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时代下图书编辑的自我发展
·毛润琳·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同时对编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图书内容生产的“守护人”,编辑应当在坚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转型升级。在数字时代,图书编辑除了必备的基本素质,如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文字技巧以及熟练的电脑操作水平外,还需要提高职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社交能力,以适应变化的社会。
一、提高职业素养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各种媒体、平台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数字出版平台的崛起和成熟,更是开辟了从作者直达出版的通道。出版的边界日益模糊,似乎编辑环节的重要性在逐步弱化。实际上,图书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决定了数字时代编辑的功能不但不能弱化,反而应该更为加强,图书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职业素养,才能做出既受读者欢迎,又有利于社会的图书。笔者认为,在数字时代,图书编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职业素养:
1.更新知识结构
编辑工作涉及各种学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编辑知识,要成为“杂家”。在数字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新学科相继建立,知识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着。编辑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除了要努力掌握与自己业务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还要了解当今社会不同领域的新发展,为开发选题、编辑书稿做好知识储备。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以一个人的通才来应对一切,显然不太现实。毕竟人的精力十分有限,追求样样精通,可能最终导致一样也不精通。图书编辑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水平上,要不断积累,向“专家”型编辑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编辑必须在某一领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由此形成科学、敏锐的判断力。因此,编辑既应做“杂家”,还要在“杂”的基础上“专”起来,成为融“博”和“专”于一体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2.提升筛选能力
在数字时代,每时每刻所产生的信息内容是海量的,内容传播的迅捷度也是前所未有,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好的信息并经过恰当的编辑处理,然后使之以恰当的方式传播,是当代编辑的职责。如今互联网给了每个人发表作品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当作者,然而真正有市场价值的作者还是需要编辑依据专业判断来选择。编辑要炼就一双“火眼”,能从充裕的内容中寻找稀缺的资源,因为在互联网中只有稀缺的内容才有价值。网络虽然提供了自由发表的平台和丰富的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付梓成书,只有经过筛选过滤后的内容才具有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以行家的眼光将巨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加以选编,进而形成产品。
对于传统的书稿,编辑要能从众多的同类书稿中准确找出最有价值(包括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那本,能够从他人视为平常的书稿中发现它最闪光的一面,并将它成功介绍给读者。
3.树立市场意识和读者意识
在数字时代,编辑的出版理念和角色定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读者的需求,做好图书内容上的改革,是编辑的职责所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之间的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存在着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因此一本图书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要有清晰的定位以及根据读者特点而策划的内容,这样才能赢得目标读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图书编辑不应仅做文稿处理工作,还应主动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状况和读者需求,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图书选题策划,根据读者需求调整图书内容。对于每一个选题,都要着眼于是否满足读者需求,是否对读者有益。只有将读者意识贯穿始终,重视了解市场,才能确保图书长久地赢得读者,在市场上牢牢地站稳脚跟。
二、提高创新能力
如今的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本图书要想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就要不断出新、出彩,这就要求编辑应富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观念。图书是一种特殊产品,生产这种产品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还要兼顾社会价值。因此,编辑不仅要坚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还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编辑不能再单纯地从事被动的、从属性的案头工作。
创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图书出版的需求和编辑的工作需求,它体现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即从一开始的选题到最后的发行的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的新思维突出地体现于策划为先、内容为王,辅以同步的营销推广,图书的策划成为编辑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将来市场上纸质图书可能会减少一些,但正是因为总量减少,未来可能的趋势是图书越来越追求精品化,这就要求编辑要有精品意识。编辑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前提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结合当前的社会动态和市场需求,并充分利用数字、网络等技术手段来提出适合的选题。
如今阅读已不仅仅用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接受教育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其休闲娱乐的需求。网络、手机媒体的日益普及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可供选择的阅读产品在内容、载体、数量等各方面都较以往大为丰富。这种阅读载体与媒介的多元化,为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数字文本集合图像、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向读者呈现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多层面地作用于读者的视觉与听觉,不仅直观逼真,而且富有美感。编辑在策划纸质出版物时,应同时考虑其多媒体多元化的开发利用,实现电子出版与纸质图书的资源互补。
在书稿的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发现书稿中的闪光点,把它凸显出来并适当地加以润色、提高。此外,编辑还要在文本呈现上进行创新,不仅要重视封面的设计,而且要重视开本、纸张的选择。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的开本和纸张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才能成就一本好书。在图书的营销推广阶段,编辑要善于利用各种推广手段,比如目前新兴的微博、微信营销,尽可能地将图书出版的信息送达目标读者。
三、提高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初看起来似乎离编辑很远,其实不然,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编辑要与很多人打交道。在策划选题阶段,编辑要与作者联系,争取获得作者的合作;要与目标读者沟通,了解读者需求。在编辑加工阶段,编辑要与作者沟通,对书稿进行修改;要与同事、同行沟通,讨论版式、装帧等文本呈现形式。在营销推广阶段,编辑要与各类营销渠道沟通,将图书的信息传递给营销人员;要与读者沟通,获取读者反馈。等等。这就需要编辑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获得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实现自己的既定出版目标。在这里,笔者主要以与作者的沟通为例来探讨编辑社交能力的提高方法。
出版工作离不开作者,没有作者,图书出版就无从谈起。编辑在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尽管有很多的决定因素,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编辑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受市场和读者欢迎的作者。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从选题策划开始,首先要寻找合适的作者,然后要说服作者按照自己的策划意图完成书稿。能否找到合适的作者,能否让作者按照编辑的策划意图编写,编辑的社交能力和技巧非常重要。图书编辑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才能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占据主动,赢得作者的信任和合作:
第一,编辑要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编辑要收集会议信息、作者科研写作信息、新书出版信息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较容易地从众多潜在的作者中获得合适人选,为与作者的进一步沟通奠定基础。编辑要经常参加各种研讨会,从中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动态,并且通过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讨论话题可以发现选题并找到合适的作者。在数字时代,编辑还要关注网络特别是专业网站,善于利用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来了解作者的动态,掌握作者的有关信息。
第二,编辑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根据自己的策划意图组织好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如召开组稿会、座谈会、洽谈会等。
第三,编辑要具备宣传鼓动的能力。要善于抓住时机,采用各种恰当的传播工具和宣传方式,将自己的策划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
第四,编辑要具备广交朋友的能力。忠诚坦率、热情友好是交友时必须做到的。在与作者的沟通中,要经常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为作者的利益全面考虑,如签订合同时,要考虑哪种计酬方式对作者有利,要考虑如何保护作者的版权等,只有这样用心与作者沟通,才能获得作者的信任。对于一些重要的作者,无论是否有工作上的事情,都要注意与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作者过生日时,要捎去一声问候。要通过润物无声的关怀,与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现一个作者不容易,长期拥有一个作者更不容易。一个成功的编辑需要有一大批成功的作者支持,因此,编辑应当让作者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