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双孢菇
1.双孢菇的主要特征特性
(1)形态 标准的蘑菇形态,上部肥硕,下部粗短、周正,是“蘑菇”图形的原型;野生的为“蘑菇”,人工栽培的即为双孢菇。
(2)菌盖 子实体菌盖半圆球形、原白色或纯白色。
(3)菌柄 菌柄白色、中生、圆柱形、等粗、内实,子实体组织紧实。
(4)菌膜 菌膜包围着菌盖的边缘至菌柄,成熟后菌盖底部菌膜破裂,使之成为菌环挂在菌柄上,后逐渐褪去。
(5)菌褶 成熟后菌膜破裂,菌盖逐渐展开,露出肉色或浅咖啡色菌褶,后逐渐变深为咖啡色或深棕色,继之产生孢子,菌盖逐渐干缩或腐烂。
2.双孢菇主要的生产菌株
目前,适应性较广的菌株主要是福建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的As2796;此外,还有高温型菌株如新登96等。但是,后者的生产性状尚待观察,因为我们的多次试验中,一级种试管内多会出现原基,对此后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高温季节栽培时,尽量安装降温设备,采用2796菌株,更好地实现高产优质的生产目的。
3.双孢菇杂交种As2796的主要特性
双孢菇As2796,是原福建轻工所育成的一个中低温型菌株,是目前国内主要生产用菌株,适应中低温出菇。菌丝半匍匐型,气生菌丝明显、旺盛、浓密,接种后萌发快、占领料面时间短,抗性强,一般接种后20天左右即可完成发菌,覆土后15~20天即开始现蕾;出菇温度范围较宽,在8℃以上即可正常生长,棚温高达23℃时仍能现蕾,鲜菇原白至纯白色,菇形圆正、无鳞片,有半膜状菌环,菌盖肉厚,中柄、菌柄粗直偏短,组织紧实,菌褶肉色、紧密,不脱柄,商品率高,是国内主要栽培菌株。
4.双孢菇三级种的谷粒基质的优势
谷粒基质,包括小麦、玉米等,是制作双孢菇三级种的主要基质之一,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1)节省基质的处理时间 可临时进行浸泡等处理,一般一天左右即可完成处理,然后即可进行装瓶、灭菌等一系列操作。
(2)装瓶等操作相对简单 方便装瓶等操作,即使是使用小口瓶如药用的盐水瓶、酒瓶等,也较容易操作,并可很方便地使用棉塞封口。
(3)基质营养成分高 由于营养丰富,对于双孢菇菌丝发育以及播种后的快速萌发定植以及生长,均有较理想的发展态势。
(4)菌种数量大 相同容积的种瓶,采用谷(麦)粒基质的菌种转接菌种的数量大于粪草基质的菌种50%以上,播种面积大于粪草基质的菌种50%左右。
5.双孢菇谷粒基质三级种的弊病
谷粒种也有着以下几点固有的弊病:
(1)生产成本稍高 根据山东等地的物价水平,按使用小麦计算,每瓶200克左右,较粪草(麦草+牛粪发酵25天)基质的每瓶约高0.2元左右。
(2)同等条件下污染率高 据我们多年的研发实践,较之粪草基质平均污染率高约3%左右,有时高达20%以上。
(3)抗高温能力差、易老化 谷粒基质的三级种发菌期间,一般要求温度高限为28℃,不允许超过30℃;并且,一旦完成发菌,即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诸如树枝状菌索等老化或异常现象。
(4)不耐长途运输 尤其7~9月份的长途运输,稍不注意,闷热的车厢环境就会导致菌种失活甚至死亡。
(5)易招致鼠害等 尤其播种后的菇棚里,预防不好的话,老鼠会咬食菌种,破坏料面,造成发菌困难。
6.双孢菇三级种的粪草基质的优势
粪草基质的菌种,一直在某些生产区域内作为传统技术沿用至今,说明有着巨大的操作或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料就地取材,节省成本 主要使用的稻草、麦草、牛粪等原料,各地均有,原料成本约为谷粒基质的50%左右。
(2)抗污染力强于谷粒基质。
(3)耐老化 完成发菌后,如果需要短时存储,可以常温下放置60天以上。而麦粒种高温条件下30天就会菌丝发黄,活力减弱。
