最高,浙江其次,占6.5%,上海由于区域有限,占5.05%。表2—4是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各部门的情况,可以看出,具体到各个部门和行业,基本的情况与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类似,江苏省所占比例最高,浙江省其次,上海比例最低。

表2—4 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各部门生产总值及比例

(三)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1.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首先,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应通过财税政策减轻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费负担,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其次,政府应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制,重视投资结构的调整,在加强政府采购的同时,有效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宽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同时,政府还应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走势,积极争取外资投资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最后,要尽快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尝试在一些服务业领域实施改革,给予服务业与制造业同等的优惠政策,有计划地降低部分行业的进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现有企业的垄断,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2.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长三角地区在金融、科技、人才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优势。因此,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补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第一,继续保持金融业的发展优势。受上海这个金融中心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在发展速度、开放程度、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中国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当前,必须继续保持这一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上海的辐射作用,不断优化地区各城市的金融资源,继续保持长三角金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第二,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物流体系,这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因此,长三角地区需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统筹协调地区物流资源,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在国际物流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3.支持各种新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要积极推动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管理咨询、资产评估、广告策划、工业设计等新型行业的发展,注重科技与创新,努力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保障这些企业的健康成长。

4.各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保持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产业结构、资源特点、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必须各有偏重。只有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独有优势,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才能使整个地区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上海作为整个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在保证金融、商贸、房地产等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可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会展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并通过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现代服务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而区域内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等,要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竞争,着力于实现区域现代服务业良性循环发展。另外,各地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具有各种特色的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等,进而逐步培育城市特有的优势行业。

(四) 自贸区促进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与转型

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揭牌,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在于简政放权,改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发达国家服务业平均占到GDP总额的55%~60%,中国目前这一比例仍然偏低。这意味着,目前中国服务业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而制造业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因此将更多资源投向服务业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而在服务业当中,附加值更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也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中国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例约为40%,比韩国低15个百分点,比美国低30个百分点。首批进驻自贸区的29家企业悉数属于金融、通信、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最大的阻碍就在于行政干预过多,而在国务院业已公布的自贸区政策当中的金融改革政策和放开外商投资产管理制政策,则意在鼓励外资进入自贸区投资现代服务业。

“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促进现代服务贸易”是自贸区的重要任务,这表明了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心。这将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潜能,也将给我国现代服务业带来产业机会。自贸区服务业的开放对区内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服务业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属于竞争性较强的垄断竞争行业,因此要给予企业自由活动的空间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创新类的现代金融服务性产业、文化服务性产业和商贸服务性产业等原先受到较多的管制,这些产业在自贸区的开放措施引导下将获得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1.自贸区的现代金融服务性产业

国际贸易自由程度的大幅提高会对金融开放程度和服务水准产生更高的要求,而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又会促进贸易发展。金融与贸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发展自贸区必须把金融配套搞好,国际贸易与金融应协同发展。国际通行的“负面清单”政策在自贸区内的实施,表明自贸区内的自由化程度正迈向国际水准。“负面清单”的政策管理模式取消了对投资者的投资经营范围限制、资质要求限制、股权比例限制,凡是清单上没有明令禁止的皆可为,这为投资金融服务业营造了平等的市场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在试验区内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这意味着在试验区内银行业的垄断将被打破,外资银行和民营资本将有机会进入区内银行业,这一政策会吸引海内外专业化的金融团队,而在合作与竞争中我们会吸收到国外先进的金融经验,中国将出现一批强大的金融企业,区内银行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2.自贸区的文化服务性产业

2012年,中国文化服务性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4万亿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化服务性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现在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此次自贸区开放文化服务性产业意义重大,对中国整个文化服务性产业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现代文化贸易服务领域,文化企业的任务绝不只是卖几本书,而是把本国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各个环节的贸易中,文化技术产业领域、文化产品产业领域、文化信息产业领域,以及各类产业所延伸出的信息数据和创意等领域都是现代文化服务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发展的领域。首先,在演出经纪机构方面,“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权比例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市提供服务”。这对外资演出经纪机构扩展在中国的演出经纪业务是空前的利好消息。其次,在娱乐文化场所领域,“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对外商资本开放娱乐场所,上海自贸区内的娱乐文化场所将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娱乐文化场所吸纳的服务就业人员在整个服务业就业人员中占据较大比例,自贸区内文化娱乐场所的对外开放,必然使得自贸区内的文化娱乐场所急剧增加,对文化服务性产业就业人口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对降低自贸区周边的失业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自贸区针对文化服务性产业采取的开放措施可以使外资娱乐机构进入版权、书籍、电商、艺术品买卖、收藏、广告、会展等领域并快速发展,从而达到阅读产业、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的全面融合,使得整个现代文化服务性产业板块更具有社会影响力,这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强的提振作用。

