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结
本文以中国286个地级市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制造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将各地制造业工资分布和产业集聚的特征可视化,并以此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寻地级市制造业间工资互动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从全部制造业普通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回归结果来看,地区之间的工资相互影响是存在的,而且大多通过间接冲击发生,没有发现直接的工资攀比机制。产业集聚对工人的好处具有地方化的特点,对相邻地区工资的影响不显著。但从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回归结果来看,相邻地区制造业比重越接近,之间的工资互动效应越明显。尤其是从2007年的结果来看,在权重矩阵中加入了经济相互影响因素后,工资互动的模式由间接互动转为直接互动。
第二,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回归结果中,相邻地区制造业的集聚对本地区制造业工资决定的空间效应只有2005年才显著为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效应由正且显著转为不显著,甚至在2007年表现为负。但是,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制造业继续向东部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尽管平均的制造业集聚程度降低,但是GINI系数在增大,制造业在地区间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第三,为了考察产业集聚不均衡对工资决定和工资互动的影响,本文挑选了分布地区较广,但是产业集聚度较高和较低的两个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进行对比,发现:
(1)产业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影响地区间工资互动的模式。集聚程度分布最不均匀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基本上没有任何地区间的工资互动,而集聚程度分布相对均匀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SAC模型中表现出直接的地区间工资攀比,但是地区之间的间接互动效应是负的。
(2)产业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也影响了产业集聚给工人的好处(即工资上涨)的外溢性。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高度集中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局部地区,尽管集聚导致了本地工资的提高,但是这一效应具有地方化特点,并没有外溢到相邻地区。相较之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却出现显著的产业集聚好处在相邻地区的外溢。这一点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假说一致,也从侧面说明了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收入差距有影响。
第四,产业集聚必须有劳动力自由流动作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本文用产业集聚度低但是分布较广的水的生产和供给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进行对比,发现虽然水的生产和供给业也有直接的工资互动,但是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