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长三角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也称长三角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长三角经济区的崛起是在珠三角经济区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全年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全年GDP总量89951亿元,平均增长10.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355.04亿元,增长9.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33元,增长12.1%;人均消费支出21595元,增长9.4%。

1.经济总量再创新高

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的GDP总量逼近9万亿元,达89951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 7928 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为17.3%;平均增长10.1%,比2011年回落1.0个百分点。从季度走势看,呈现逐季回升、稳步上扬态势,一季度的平均增速为9.0%,上半年为9.4%,三季度为9.8%,全年为10.1%,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发展势头。从对全国的贡献看,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7.3%,对全国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达到17.2%,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从城市来看,16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5000亿元,其中2个城市超过1万亿元。GDP总量排前5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20101.33亿元)、苏州(12011.65亿元)、杭州(7803.98亿元)、无锡(7568.15亿元)和南京(7201.57亿元)。从城市增速看,16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的增速较2011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9个城市的增速达到两位数,增速排前5位的城市为镇江(12.8%)、泰州(12.5%)、南通(11.8%)、南京(11.7%)和扬州(11.7%)。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8%

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8∶48.2∶4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占比基本相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1)工业经济企稳回升。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35万亿元,增长6.9%,增速比2011年回落11.9个百分点。从季度走势看,全年呈现“V”字形格局,一季度增长6.7%,上半年增长6.2%,三季度增长4.0%,全年增长6.9%,为年度最高增加值,也反映出四季度长三角经济区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从城市来看,16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工业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其中2个城市在2万亿元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排前5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31548.41亿元)、苏州(28783.65亿元)、无锡(14499.66亿元)、杭州(12884.26亿元)和宁波(11962.12亿元)。从增速看,16个城市与2011年相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最大回落幅度达到18.7个百分点,最小也回落了6.8个百分点,9个城市的增速达到两位数,1个城市出现了负增长,增速排前5位的城市依次为泰州(19.8%)、镇江(17.3%)、湖州(15.9%)、扬州(14.7%)和南通(14.1%)。

(2)服务业加快发展。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达到4.3万亿元,增速均值达到11.2%,比2011年回落0.8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慢于GDP回落幅度。从对全国的贡献看,长三角经济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8.6%,高于GDP占比1.3个百分点。从微观城市看,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其中2个城市超过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排前5位的城市为上海(12060.76亿元)、苏州(5314.32亿元)、杭州(3921.17亿元)、南京(3846.15亿元)、无锡(3418.9亿元)。从占比看,15个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11年有所提高,提升最快的达到2.5个百分点;上海的占比突破60%,列16个城市之首;南京和杭州的占比分别达到53.4%和50.2%,列第2位、第3位,还有10个城市的占比超过40%,仅泰州、嘉兴、湖州的占比低于40%。

3.投资消费拉动明显

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在外需不足、出口不振的情况下,加大力度扩大内需,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万亿元,达4.16万亿元,增长17.5%,增速比2011年加快了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1.4%。从城市来看,16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投资总量超过2000亿元,其中上海和苏州超过了5000亿元。城市投资总量排前5位的城市为上海(5254.38亿元)、苏州(5142.51亿元)、南京(4558.49亿元)、杭州(3722.75亿元)和无锡(3618.07亿元),扬州以 1783.65 亿元排第8位。从增速看,16个城市中有12个城市的增速达到20%以上,增速排前5位的城市为舟山(26.2%)、台州(23.3%)、镇江(22.0%)、宁波(21.6%)和南通(21.4%)。

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达到3.15万亿元,增长13.5%,比2011年回落2.9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与2011年相差不大。从城市来看,16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2000亿元,其中上海、苏州和南京超过3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前5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7387.32 亿元)、苏州(3213.10亿元)、南京 (3080.58 亿元)、杭州(2944.63亿元)和无锡(2427.94亿元),扬州以967.87亿元排第12位。从增速看,半数城市的增速达到15%以上。增速排前4位的城市为舟山(16.0%)、镇江(15.7%)、杭州(15.5%)、南通(15.5%),南京、宁波、湖州的增速均为15.4%,并列排第5位。

4.对外开放面临挑战

(1)对外贸易略有增长。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实现出口总额69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2011年回落14.4个百分点。从季度走势看,出口呈现出逐季下滑、四季度回升的特点:一季度的增速为3.4%,为全年最高点,上半年的增速为3.1%,三季度的增速为1.4%,全年的增速为1.6%,有所回升。从对全国的贡献看,长三角经济区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4.1%,超过三分之一,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前沿和阵地。从城市发展看,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的出口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出口总额排前5位的城市为上海(2068.07亿美元)、苏州(1746.89亿美元)、宁波(614.45亿美元)、无锡(413.14亿美元)和杭州(412.62亿美元)。从增速看,11个城市对外出口实现正增长,增速排前5位的城市为镇江(37.7%)、舟山(23.4%)、湖州(11.6%)、苏州(4.5%)和扬州(4.3%)。