3.自贸区的商贸服务性产业

由已经公布的《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以及自贸区的负面管理清单可以看出,在目前框架下自贸区带给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历史契机主要在电信服务、游艺设备和专业性的资讯服务等领域。

第一,电信增值服务方面。上海自贸区内试点对外资开放七类电信增值服务。外国企业可以在自贸区内设置增值电信企业,外资电信企业的总部需要设在上海自贸区内,但所从事的业务不限制在区内,可以经营许可的全国性的一些电信增值业务。电信企业外资股占比可超过50%,以后甚至可能会允许外企以独资形式经营,过去不能涉及的ICP业务,现在也对外资开放,允许其从事。

第二,游戏机、游艺机销售及服务方面。自贸区开放商贸性服务产业的其中一条措施是“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这意味着在自贸区内游戏机和游艺机的生产和销售恢复合法化,这一举措可能会颠覆中国游戏产业的现有格局。

第三,上海自贸区对国外律师事务所开放。国际著名律师事务所入驻上海自贸区,导致法律服务行业的竞争加剧。这有利于我国法律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国内的法律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为自贸区内的各个贸易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将给上海乃至全国法律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此次自贸区的设立,改革是终极目的。其意义在于以开放倒逼改革,让政府放权于市场,给予企业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自贸区为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带给国内外现代服务业企业新的机会。自贸区框架下的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飞跃式的发展。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排头兵。现代服务性行业是推动改革开放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新试验田,此次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围绕正在成长的现代服务业,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正在形成与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现代服务业在自贸区 (上海)框架下的产业机会在金融服务性产业、文化服务性产业和商贸服务性产业方面是前景广阔的。

三、京津冀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措施

(一) 京津冀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业界广泛认为其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市。由于分市的数据很难获得,为了保证数据最新,我们就以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 (市)的数据来分析京津冀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

人口统计指标是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统计尺度,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京津冀地区2002—2013年的年末人口数据如表2—5所示。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京津冀合计的年末人口数不断上升,2013年年末人口数比2002年年末人口数上升了19.1%,全国的平均水平仅上升了5.9%,京津冀地区人口数上升幅度大,人口集聚趋势明显,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基础。从京津冀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看,2002年仅为7.13%,到2013年年末已经达到8.02%,上升趋势明显。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京津冀地区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平均吸收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仍然很低,从长远来看,京津冀地区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服务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使京津冀地区由人口绝对数量众多的地区转化为人力资源质量高的地区。

表2—5 京津冀地区年末人口数

进一步地,如表2—6所示,京津冀地区年末城镇人口比例自2006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而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的城镇人口比例由2006年的44.3%上升到2013年的53.7%;京津冀地区平均的城镇人口比例由2006年的66.28%上升到2013年的72.14%。虽然相对的上升幅度不及全国的水平高,但是京津冀地区一直以来城镇人口比例大,在2006年城镇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66.28%,远高于全国44.3%的平均水平;2013年年末全国城镇人口比例的平均水平为53.7%,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比例为72.14%,京津冀地区人口的城镇化比例相当高。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表2—6 京津冀地区年末城镇人口比例 (%)

京津冀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的聚集特性和服务业的基本属性是把两者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内在机制。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看,最悠久的第三产业是商业,而城镇最初就是在商品交换的有形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强大的生命力和关联性一直是支持城镇发展的核心动力。京津冀地区的人口规模或者说市场规模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条件。

京津冀地区的吸引力、聚集力主要通过金融业、通信业、物流业等服务行业的良好运行得以实现,而服务业在京津冀的聚集效应又会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京津冀地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和依托。其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的过程。伴随着人口的集聚,人们必然会对商贸、餐饮、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在城镇的聚集,必然会需要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支持。正是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增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在京津冀地区聚集。京津冀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和购买力相对旺盛的人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服务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后续动力。随着城镇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传统工业的成本优势逐步消失,而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将进一步提高城镇的聚集能力,城镇功能开始逐渐由生产中心向综合服务中心转变,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并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镇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促进京津冀地区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人口增多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对城镇功能的完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镇形象的提升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会追求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由此可以促进京津冀地区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法律诉讼等行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赋予了京津冀地区新的活力,使城镇化进入更高层次。因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器。