(4)抗高温力强、耐运输。
7.双孢菇三级种的粪草基质的弊病
正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道理一样,粪草型的菌种自身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病,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料处理费时费工费力 需提前三周左右进行发酵处理,周期长、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若是小批量生产,如仅有几千瓶的生产数量,则基料处理难度较大——原因是料堆小,不易发酵处理。如果将上季生产用的栽培料单独留出一些,该批生产则将之加水后软化、堆闷3天左右使用,即可免去新料发酵之苦。
(2)装瓶操作麻烦 尤其使用酒瓶、医用盐水瓶等小口瓶,只能一点一点地捣进去,很是费劲费工。即使使用标准菌种瓶,装瓶操作也非易事,因此,在人工费用日益看涨的今天,即使谷粒的成本较高,也少有使用粪草基质做菌种的。
(3)含水率不易掌控。
(4)需要科学的设计基质配方,否则,多会因此而使得基质营养不足,生物量较小。
(5)播种量大,菌丝萌发慢。
8.双孢菇栽培适应的原料
双孢菇栽培,可适应诸如稻草、麦草等软性、易腐熟的材料和畜禽粪便等,还可以利用玉米芯、豆秸粉以及玉米秸等原料,还可以利用出菇时间短的熟料栽培的菌糠废料等,总之,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即可进行生产;畜禽粪便以牛粪为主,也可利用其它粪肥如马粪、猪粪、羊粪、鸡粪等。
此外,应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生产习惯,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予以选择,不必强求。比如,南方地区有着大量的稻草资源以及蔗渣等工业废料,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麦草资源,北部则有大量的玉米芯等秸秆资源,沼气发展较好的地区具有大量的沼渣资源等,均可用于栽培双孢菇。
原材料不同,栽培前的基料处理就有差别,比如,一般生产多使用牛粪作为配合主料,可将之晒干、粉碎后,直接加入到草料中共同发酵;而使用鸡粪原料时,则应先将之进行单独发酵处理,一般发酵半月左右以后,才可以与草料一起进入发酵程序;使用稻草麦草等原料时,加入粪肥后进行一次性发酵需要26天左右,如以沼渣为主要配合原料,则可在草料等发酵半月后再加入,只需共同发酵2周左右即可。综上所述,应根据主要原材料的理化性质进行处理,不可教条。
9.基料的一次性发酵的概念
双孢菇栽培中的一次性发酵,就是基料处理时一次性在棚外进行发酵处理,完成发酵后即可直接进棚铺料播种。该种方法多在散户的生产中应用。最大的好处就是操作相对简便,无需蒸汽发生措施即可完成发酵。但是,由于该种操作不严谨,使得基料难以发酵均匀,后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较高,故在企业化生产或连片生产等稍具规模的生产基地不予采用。
10.基料的一次性发酵的操作
第一步,草料预湿。将草料加水预湿,使之充分泡透。方法是在有现成水泥池之类,可直接投入池内加入浸泡,或者在地上挖坑,铺上塑料膜,投入麦草后,再铺一层塑料膜;之后往塑料膜上灌水,形成压力,然后再往原料中灌水。棉籽壳、菌糠废料,在建堆前2~4小时加水拌匀即可。
第二步,建堆发酵。选地形稍高、不形成积水的地块,确定建堆地点。方式是一层草料、一层粪粉及辅料,层层堆叠。按宽1.5米、厚度0.3米建起堆底,料堆的长度根据总料量、堆高1.5米左右而定。在第一层草料上铺厚约5~7厘米左右牛粪粉,其它辅料(三维精素除外)约按10%比例撒于牛粪层上;再铺约0.3米麦草、铺牛粪、撒辅料,直至铺完。从第二层开始,应加水将牛粪湿透,但不要淋大水,以免使其它辅料营养流失。建堆时,牛粪应有剩余,全部堆于顶部即可。建堆完成后,在1米高度处插入温度计深入料内,用以监测料温。
