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资:经济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结论

在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1998—2007年间对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现状、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水平值的比较还是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在较大程度上高于工资水平,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随时间扩大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这种正相关性总体而言是有所下降的。

多方面因素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着影响。在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平均来看,国有资本占比、外资资本占比以及港澳台资本占比对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相关性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两者之间差距的影响则显著为负;私人资本占比、集体资本占比以及法人资本占比的影响则正好相反,其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相关性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对两者之间差距的影响则显著为正。企业出口占比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差距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其对两者间相关性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两者间差距的影响则显著为负。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劳动资本比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相关性和差距的影响则都是正的。

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中国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正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从过于简单的并且似是而非的逻辑出发对两者目前的现状做简单的是非判断可能是有欠周密的,据此而形成的相关政策措施更有可能是误导性的。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对现实中各方面因素的考察,中国目前并不存在使工资水平必须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变化的机制。政府在改善劳动者境遇、增强劳动者议价能力方面的政策措施应该更好地遵循市场规律,并重视企业之间在所有制结构、规模、技术水平以及参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差异性。同时必须看到,目前劳动者在劳资谈判等方面所处的弱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到达一定阶段时,强制性的政策措施可能并不一定能获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