2009—2013年的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如表2—7所示。2009年京津冀生产总值合计为36910.36亿元,全国生产总值为362232.61元,京津冀所占比例为10.19%;到了2013年,京津冀生产总值合计为62172.13亿元,全国生产总值为630009.34亿元,京津冀所占比例为9.87%,5年来该比例变动幅度不大。从京津冀地区内部来看,北京市所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1%左右,近些年稳中有降;天津市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2%左右,近些年稳中有升。河北省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7%左右,近5年变动不大。

表2—7 京津冀地区时间序列生产总值

2013年京津冀地区分行业的生产总值如表2—8所示。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9.87%,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6.76%,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8.6%,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11.99%。京津冀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相应数值的比例均低于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京津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相应数值的比例高于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这说明京津冀地区正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第一、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

表2—8 2013年京津冀地区分行业的生产总值

通过表2—9可以进一步比较2013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的构成状况。第一产业全国平均的比例是10.5%,京津冀地区平均仅有4.8%;第二产业全国平均的比例是47.5%,京津冀地区平均为41.7%;第三产业全国平均的比例是42%,京津冀地区平均是53.5%。

表2—9 2013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 (%)

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发展与通信、金融、信息安全等有关的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应进一步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数字媒体等方面的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一批研发中心,促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例达到70%,京津冀地区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53%左右。虽然服务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与全国平均的数值比较也不算低,但是服务业总体科技含量不高,这也是造成京津冀地区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2—10是2013年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分行业的生产总值情况,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仓储方面,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3986.22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13.35%;批发和零售业方面,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6438.9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10.58%;住宿和餐饮业方面,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1031.27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7.53%;金融业方面,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5057.66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14.21%;房地产业方面,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2900.17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10.39%。在分行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京津冀地区金融业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第三位、第四位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所占比例最小的是住宿和餐饮业。

表2—10 2013年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分行业生产总值

(二) 京津冀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雾霾治理

1.雾霾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近些年,秋冬季节,京津冀地区时常发生大面积空气污染,石家庄和北京的PM2.5的小时浓度值超过了500微克每立方米。社会、政府都对雾霾有了深刻认识。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被媒体追问关于雾霾的危害与治理的问题,他表示雾霾引发的主要是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PM2.5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0微克,人的预期寿命就短3年。全国政协常委秦大河说,雾霾天气的减少主要取决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近年京津冀区域的空气污染最严重,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城市中7个在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津京“双城发展”产业协调力度不够,河北生态保障、生活服务产业功能严重不足。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年营业额已经超过500亿元,但产自北京的商品不到一半,且产品80%以上销往外地,服装生产、销售绝不是首都发展必不可少的功能。除大红门外,北京还有已准备外迁的动物园批发市场, 2014年年初北京市西城区已同河北省发改委沟通研究,确定动物园批发市场向河北搬迁,这正是去除首都非核心功能的开端,也是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之路。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快速发展的滨海新区具有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港口物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京津之间需要解决的就是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的统筹问题。

北京已经率先做出调整,明确要做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创新中心。随着首都功能的调整,天津原来的一些定位也要随之改变。北京原有的未来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功能要考虑向天津转移,天津目前的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北方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必定发生变化。京津定位调整必然带动河北发展方向的转变。无论京津定位如何,环绕京津的地理限制都无法改变,河北的任务首先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其次是承接京津产业疏解和转移,最后是转换发展思路,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首都二机场,京津城际、京沪高铁等高铁线路,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高速公路,使三地主要城市间已然形成“一小时都市圈”。京津冀三地都应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更大的视野谋划发展,沿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不负众望。几年后,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产业不断发展,京津冀协同作用不断凸显,雾霾将不再出现,那时京津冀就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

2.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京津冀地域相连,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却差距过大,成为制约三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发展障碍比较少的,对制造业具有集聚推动作用的,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技术研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

顶层推动,协同发展京津冀金融保险业。金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直接动力,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必要保证。北京长期以来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具有雄厚的金融实力;天津作为国家确定的北方经济中心,正在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北方金融应用中心,并以此与北京相呼应,金融业已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河北的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在经济圈内处于较低层次。近几年,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行政壁垒严重,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京津冀金融业要实现协调互动首先要靠顶层推动,打破由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所导致的金融资本割裂、跨区域金融服务难以实现的“银政壁垒”。通过金融业的率先协同发展,保险业迅速跟进,推进了资金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为产业的跨地区运作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优势整合,合力推进京津冀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加强分工协作,进行优势整合,实现京津冀物流业1+1+1>3的效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非凡。一是整合北京和天津的航空港资源,建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机场和石家庄正定机场战略联盟,实现北京空港物流园区和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协调互动发展,有力推动京津冀临空经济的发展。二是整合天津和河北的海港资源,促进各港口之间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形成全方位、多功能、多类型的港口综合体,通过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群体优势,支撑京津冀临港产业的发展。三是对铁路、公路以及海港、空港进行整合,建设京津冀统一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

