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慕课: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

·费小琳·

慕课,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在中国也有迅猛发展之势。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校长纷纷表态,希望把自己的优势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基础教育也被裹挟进这股大潮之中,希望能够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与此同时,新兴产业也大规模进入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成为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所追逐的对象。网易更是从开设耶鲁、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到开设可汗学院、TED频道,现在又与Coursera合作,成为Coursera的中国代理人,让每个人都可以注册慕课学习。果壳网接受了一大笔投资,开设了MOOCs学院,号称是“中文互联网最大MOOCs课程点评讨论社区,在这里能找到世界上最好的课程”。与此同时,百度收购了传课网,推出了百度传课;电大提出创办“国家开放式大学”的办学宗旨;k12网也拉起了慕课大旗。北京一家自称One-Man University 的公益机构(其中文名是“万门大学”)成为中国网络教育界的新秀,自2011年开办以来,其注册会员已达13万之多。虽然它作为大学还未得到官方认可,但已获得不少民营企业的鼎力支持。全免费软件“酷学习plus”(酷学习+)悄然上线,目前,已有上海、北京、广东、山东等省市的老师上线体验,并表示:这真正实现了中国慕课在“翻转课堂”上的技术突破。很多公益组织也纷纷通过视频公开课“送教下乡”。据说也有一些企业在打平板电脑的主意,在其中植入中小学名师课程,其硬件设备价格便宜得让人跌破眼镜,而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可能会使这一进程来得更加迅速。

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简称MOOCs的音译,随着Coursera、Udemy、edX、可汗学院等一批国外慕课教育平台的崛起,慕课技术正在推动教育的变革。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教育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管理人员)、IT界人士都在追问:慕课,会给教育带来什么?会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

一、慕课带来学习的革命

如果问慕课可以给教育带来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变化是学习的革命。

首先表现为“翻转式学习”:从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到现在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本、学习可汗学院的名人微课,以及学习经过数万人点击筛选出的名校公开课,再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进行问题探讨,并检查评估学习成效,然后进行再学习。这种学习理念在于摒弃了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教育中的“工厂式教育”,即把所有人放在一个生产线上进行模式化教育注13,每一个人都要在相同的时间学习相同的内容,并依据取得的学习成果评价谁是优等生,谁是差生。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不断强调花开有早晚,每个人有不同的潜能,鼓励并倡导“静待花开”;但教育模式的设计很难让花儿们自由开放,事实证明在工业化时代,无论是花儿,还是苹果、黄瓜,几乎都会长成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果子有可能在它生命的任何阶段被掐掉。不仅中小学校一个班四五十人,大学本科阶段一个班三四十人,研究生的培养也早已是研究生班模式,那种一对一的、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向往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育,从《论语》中找寻早期教育模式中的优势,并思考哪种教育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但被我们奉为教育鼻祖的孔子在世时似乎只有弟子三千,普及教育的使命似乎难以以“对话”的方式有教无类。但就在此时,互联网为我们开启了一道门,优秀的教师和教学方式不再是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互联网可以跨越地域甚至跨越语言障碍,使最优质的课程最广泛最迅捷地传播。

一门慕课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课视频,还包括课堂探讨、家庭作业、课外阅读、测试评估、问题探讨、学习项目合作等环节,慕课学习者开始学习一门课程后,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进度,同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被管理和督促,“学会了再学下一课”,这无论对于“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是一个福音。

慕课带来的另一项学习的革命得益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它使你随时可以得到某一领域专家的指导,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进行对话;同时可以和跨界专家对话。《慕课: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一书的作者介绍说:他在学习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发生在特洛伊战争时期的故事)时,发现阿喀琉斯的角色与性格与他之前通过哈佛大学课程“古希腊英雄”慕课获取的信息不完全一致。因此,他将自己的疑问提交上哈佛大学“古希腊英雄”慕课课程的留言板。很快,一位同学回复了他的主题帖,向他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分析莎士比亚写作该剧目时可能借鉴使用的文本。因此,在这种大规模开放式教学的讨论环节中,某一方面比较专业的学习者会尽力向他人提供自己知识领域内的丰富信息,这也正是慕课创始之初所秉持的“学习者之间互为良师”的设计宗旨。注14