第三步,正确翻堆。自建堆之日起,建堆间隔分别满7天、6天、5天、4天、3天各翻一次。翻堆的目的是改变料堆中各发酵区域的位置,尤其使边料、底料、顶料等上一次发酵过程中温度偏低、含水率较高或较低的基料,经翻堆后进入高温发酵区域接受高温,得到充分的发酵,使得发酵均匀,原(辅)料中所含营养物质得以有效地分解和转化,并由此改变其理化性状。
翻堆的方法:提前数小时对料堆喷水,使边缘草料得以充分吸水。翻堆时先将堆顶牛粪扒下来;从料堆的一端开始,先将边料取下,将堆内高温区的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顶部,将边料、底料、顶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建新堆的程序仍同第一次建堆,将牛粪按层铺上,但在翻堆过程中,原料堆中的牛粪等辅料已很难完全取出再重新铺层,因此,只有尽量均匀地使之分布在各料层中,不必苛求十分均匀;翻堆时应从第二层时开始适当补水,每层补水量视原料的含水而定,以湿透而不渗流为宜。第二次翻堆方法同上,将预留的石膏粉按层撒入即可。第四次翻堆时,兑制800倍辛硫磷溶液,在每层料中均匀喷入,以驱杀侵入料堆中的害虫。
第四步,调整指标。待第五次翻堆两天后,配制10%左右的石灰水,调节料的pH值在9左右,重新建堆,次日摊开料堆,将三维精素溶化后均匀喷入,边喷边拌,并同时调整基料含水,检查有否活虫或虫卵,如有必要,可喷洒氯氰菊酯等杀虫药物以杀死,基料降温至30℃或常温水平后即可进棚铺料播种。
11.二次发酵的概念
二次发酵就是在基料处理过程中,先在棚外进行初步发酵,使之达到基本腐熟状态,然后将料搬入菇棚,通过加热方式再次强行使之快速发酵的方式。该种方式,基料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酵均匀、彻底,并在通入蒸汽基料发酵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灭了病虫害,发菌以及出菇过程中发生病虫危害的概率相对较低。规模化生产多采用该法,工厂化生产更是必须全部进行二次性发酵。
12.二次发酵的操作
第一步,棚外一次发酵。预湿、建堆同一次发酵法。堆间隔时间分别为6天、5天、4天、2天;第4次翻堆后重新建堆,次日即可进棚进入二次发酵阶段。
二次发酵棚外发酵时间短,增加了棚内的二次发酵时间。与一次发酵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翻堆次数少,二是料内不必加入杀虫杀菌药物,即使带病虫进棚,通过二次发酵即可将之基本全部杀灭。
第二步,进棚铺料。基料进棚后,有大堆方式和直接铺料两种办法。
——大堆方式:将全部基料顺床基堆成大堆,料堆易升温和保温,节省二次发酵时间,但二次发酵完成后仍需人工铺料,易造成二次污染。实际生产中,散户单层栽培多采用该种方式。
——直接铺料:直接铺床后,由于料层薄、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导致料温升高慢并不易保温;但完成二次发酵后,料温易降,并不需再度铺床,减少了污染机会。标准化菇棚多采用直接铺料方式。
自基料进棚,应封闭所有通气孔、门、窗等,可卷起草苫,令基料自然升温后,按程序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第三步,棚内二次发酵。2天后,如天气晴好,继续进行棚内的日光升温,同时往棚内靠近地面通入蒸汽,使料温、棚温同步达到56~60℃,并维持7小时左右。
