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2012年,“黄三角”区域共计安排15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自然保护区建设,“黄三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16.5万亩,被环保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市县制定了支持“三网”绿化和“生态林场”建设的鼓励政策和补助标准,“三网”绿化工程已完成成片造林、沿海防护林166万亩,新建万亩以上生态林场7处,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已修复湿地38万亩,刁口河河口湿地面积增加了6.84万亩。
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东营市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生态林场建设工程。先期实施造林35万亩的11处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已完成造林21万亩。正在建设沿黄200平方公里生态林带,规划建设175平方公里沿海生态林带,打造沿黄河、沿海生态屏障。投资34亿元实施了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开挖了31.4公里的两条生态河道,引黄河水自流入城,实现了大河大湖大海相贯通。投资22亿元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已修复湿地35万亩,再建设一批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城”。
滨州市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品牌为总抓手,以优化生态为基本诉求,连续5年开展“林水会战”。2011年9月滨州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今冬明春林水会战工作的意见》以进一步推进“林水会战”由“增量扩张”向“转型提升”的转变,按照系统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项目化要求,全力实施绿色生态、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示范工程。2012年全年新增造林22.7万亩,新建标准化方田3.9万亩,恢复和新增蓄水能力4802万方;沿海防护林建设、“三网”绿化等工程成效显著,新建万亩林场6处、新规划生态湿地8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8.7%,提前实现国家规划2015年的目标。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km2,全市水土保持项目优秀率全省第一。
二、实施节能减排,切实强化环境保护
目前,“黄三角”地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的速度,要快于《规划》确定的年均增速,预计可提前完成2015年《规划》目标。区域内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以此为抓手全方位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东营市严格行业准入和源头控制,加大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监管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21%(见表1—4)。加强水气污染和城市扬尘治理,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20座、垃圾处理场1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竣工,实施企业污染治理工程610个,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性指标均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2012年,乐陵市以8.96%的工业用电量负增长支撑了工业销售收入26.3%的增幅。在德州市能耗水平最低的基础上,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7%和9.3%。
莱州和潍坊部分地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节能减排。莱州实施了节能减排责任制考核机制,潍坊开展了建立市级节能减排机制改革试点,排污权交易与有偿使用机制初步形成。
表1—4 2009—2012年全省及东营、滨州万元GDP能耗
城乡居民环境进一步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被列为2011—2013年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城市(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53%,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96%,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3个百分点和3.36个百分点。
三、多层次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黄三角”地区继续推广滨海、海化等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三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各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区域层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力地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环保“三个效益”有机统一。
循环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凸显。目前,“黄三角”区域内诸如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山东阳信龙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极推进、示范引领,在同类公司中推广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东营市重点培育了3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滨州市重点培育23家循环经济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推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园区循环化改造逐步推进。根据《山东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作方案》(2012年8月),“黄三角”经济区中,包括写入规划的16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内的25家园区列入改造计划,并按改造计划稳步实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2012年度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获得20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
主要地区循环经济推进工作成果明显。“黄三角”各地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滨州为例,截至2012年年初滨州市已拥有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二批):山东香弛粮油有限公司)、2个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园区、21家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企业、2个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1个省首批推广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个省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5家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家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3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9家省环境友好企业,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依旧存在。由于能源价格的扭曲,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且市场动力机制不足、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此外技术开发能力有限、人才匮乏等也限制了循环经济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