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老师创意作文课 教你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用心做好作文教育这一件事

我是一名作文老师。学生们都叫我“丁丁老师”,跟《丁丁历险记》里主角的名字一样。我曾经是一名记者。

我有一个习惯:上课前刷牙。上午的课会刷,下午的课也会刷。这不仅仅是出于饭后口腔卫生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自己吐出来的每个字都是清新的,有沁人心脾的力量,能钻进学生心里。我知道,作为老师,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决定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不求口吐莲花,但深知绝不能害了孩子,给孩子“脏”的东西。

我的童年是在讲台下长大的,父母是湘西农村的普通小学老师。20世纪80年代,农村搞扫盲,老老少少晚上都到学校学识字。我没人带,就一直坐在讲台下,听爸爸妈妈上课。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可以说,在那一个个夜晚就已经种在了我内心最深处。

1991年,我11岁,读小学四年级。有一天放学后,爸爸拿了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上山,表情神秘兮兮的。

走到山腰的一条溪水边,爸爸指着一片绿色说,那就是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是嫩红色的,再长大就变成嫩绿,它茎上长有叶柄的地方,反面长着细丝。别小看那些细丝,就是靠着这些嫩红的细丝抓住地面,爬山虎才可以染绿一片地。爸爸说,那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明天语文课要讲它。我们用锄头铲了一株,带回家。

第二天的课堂上,这株爬山虎成了最好的教具。这是湘西最偏僻的乡村教室,这里的孩子没见过香蕉,没见过水彩笔,但他们碰到了教他们学习观察的好老师,碰到了教他们用笔来表达感情的好老师。

后来的我走出了大山,进了师范中专,又保送到师范大学,在大城市工作,听过无数老师的课,但没有哪堂课比得过那节“爬山虎的脚”。

童年的这些经历,驱使我最终从新闻转战作文。这是一条从杂家到专家的路。在报社工作的13年,我一直在默默储备。媒体培养的是视野,这让我知道该从哪里找到作文教育的正确方法。我阅读了大量的作文教学研究资料,古今中外都有,从中国的梁启超、叶圣陶、于永正,到美国、英国、日本的一线案例。

进入作文教育这一行,我并不想重复所谓的技法、仿写。上海一家媒体曾做过一项调查,有77.2%同学和57%的家长认为写作文是有固定套路的。这固定套路就是所谓的模板。这样的作文,总有相似的开头,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中心思想和立意,最后是千篇一律的总结。那里面有各种技巧,唯独没有自己。

可作文不是数学。数学的思路是求同,作文则是求异。求同,就是1+1只能等于2;而作文,1+1可以有无数个答案。作文需要的是独特的个人体验和思考,而不是和他人一样的情感与故事经历。

所以,我的做法是,把生活搬进课堂,在生活场景的重现中,让孩子学会观察、提问、思考和表达,然后再来写作文。比如,面对一个咬了两口就被扔掉的馒头,你会想什么?会怎么做?你要怎么劝说,扔它的人才愿意听?这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和整合信息,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怀有敬畏之心,并学会反思、人格修炼,等等。这是渗透进生活的启蒙教育,而不是单纯教字词句组合和谋篇布局的作文课。

每一次课都是一次思维训练,训练孩子怎么用不一样的角度去观察、去表达。而技巧,只在孩子观察表达时给一点提醒,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文字。毕竟,技巧是基于现实需要产生的,不能凭空添加。否则,作文就只有技巧,而没有故事和真情。

这样的启发过程,就是要把孩子的内心力量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们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想写的文字。

这一次,我把自己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写成了两本书——《丁丁老师创意作文课:教你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和《丁丁老师创意作文课:教你写出会思考的作文》。落脚点都是创意,希望用创意的形式开启孩子的思维,回到作文的原点。“有个性”一书共六个章节,分别是写自己、写东西、写家人、写游记、写场景、写生活,侧重教孩子们在常规类型的作文题目中展示独特的自我。“会思考”一书共五个章节,分别是推理写作、变形故事、说明文、议论文、心理描写,侧重教孩子们在练好基本功后,如何加入思考和想象,以轻松应对不同类型的写作。

带过的学生中,有位名叫蒋卓锦的三年级孩子曾写过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成长就是去年我写铅笔,今年我写钢笔。”而我希望,我的成长是——去年我在讲台上,今年还在讲台上,一直一直站下去;甚至以后老了,仍然能在教学中活得像个阳光少年,带给孩子温暖和希望——就像童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爬山虎。

我愿意做爬山虎叶柄反面的那些小脚,紧紧托着一根根鲜嫩的枝条向上,再向上,朝着太阳的方向,向着明天生长。愿我的努力能让更多孩子真正释放天性,拒绝套路,写出会呼吸的作文。

这两本书也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6AJC001)。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刘济远教授主持的课题研究,感谢他给予我多方面的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给我希望,让文学的种子在我心里萌芽。感谢我在湖南芷江师范学校、湘潭师范学院学习时的张云龙老师和陈靖武老师,还有走上作文教育之路后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朱汉华老师。感谢编辑杜俊红的细心敬业,还要感谢所有信任我的家长和孩子们!

书中引用了一些名家作品作为示范,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个别作者因故未能及时取得联系,见到后还望联系我。

丁丁老师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