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
一、经济学发展历程
1.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主要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斯密(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图(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分支是法国的“重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魁奈,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这一阶段以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初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经济学
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恩格斯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早期还有英国的穆勒、杰文斯,法国的萨伊等,晚期则有英国剑桥学派的庇古、罗伯逊、霍特里等;属于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属于奥国学派的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等;属于瑞典学派的威克塞尔、卡塞尔等;属于美国学派的克拉克、费雪、柯布、道格拉斯等。这一阶段,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代表性的教科书。
3.现代西方经济学
1929年10月24日,以纽约股市暴跌为起点,爆发了持续7年之久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就职后,立刻大规模干预经济,史称“罗斯福新政”。在此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严厉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主张由政府干预来拯救资本主义,人称“凯恩斯革命”,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弥合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分歧,遂形成所谓“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新古典经济学适用于经济繁荣状态,属于微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适用于经济萧条状态,属于宏观经济学。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经济学》(第1版)是这一学派形成的标志,1961年《经济学》第5版开始使用“新古典综合”一词。至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波尔丁1948年版《经济分析》一书第2版中。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因此政府应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干预,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该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37年在《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一文中最早提出,后来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1953年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中推广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汉森模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呼唤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同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材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2.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①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③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④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W表示。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过程和原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可以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平均每个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如纺织部门、手工业、餐饮业等。
资金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占用资金量较多的产业部门,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航天、核能工业、网络信息等行业。这类产业往往劳动生产率很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最高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粗放型和集约型增长的区分依据是从经营的角度划分的。如果从生产规模扩大的实现方式看,可以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财政政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税收和国债,后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购买以及转移支付等。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国家为组织、管理货币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调节、再贴现率调整、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必要的信贷额度调整。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通常用GNP表示。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通常用GDP表示。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即GNP(国民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一外国居民在本国境内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基本经济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不仅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转,而且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十六大在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一定能够进一步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生产社会化: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效用与费用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为:经济效益量=产出量一投入量,经济效益率=经济效益量/投入量。
地区经济集团化:由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经济或贸易集团。
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模式,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而市场则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市场经济便由此产生。
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存在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因而我国建立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全党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共识。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早在1979年11月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段论述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阐明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根据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这个基本框架需不断丰富和完善,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改革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培育市场体系,有效地推进市场组织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同时还要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要加快市场法规建设,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的秩序。
第三,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必须建立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宏观调控的前提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政府只有不再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微观经济活动上,才能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第四,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是完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制经济。我们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种新的经济体系,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努力建立和健全能够有效引导和规范经济活动,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法制体系。这个法制体制主要包括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规范涉外经济活动的法律等。
3.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三方面内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此外,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分配中兼顾三者利益。
4.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是国家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都属于事业单位,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雄厚的财政实力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巩固国家政权,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5.经济概念
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
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利息=本金×通货膨胀率。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等。
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央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收缩信用及货币量。
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央行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从而降低贷款需求。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需提高利率、收紧信贷。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