该时段的最大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蒸汽量。蒸汽必须充足,使之快速升温,除可促进基料均匀升温、促进营养的转化外,尚可有效地杀死病虫,若是蒸汽量较小,或者断断续续,则很难达到升温目的,也很难保持60℃的保温。二是温候状态,若遇阴雨连绵的天气,对于升温和保温十分不利。
第四步,有效保温。停止加热,使棚内温度缓慢自然下降,当测棚温降至50℃左右时,继续加热,通入适量蒸汽保持该温度,期间应在每天中午气温最高时通风一次,注意通风时加大蒸汽通入量,以防料温大幅降低。50℃左右维持6天即可。
第五步,快速降温。达到保温目的后,即可撤掉气源,通风降温,必要时强制通风。待料温降至30℃及其以下时,即可进行播种。
13.菇棚外的消杀操作
清理棚外卫生,包括粪堆、腐草、臭水沟以及垃圾堆、厩舍、厕所的卫生清理等,并喷洒杀菌杀虫药物进行消杀,一般可使用500倍多菌灵(纯粉)、1000倍的氯氰菊酯或阿维菌素溶液等,并视季节、气温状况定期或不定期用药。具体操作可参考有关“环境消杀”等相关内容。
14.菇棚内的消杀操作
棚内应清理并整理地面,通风口、门口等封装防虫网,修补更换棚膜,多层栽培的尚应整理和固定架层,揭掉草苫,喷洒300倍百病傻和赛百09各一遍,并浇灌辛硫磷溶液,进行高温熏棚,老菇棚2天后再次用药,密闭2~3天后即可启用。该熏棚消杀的原理是:将药物对地面及墙体和立柱等进行地毯式喷洒之后,通过晒棚使棚内产生40℃以上的高温,药物分子在高温作用下异常活跃,既可使药物“无孔不入”对病菌及害虫进行杀灭或抑制,又可使药物在短期内完全挥发,最大限度地避免残留或异味。具体操作可参考有关“菇棚消杀”的相关内容。
15.双孢菇播种的“三种二料”操作
“三种二料播种法”是一种“种夹料”的夹心式播种形式,适应于临时铺料的料床,如一次性发酵处理的基料。基本操作方法是:
首先,床基上撒播菌种总量的20%,播匀。
其次,铺料20~30厘米,压实至10~15厘米,上面撒播一层菌种,数量为菌种总量的40%左右。
再次,按第二步要求继续铺料,上面撒播最后一次菌种,即为三种二料。
最后,整平料面,压实,进入下一道工序。
该种方式应用最多,虽费工较多,但发菌最快,同时发菌期间管理不当时容易引发基料发热,应引起注意。
16.双孢菇播种的“二种一料”操作
“二种一料播种法”也是一种夹心式的播种形式,适应于临时铺料的料床,如二次发酵的基料,基本方法是:床基撒播一层菌种,铺完料后,料面再撒播菌种,基本操作方法同三种二料方式。
该播种方式属于偏粗放的生产模式,工作效率高一些,适宜大面积生产,但发菌速度稍慢一些。
17.双孢菇播种的“二种二料”操作
“二种二料播种法”就是直播法,从料表播种后,抖料使菌种落入料内,然后再在料表播种并压平。
18.发菌阶段的温度管理
保持菇棚温度20℃以上即可。以山东地区为例,9月上旬的温度,平均气温应在20~24℃,最低14~19℃,最高(短时间)不超过30℃,棚内温度一般在23℃左右,对于双孢菇发菌很是合适。南方地区温度偏高,可采取一些降温措施,只要维持在25℃左右即可。东北等地可采取适当措施以利于夜间的保温。
19.发菌阶段的湿度管理
保持发菌前期的湿度在75%左右,或者更低一些为好;尤其要预防天气原因的增加水分、提高湿度。原则是宁干勿湿。
播种后3天内,湿度自然即可,由于菇棚密闭,可在80%左右;此后料面布满菌丝,即可采取适当的通风等措施,保持相对湿度在75%以下为宜,直至完成发菌。
20.发菌阶段的通风管理
播种后的3天内无需通风,密闭菇棚,使菌丝伤口快速愈合,生发新的菌丝,顺利地定植;第4天即应打开通气孔的1/4左右,使之缓慢换气,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如秋风干燥,可适当喷雾增湿,如棚温过高时,尤其夜间应任其自然通气或加强通风。
21.发菌阶段的光照管理
发菌期间不需要光照,应予避光培养,只在管理时进入,可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强度。可在料面覆盖一层废旧报纸或编织袋之类,既保温保湿又遮挡光线。
22.覆土后的发菌管理