我们无不羡慕早期那些集哲学、科学、艺术于一身的思想家,但是现代教育专业越分越细,圈子越来越窄,将人囿于单一领域,在学术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成为常态,即便你想跨界,难免止于入门级别,很难进入他人的学术圈子。互联网上的学习、交流与研究,都更容易进入一个比较高的层级。

慕课带来的第三项学习的革命是更便捷的终身学习模式。自20世纪以来,教育者一贯倡导终身学习,但各种在职学习方式或多或少会给在职学习带来难度和纠结,特别是那些与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学习,更是让人难以放弃职业而倾心学习,比如让一位医生倾心于哲学。而慕课这种学习方式为在职学习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特别是为一个人在职期间为兴趣而学习跨界内容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如果一项新东西仅仅改变了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本质,其存在的生命周期很可能是有限的,会不断地被取代。慕课和与慕课相关的一系列网络教育模式,有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生命力在于它可能带来学习的革命,为学习带来本质的改变。

二、慕课:带来了教育公平

如果问慕课为中国教育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即便是在我们前面提到的教育理念问题上,在中国这种更符合教育本质的理念上的差异在地域间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同在北京,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与一所普通的中学相比差别极大。城区与郊区的学校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也异常大。尽管高考的指挥棒依然使基础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但是名校在以孩子为本的素质教育方面无论在理念还是手段上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样,大学阶段的教育也是如此,名校名师带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空间。

同时,中国幅员辽阔,近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显著提升,辍学率明显下降,但很多偏远山区基本的教育资源还是十分短缺。政府和民间资本为学校盖起了校舍,硬件条件有所改善;解决了营养午餐,改善了学生和老师的生存条件。但是在师资数量和质量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师生比严重失调,很多乡小、村小开不出音体美课程;前几年关闭了不少少于99人的学校,孩子上学路程远、不得不住校等又成了新的上学难问题。在当地生活状况难以短期内得到改变的情况下,也很难引入和留住优质的师资力量。当地老师不乏敬业者,但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教育理念和手段难免陈旧,一旦将这些学校纳入统考等考评体系时,不仅让大部分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老师也有很多无奈,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但是,如果有电、有网络,慕课和与此相关的网络课程就可以走进深山,当地师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就可以很快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最广泛、最迅捷的传播,甚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近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开始筹集资金为乡村小学铺设网络,购置网络教学设备,聘请城市里的教师为孩子们开设网络直播课,同时也带动当地老师利用课件等辅助工具进行教学,至少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校校通、班班通项目,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等。尽管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慕课,但我相信,由此而带给学生和学校的变化,将加快慕课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推进速度,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消除显见的不公平。

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人们对一本二本竞相追逐,而对三本专科另眼相看,也是缘于教育水平的差异。而慕课可以带你学习世界级名牌大学的课程,不少国外大学已经开始承认慕课课程的学分,一些国内大学也开始承认慕课课程的学分。特别是对于那些通识类课程,慕课往往可以带给学生更高水平的课程体验。

三、慕课为教育出版带来什么?

慕课为教育出版带来什么?有人说,网络课程的普及为传统的教材敲响了丧钟,至少不会有一本纸质版教材发行量达到几十万册、上百万册甚至上千万册了;换句话说,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会让一些出版社的利润之源逐渐枯竭。一些出版社正在花大力气开发网络课程,政府、机构投资者、风投等也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在网络公开课被学习者热捧的前后,政府投入了几十个亿开发精品课程,但是由于开发者没有真正从学习者的需求来考虑内容,精品课几难推广。在新一轮开发过程中,不少出版社已经尝到了甜头,已开发网络课程的收入超过了纸质版教材。出版者需要重新为出版定位,重新思考出版的本质,并适应学习的革命。目前政府把对网络课程的投入提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但无论如何,全球同此冷暖,如果不在慕课来临时做好准备拥抱这一浪潮,迎接这一浪潮,只会被浪潮掀翻。我十分赞赏《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的作者,他不仅在书中介绍了慕课的前世今生,同时不回避人们对慕课提出的种种质疑——把种种质疑也介绍得清清楚楚,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不认为慕课可以颠覆现有的教育,也不认为慕课热一阵子之后,教育会退回到原有的轨道。我想,对于教育出版也是这样,慕课对传统出版带来了冲击,且来势汹汹,但同时,如果可以顺势而为,也为教育出版带来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