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并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有了纲领性文件。2013年12月,河南社科院发布的《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4)》中,对中原经济区划内省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做了排名,郑州、洛阳、南阳再度位居河南前三强。

中原经济区的第三产业,包括运输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推进了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优化了物流功能区布局,完善了多式联运公共设施,形成了服务中原、面向全国、连接世界的物流枢纽,加强了洛阳、安阳、商丘、信阳、南阳等区域物流枢纽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力发展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等专业物流,促进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依托古都、名胜古迹、武术、杂技、魔术、民俗等资源,推进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成了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了全国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了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功夫文化和佛禅文化、腾龙文化、中华人祖文化、民俗文化、宋文化等特色文化基地。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比如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冷链物流的支持;生产型企业的利润提升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和管理的升级;整个区域的消费提升离不开旅游、文化产业吸纳全球华人的寻根需求,对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键点在于中原经济区找准自身的区位优势,做成区域名片的代表。

一、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

1.服务型经济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

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退二进三”,产业重点逐步向第三产业倾斜,以高信息化、高科技化、高服务化和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保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支撑。

2.现代服务业是中原经济结构转型的切入点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提高消费、减少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当前中原经济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3.现代服务业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引擎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摆脱不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贫富差距、城乡发展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现代服务业既是拉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缓解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对于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举措

1.加速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

中原经济区要加快形成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互动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中原经济区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着力促进饮食业、旅店业、商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提升服务业产业层次;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农业服务等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旅游、影视、演出娱乐、动漫、现代商贸、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网络传媒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优化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布局

培育郑州及郑汴新区成为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引擎和核心增长极,将其强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中部会展中心、中西部商务服务中心、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国家级动漫创意基地;以中原城市群为空间基础,以半小时交通圈为依托,打造并形成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紧密层;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陇海、京广铁路沿线城镇密集、产业布局集中,黄河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岸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沿线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为支撑,加速现代服务业线性聚集,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带;在中心城区、制造业集聚区、开发区和交通枢纽,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吸引力强、布局集中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特色园区和特色街区。

3.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积极推动工农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推进研发设计、技术创新、现代物流、营销推广、融资、信息管理、售后服务、员工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先进制造业的全过程渗透,实现“生产”与“服务”双翼齐飞;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工农产品中的含量,增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旅游、体育赛事、会展等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中原经济区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1.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接地

服务业国际转移成为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的2/3以上,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最具活力的增长引擎,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发达国家服务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流动,中原经济区可以凭借明显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力资源优势和消费潜力,加大政策扶持,完善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相关政策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打造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2.加速文化复兴,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已超过5%;与此相比,河南文化产业3.2%的份额比例,既意味着差距,也意味着潜力。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当前,河南“调结构”的任务异常艰巨,要摆脱对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重要的抓手。灿烂辉煌的中原文化,薪火相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高高举起,照亮中原经济区的美好未来。

3.强化旅游发展,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是优化和提升区域经济结构的新兴产业,也是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引擎。中原经济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实施大项目带动与大企业培育战略、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双重推进战略、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市场与品牌引领战略、信息化提升战略和人才支撑战略,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促使旅游深度发展,将中原经济区强力打造成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增长极、新兴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支撑中原经济区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全面释放资源活力,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支撑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4.发挥交通优势,打造全国物流基地

近年来,经济、金融、物流的全球化进程向纵深发展,跨国物流企业面向全球布局,我国主要经济区域、各大中心城市在物流领域的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目前,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航空港保税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正在实施,一批综合物流园区、重要冷链物流基地、粮食物流体系、出版物流的配送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东西部之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周边物流中心城市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充分发挥交通优势,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连接世界、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内陆型国际物流中心及全国物流基地已迫在眉睫。

5.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中心城市重要的服务功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各城市越来越重视金融业发展。金融对产业发展不仅有先导作用,也是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的润滑剂和助推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是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发展与创新体系确立对金融能力提高的新要求,是促进经济转型、加快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增长后劲的实际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让大大小小的企业、机构都获得好的融资渠道,让社会资金都有投资的门路,这样中原经济区将拥有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生态金融”。

6.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运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途径。要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加快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提升和改造,推进专业市场信息技术外包。例如,中原经济区专业市场的经营模式比较传统,信息化程度不高,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大部分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购买硬件设备阶段,实际应用多限于网上浏览信息。因此,要加大专业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工作。

7.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把握产业融合趋势,注重各产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相衔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树立服务业集聚区的特色,体现各个地方的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要依托制造业产业基础、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主业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集聚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