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去留
·安 卫·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网络时代悄然而至,电子书应运而生。
何为电子书?根据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定义,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具体指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它由三要素构成:(1)电子书的内容;(2)电子书的阅读器;(3)电子书的阅读软件。
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具体情况为,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8%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我国电子书发展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我国的纸质书已有两千年历史,十几年间电子书的如此发展,从长远的趋势来看是否会带来网络时代的新的阅读方式,是否能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书的阅读方式?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去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不妨做些研究。
电子书如今如此受欢迎的最大原因在于其使用的便捷性。轻巧灵便、大量储存、读取迅速,这些特点减弱了人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人们可以在回家的公交车上阅读电子书而不用担心这段时间无所事事,人们也可以在旅行的途中阅读电子书而不用担心有重负之累,这份电子书所带来的从容是纸质书难以匹敌的。在我国电子书发展鼎盛时期的2010年,互联网消费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5.8%的人在上下学、上下班途中使用电子书,有65.1%的人在外出旅途中使用电子书。
除此之外,大多数人选择电子书而不是纸质书的原因在于电子书具有多样且海量的阅读材料,不用再担心“没得读”,但“读什么”却成为我们的烦恼。我们可能在电脑前花几个小时去查找到底应该读什么,这一本与那一本到底选哪一本,这时我们就很有可能陷入被动读书,在眼花缭乱、犹豫不决中,某网页的推荐就成为最终选择,这不仅违背了人们读书的初衷,也导致了信息的同质化。
当然不是所有人读书都是为了明智或是怡情,也有人是本着娱乐自我、消遣生活的心态而阅读,电子书彰显时尚和经济性的特点就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电子书的电子载体,如具有代表性的平板电脑、手机阅读客户端等都成为现今流行的阅读工具,专门的电子阅读器(日本的Sony Reader、亚马逊的Kindle以及我国的汉王电纸书等)也成为人们时尚的选择。除了必要的电子阅读器需要一定的金钱成本外,电子书大多是免费的,娱乐的成本基本为零,也降低了人们阅读的心理负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还有,电子书有利于环保,过去的十几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纸张消费量一路狂跌。通过纸张的节省,减轻了地球负担。同时,电子书也节省了保存纸质书所需要的空间,是真正的环保低碳。
尽管电子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纸质书所无法带来的便捷,但仍有很多方面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这就是爱书人、读书人常说的“感觉”,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但若要问为什么难以舍弃纸质书,大多人都会回答还是一种感觉。无论电子书做得怎样出色,如电子墨水技术的采用、翻页的仿真效果、真实纸张的纹路等等,其实都是对纸质书的一种追赶,更有英国开发的“纸质键盘”,希望电子书以后能够像纸张一样弯曲折叠,这些电子书所做的努力都是在向纸质书看齐,帮助人们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也能获取这一种“感觉”。而现实是,即使这些辅助功能帮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电子书像纸质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难以抓住品书的氛围,电子书最大的优点是快捷,人们在阅读电子书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现在阅读工具的多样功能分散注意力,对阅读的内容通常也是浅尝辄止,难以体会真谛。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对阅读的体会达成了一个共识,都把书比喻成人类的朋友,或益友,或贤友,或密友,如果把纸质书当作一位老友,那电子书仅能算得匆匆过客,这也是爱书人收藏纸质书的原因。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阅读电子书过程中的辐射和损害眼睛的问题难以避免,也不利于孩子、孕妇、老人的身体健康,让许多人又重新倒戈回纸质书的阵营。
其实,电子书与纸质书不是一定要一决雌雄的。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信息:1894年,《斯克里布纳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书籍的终结》的文章。当时,爱迪生刚刚发明了留声机,文章作者认为这种记录声音的设备会不可避免地取代书籍和报刊。原因是,纸张的阅读要消耗脑内大量的磷酸盐,迫使我们的身体进入各种疲乏的状态。所以,印刷术和它老套的产物不是现代科技的对手。这种预言一直有市场,整个20世纪都在不断被人重复。每当一种新的通信媒介出现——无线电、电话、电影、光盘——专家就会送出一则出版业死亡的宣言。
我认为电子书并不是纸质书的天敌。从长远看来,两者应是相互补充、促进发展的关系。电子书带动纸质书提高图书的多样性,而纸质书带动电子书提高图书的质量。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0%的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2.4%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另外,有7.1%的数字阅读接触者在读完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
可以肯定地说: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发展势头的强弱由人们不同的阅读心态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来确定。尽管可能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年龄、职业等,人们对电子书和纸质书有不同的偏爱,但是面对两者都需要有同样的良好的读书心态。
不过,电子书与纸质书真正的去留问题的决定权并不在两者手中,而在读者手中,可引用克里斯·安德森的一句话——“图书的问题并非印刷或写作,而是读书的人不够多”。
我们继续看一组数据。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4%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52.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我国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更要高于城镇居民。2013年有66.3%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4.8%,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高达68.0%。
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提供的数据,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而韩国则为11本,法国为20本,日本为40本。不仅如此,中国的国民阅读书籍中近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对比之下,差距更明显。
现今,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读书的感觉,只在读书的过程中选择性地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跳段阅读甚至是跳章节阅读,再也没有将文章读完的耐心,缺乏享受读书的过程。
三国时期史学家陈寿曾谈到读书的体会:“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虽已过 1800 多年,时过境迁,但在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体会这句话,仍然能够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读书不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在纷扰的现实中寻找一丝宁静的捷径,而所谓“品书”的过程,品得书香,品得书味,也是既明智又怡情的过程。
现代人尤其需要学会有余裕地阅读,学会享受思考的过程,这样就不会被电子书或是纸质书这种片面的形式框住书的实质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