产业对接,积极推进京津冀科技研发创新合作。京津冀同处一个经济区域,单纯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必须依靠全方位的科技研发创新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北京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高级服务业占据制高点,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因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较为薄弱,因此,在科技研发合作中北京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产业与技术扩散,辐射周边地区,充分发挥对津冀地区的带动作用。京津冀三方应设立科技协作机构,统筹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政策,组织各种相关信息发布和科技成果交流。同时要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市场运作,通过跨区域并购,实现业务的跨区域拓展和网络化链接,以产业扩散、创新扩散带动津冀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07年,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2008年批复实施的《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发展、节约集约用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财税金融体制、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体制九大重点领域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方案强调,“以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发展”。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性、知识性、高技术性、高增值性、集群性、创新性。现代服务业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约束瓶颈。现代服务业一般是一些高知识性与高技术性的产业,如金融业、咨询业、信息产业、物流业、教育培训等,这些产业都具有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特点,有利于节约资源。其次,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减轻“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压力。现代服务业中的另外一些产业,如商贸业、旅游业、会展业、餐饮及酒店服务业等,污染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文化、自然等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必不可少的资源(见表2—11),先天的资源优势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武汉城市圈应努力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提升其区域竞争力。

表2—11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资源列表

2.现代服务业比例大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例接近60%,在三大产业中比例最大。其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加GDP和就业机会,同时对武汉城市圈现代都市工业和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3.城市圈核心城市辐射力强

“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的典型特征。在武汉城市圈的九个城市中,武汉市无论是经济总体实力还是行业发展前景,其龙头地位都十分明显。而且随着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作为城市圈核心城市的武汉市,把产业发展重点定位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上,其他服务业必然要向城市圈内另外的8个城市进行转移。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实施总部经济的武汉市也需要其他城市的分工合作,完成产品的最终生产或服务提供。

4.区域内空间再布局相对容易

除武汉市外,武汉城市圈内其他8市的服务业尚处于初期阶段,这种发展的空白为空间的再布局提供了机会,可以减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损失。

5.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高新技术产业、圈内旅游度假、金融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等建设。由武汉、黄石、鄂州等市科技服务部门发起成立的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大专院所为源头、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成为引领湖北全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二)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推进路径

以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为突破口和立足点,推动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的前提下,优先发展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理念,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高于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例,从而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结合武汉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积极支持武汉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推动武汉努力建设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在“中心—外围”的空间框架下不断提升武汉生产性服务业的扩散效应和辐射力,促进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工协作,从而优化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内部的地区结构。

以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为突破口和立足点,推动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遵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经济规律,围绕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地发展金融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投融资、保险、物流、市场推广等关键环节建立长期契约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促进制造业经营管理的重点由“生产”转向“研发”,促进“生产”和“服务”相结合,推动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创新驱动、低碳化、高端化方向持续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以经营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为突破口和立足点,推动武汉城市圈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武汉城市圈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公益性服务业与经营性服务业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发展农技推广服务等公益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又要重视突破性地发展经营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诸如农产品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农业金融服务等),推动经营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互动、共生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制度安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编制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国家、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基于科学性、前瞻性的视角编制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切实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策划一系列重大项目,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科学、有序、健康、持续、高效发展。二是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 (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能源供给政策、价格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支持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发展。三是发挥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

加强载体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是加强武汉城市圈内的开发区、中心城区商务楼宇、总部经济区等载体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发展。二是加强武汉城市圈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一是积极申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试点建设,探索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承接服务业务外包、吸引直接投资等形式,积极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三是组建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联盟,加强对内开放合作。

参考文献

[1]董辉.珠三角九城市现代服务业比较研究 [J].广东经济,2013 (2)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2月

[3]周荣敏,潘志超.加快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河北日报,2014年6月25日,第7版

[4]武传清,周晨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J].区域经济评论,2014 (2)

[5]肖志雄.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J].湖北社会科学,2011 (11)

[6]李明选.现代服务业在自贸区 (上海)框架下的产业机会 [J].上海经济,20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