(2)利用外资水平提升。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到位注册外资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季度走势看,利用外资呈现出平开低走、四季度快速反弹的特点:一季度的增速为9.0%,上半年的增速为6.9%,三季度的增速为5.1%,全年的增速为11.2%,达到两位数增长。从对全国的贡献看,长三角经济区的外资总量占全国的50.3%,超过一半,仍是国外资本青睐的投资热土。从城市发展看,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外资总量超过20亿美元。外资总量排前5位的城市为上海(151.85亿美元)、苏州(91.65亿美元)、杭州(49.61亿美元)、南京(41.30亿美元)和无锡(40.10亿美元)。从增速看,长三角经济区16个城市中有半数城市的增长达到两位数,部分城市的增长翻番。增速排前5位的城市为台州(2.3倍)、舟山(70.0%)、镇江(22.5%)、上海(20.5%)和绍兴(18.6%)。

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

2012年,长三角经济区的通信行业保持了健康平稳增长,其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实力在全国领先。2012年,仅江苏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就达4000亿元,年均增长47%,从业人员65万人,全省经认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软件出口8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经济区的通信行业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长三角经济区基础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747.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9.2%,在“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9.6%,分别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0.4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87亿户,年均增长7.6%,占全国的比重为16.3%,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3亿户(其中,3G用户数达到866.6万户),年均增长14.8%,占全国的比重为15.5%;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 2404.6 万户,年均增长23.0%,占全国的比重为19.0%。此外,长三角经济区信息基础设施的竞争力全国领先。长三角经济区的光缆长度达到161.4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6.1万公里,本地网中继光缆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55.3万公里,分别为“十五”期末的3.4倍、1.1倍和3.7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1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 3941.9 万个,分别为“十五”期末的2.4倍和3.4倍。长三角经济区人均光缆线路长度、人均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人均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2倍和1.8倍,是东部区域平均水平的1.3倍、1.03倍和1.3倍。长三角经济区的通信、信息行业引领、推动了全国行业创新发展。上海和南京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上海、南京和杭州成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无锡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上海、南京和杭州率先组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上海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并全面开展各项智慧工程项目,江苏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浙江云计算服务平台正式启动。长三角经济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新形态快速发展,各类互联网应用迅速扩展,为推动通信业创新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长三角经济区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上海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上海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上海郊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服务业创新还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核心竞争力、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缺乏,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相对较低。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凸显,行业和部门垄断依然存在,部分领域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还未真正形成;税收制度设计还不利于推动专业化分工;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和标准化建设有待提升。也就是说,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2.江苏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对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企业的运行风险,不利于服务业的平稳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服务业存在政策门槛较高、市场化程度不高、行业垄断、所有制垄断等问题,因而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3.浙江存在的问题

浙江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需求存在断层。目前,浙江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较为集中、规模经济不显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相对比较优势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这些产业已出现了转移和萎缩现象;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一个过程,加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也需假以时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浙江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滞后于国内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而且也滞后于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其他沿海发达省市。

(2)中心城市竞争力有待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施“强县战略”,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农村,而中心城市的发展相对缓慢,故城市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后期,区域经济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浙江的生产要素分布主要滞留在农村及集镇地区,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以农村和小城镇为生产基地,很难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资金、人才、信息等高级要素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3)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滞后。浙江的经济规模排全国第4位,但据浙江科技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排全国第7位,科学发展水平排全国第4位,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仅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浙江产业结构的加速转型。

(4)体制优势面临考验。浙江先行开展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与工业化初期相适应的初级市场经济,其主要特点是以传统中小企业为微观基础,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传统商品市场和交易方式较为发达,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经济调控作用较弱。到了工业化中期和后期,这种初级市场经济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政府调控能力和对科技、知识、信息依赖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长三角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上海服务业发展对策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争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全力深化、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国家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构建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深化与港澳台服务业合作;促进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加快拓展国内市场;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环境。

(3)推动技术制度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创新政府财政扶持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规划土地管理政策。

(4)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支持企业做强做专;推动国资、国企提升能级;积极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5)构建公平市场环境。加快清理本市服务业现行规章、政策和标准规范;深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江苏服务业发展对策

(1)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把加速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树立“江苏服务”的崭新形象。

(2)加快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立从产品创意、设计、研发到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为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业企业。

(3)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加强中心城市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旧城更新和“退二进三”,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及城市综合体,集中布局商务、商贸、金融、创意等服务功能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旅游、餐饮、购物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浙江服务业发展对策

(1)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大致经历了4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批发零售和交通、通信业领先发展;二是金融业迅速发展;三是信息与咨询业迅速发展;四是科学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从发展阶段来看,浙江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过程。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各重点行业的发展是浙江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不断创新,提高传统服务业效率。批发零售、交通运输行业是启动市场、满足消费、促进生产的助推器,对上下游产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这两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且进入壁垒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差,传统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仍占据主导地位,是浙江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因此要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这些行业的先进化水平。第二,政府引导,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知识和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对人员和资金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依靠政府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以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市场化为突破口,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2)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到2011年末,浙江的农业人口比重为68.6%,而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9%,这严重影响了浙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继续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包括享受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方便子女就学、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公平的规定等。

(3)研究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20574元增加到2011年的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8265 元增加到1307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率仅为7.4%和8.7%,远低于同期GDP年均10.9%的增幅。消费率不高直接影响到第三产业的比重。要深入研究建立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促进服务消费的前提条件。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改善和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为个人和企业投入创造基础条件并有效降低社会投资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

(4)强化培训,引进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第一,提升教育理念,加大教育培训投资力度,并将其作为提升地区竞争力和积攒发展后劲的有效举措来落实。第二,加强社会宣传,着力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和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第三,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管齐下,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建立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体系。第四,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各类服务业所需人才,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