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窄”与“宽”
营销的“窄”指的是:卖货;营销的“宽”则是指:全员卖货。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早在以物换物时代,营销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不叫营销,叫交换。
营销(Marketing)这个词是相对销售(Sales)而言的,在英语中销售也可以译作Market。作为动词,这三个单词都有卖和推销的意思。作为名词,Marketing和Market都指向市场,但Marketing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含了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机能,也就是现代营销学中的营销概念。
那么,这一系列环节都包括哪些呢?
196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Jerome Macarthy)提出著名的4P组合理论,将营销的外延确定为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其中促销又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广、销售促进。
4P理论影响巨大,大到几乎等于营销。
不过,4P在学界却饱受争议。中欧商学院教授柏唯良(Willem Burgers)认为,麦卡锡发明4P是用于改进教学的,此前的案例教育都是在重复结构相似的故事。英国管理史学者斯图尔特·克雷纳(Stuart Crainer)认为:“尽管4P理论通俗且流传甚久,但它无非是一种帮人记忆的手段。除此之外,它没有什么太神奇的地方。知道4P是什么,跟你愿不愿意采取针对性措施毫无关系。”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等赞同克雷纳的说法,并指出:“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的简单也正是它的不足。”
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和“不足”,一场营销界的学术游戏由此开始。
为了适应服务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在4P之上增加了“人”(People)和“包装”(Packaging)两个“P”。1984年,随着跨国营销的兴起,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教授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和政治(Politics)。这样一来,营销已经有了8个“P”。有专家质疑,这些都是战术上的东西,营销战略去哪儿了呢?
于是,救火队员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计划中的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就这样,营销组合扩展成了12个P。
营销学的体系越来越复杂,各种观点、各种思潮从四面八方涌来。
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Lauterborn)提出了4C理论,认为营销理念应从“消费者请注意”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所谓4C即:瞄准消费者需求(Consumer's need)、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Cost)、为消费者提供便利(Convenience)、变促销为与消费者沟通(Communication)。说实在的,4C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还是营销决策的角度与立场问题。
世纪之交,美国学者艾略特·艾登伯格(Elliott Ettenberg)和整合营销学之父唐·E.舒尔茨(Don E. Schultz)在4C的基础上又提出了4R营销理论。4R分别指代关联(Relevance)、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和回报(Reward)。该理论的核心是建立更主动、更积极、更稳定、更长期的消费者关系。
4P所做的是将营销元素化,4C强调营销思维的出发点转移,4R则进一步将4C方法化,将消费者中心论落实在“关系”上。
够心烦吧?其实,通过以上营销的字母游戏,不难理清营销扩张的轨迹。
一是营销管得越来越宽了。营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方面,工业革命结束了手工作坊时代,从而进入工厂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个体销售和代理已经不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内部销售组织诞生;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经济繁荣、市场发达的年代刚刚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萧条、竞争惨烈、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再者,电话、电报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发展或出现,也使营销手段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销售的成功与否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制约,企业只能借助管理的工具扩大营销的“辖区”。
二是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讨好”消费者。同样是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发表《市场营销的近视症》一文。文中指出:“企业要懂得自己不仅仅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是在‘购买顾客’,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说服顾客同自己做生意。……一个行业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而不是生产产品的过程,使每个企业家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西奥多的这篇文章在营销理论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以销售为参照物,来描述销售的决策和行动是如何扩展、延伸成现代营销的样子了——
往前一点点:消费者的研究和参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客户开发。
往旁一点点:竞争者和竞争环境。
往内一点点:企业特质和企业资源。
往后一点点:顾客关系的管理和维护。
往上一点点:供应链。
往下一点点:分销商。
以前三点互为参照互为变量,就有了所谓的定位:企业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品牌定位。
营销,不就是为了销售越想越多、越管越宽吗?宽到什么程度呢?宽到企业经营的全部。
科特勒等人指出:“在销售活动中,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只想找到一个买主,将企业的所有产品推销给他了事。现今的管理部门必须通过有意识的、系统的工作来创造客户,创造市场。”
译成汉语的Marketing很有意思。中国台湾叫“行销”,销售要走出去,动起来;中国内地称“营销”,经营销售,从生意整体的角度思考和运作销售。这非常符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营销比销售的含义更为广泛,它绝不是一种专门的活动。营销涉及到整个企业。从营销的最终结果的观点来看,即从顾客的观点来看,营销是经营的全部。因而,对营销的关注和负责必须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