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科学技术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被普遍地应用于各类商业活动中,并促使一些商业(行业)活动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一轮科技对商业活动的渗透和冲击中,金融业同样无法“独善其身”。马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宣言,更是将冲击的矛头直指“传统商业银行”。面对科技大潮的冲击,有人表示,科技已经使得金融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人们亟须加以重新认识。
其实,变与不变总是相对的。易变的往往是形式,不变或不易变的,则往往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金融的核心功能和本质是实现资源的跨期(现在与未来)配置,即融资与投资。投融资的实现形式和表现方式随着时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资源跨期配置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也不会被颠覆。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活动的风险管控方式和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风险管控只是实现融资与投资功能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金融。中国一百多年以前的“票号”和“钱庄”,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所从事的金融业务并没有改变和消失,只是由后来的“现代商业银行”(目前又称为“传统商业银行”)代为行之而已。著名金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Robert C.Merton)说过:“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东方还是西方,在所有的经济体中都是基本相同的。金融的功能是非常稳定的,而实现这些金融功能的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结构是相对不稳定的。”默顿的话,是对金融功能和本质的不变(稳定)性和金融实现形式的多变性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刘兴赛博士的这本书《未来银行之路》,其实就是对金融(银行)实现形式的讨论,相关内容贯穿于整本书。作者对“未来银行”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概括起来是“6个银行”:智能和大数据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的银行,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不仅如此,作者还大胆地描绘了未来银行的行业图景——一个由类似于社会基础设施的科技化的金融机构与特定职能机构所构成的“分层”体系。关于未来银行以及未来银行的行业图景,是否如书中所言,尚需要实践去检验。但作者从技术和互联网的特性与逻辑出发,从竞争的角度来解构银行业的未来,却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审视“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视角。
当然,和一般的“未来系”书不同的是,这本《未来银行之路》着墨的重点并不在于对未来的讨论,而是着眼于当前中国银行业面向未来的现实抉择,其实质是一本应用性的现实之作。它力图从战略的角度探讨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冲击下商业银行的“未来之路”。作者通过对科技在金融活动中的各种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对金融业务的渗透与互联网思维对金融活动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环境、竞争格局乃至经营逻辑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冲击与变化。作者指出,科技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投融资和支付清算)等基础业务的经营方式会带来重大的冲击,甚至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不仅如此,经营方式的变化和效率的提升,会带来客户范围和构成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和生存之道。那些不能对自身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行为及时做出合理有效调整的商业银行,可能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思维,在更广阔、更深入的层面上,从“全新的行业体系、全新的个体组织属性、全新的能力和竞争模式、全新的战略主题”出发,建立自己的战略思维框架,有效地融合现代科技,更加注重客户服务与客户体验,吸收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改进管理体制与人才机制,通过有效的转型(作者提出了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概念)实现新的发展。
关于银行领域的著作很多,但写作和关注的重点有很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有两类:一是以学者为创作主体的、偏学术化的著作;二是以银行从业人员为创作主体的、更加注重实务性的书。现实中,两类书存在较大的“隔阂”,这也反映了写银行书的困难之处。《未来银行之路》这本书,较好地融合了学术和实务,从历史的视角解构了中国银行业发展脉络和趋势,同时又以现实的笔触回应了实务界战略思考的实践需求。在行文中,作者会不经意间渗透出些许文学性的、哲学性的表达,给人以某种启迪,但在稍微“放纵”后,作者又快速回到客观与理性上,追求逻辑上的严谨,展现出学术的特征。
《未来银行之路》的上述特点,是和作者的背景、经历息息相关的。刘兴赛博士早年在企业工作过,后又长期从事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近几年更是对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调研和研究。正是这些“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学术、实务兼具的知识背景,让其可以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局限。书中的很多思想非常有启发性和建设性。以网点转型为例,智能机具的广泛布设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网点转型的重要方向,但作者却认为,这是“一个逻辑上的误区”,因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功能从技术上讲是可以完全替代网点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以物理网点形式存在的自助机具,既没有人工服务的情感交互性,更没有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在现金和实体银行卡使用频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下……网点智能化的‘极端’形态——未来银行、无人银行……并非一个成熟的战略”。上述论述给我们习以为常的战略行为带来反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无疑,《未来银行之路》是一本有益的、具有相当思想性的专业书。
我相信刘兴赛博士的这部著作会为商业银行调整战略思维,更好地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是为序。
刘力
2019年3月10日
北京海淀西山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