(1)药物预防 覆土后每3~5天对空间、墙壁、地面、作业道等用药一次,药物为500倍百病傻和300倍赛百09溶液,两种药物交替使用,不可掺混,用以预防杂菌类萌发或外部侵入。
(2)调控温度 温度调控可由高到低,最高以25℃为限,秋季播种可任其自然,如山东等地9月份顺季播种时,菇棚温度约在20℃以上,可不必进行人为调控,但冬季或初春季节播种时最低应保持5℃以上,安装有水温空调时,可较好地保持在20℃以上。
(3)调控湿度 通过通风、喷水等措施,保持棚湿在75%~80%范围,低温季节可任其自然,阴雨季节棚湿过高时应予排湿处理。
(4)调控通气 棚内保持一定的通风,对土层内的菌丝生长是很有利的,但应注意不可强风猛吹,尤其春播生产时,一旦畦面土层发白,即是通风过量或湿度偏低,即应迅速调整。
23.菌丝后熟管理的操作
具体后熟管理的操作,可参考平菇等内容的办法。此外,尚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保持普通材料的覆土层的含水率在20%左右即可,不超过30%,草炭土材料可提高至40%左右。
第二,温度保持20℃左右为宜,不要过高;如有条件,可调棚温至10℃左右,更有利于土层内菌丝的健壮发展。
24.双孢菇发菌期的关键要点
第一,第一位的要务,就是病虫防治。除一般的封装防虫网等物理措施外,化学防治是有效而且快速的方法,如使用百病傻和赛百09对杂菌病害的预防和杀灭,氯氰菊酯对一般性害虫的杀灭,毒饵对大型害虫的诱杀,灭虫灯对菇蚊菇蝇成虫的诱杀,以及我们连续三年采用“QS456”拌料或液体喷洒进行防虫治虫的试验等,效果均较理想。长期的研发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菇农存有“等等看、过几天再说”及其类似的做法,导致了病虫的快速蔓延,最后形成不可救药的局面,令人痛心。若干沉痛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并引以为戒。
第二,菌丝后熟管理的措施和时间要到位。对于大多数生产者而言,菌丝后熟的概念,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其实,自21世纪初期,我们即在致力于该技术的研究,并一直不间断地进行推广,虽然有了一定的收效,但尚不理想。希冀本书读者能够认真理解和应用该技术,让自己的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第三,应尽量降温和保持良好的通风。这是一个常规性的管理问题,但在实践中,往往落实的不到位,甚至很差,有待于读者参考本书以及其它资料的内容,在实际生产中认真应用和体会,并在实践中逐一进行总结,借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第四,保持覆土层适宜的含水率。虽然问题比较重要,但该问题还算比较容易解决。目前还有人对此感觉有点“憷头”,但实际操作的技术难度不大,只要通过一些管理手段保持覆土层合适的含水率即可,这里介绍几个“手眼观察法”,供读者参考——只要达到下述要求,即为合适。
——覆土面色泽偏浅,不要过深或发白,此时的普通土覆土材料的含水率应该在20%左右。
——使用草炭土的,抓起覆土材料后用力攥,指缝下可有水滴,但不成线,此时覆土材料含水率约在40%左右。
——使用自制营养土的,抓起后用力攥,然后丢下,该团块裂为几块,既不散成干土状,又不会成为泥块,此时的覆土材料含水率约在20%左右。
——使用砻糠土的,抓起后用力攥似可成团,一旦丢下即可散为碎块甚至碎屑状,此时的含水率在25%~30%。
第五,含水不足时,轻者可通过空中喷雾予以补充,重者可采取棚内灌水加空中喷雾给予补充。反之,则应增加通风量,有条件的应打开水温空调器予以通风排湿。
请读者注意:上述的覆土材料含水率,均为“大约”而非一定,因为即使同为“普通土”,南北各地甚至同一地区内也有较大差别;或者,都是砻糠土,但是,其中糠壳的比例、发酵的时间等均是重要影响因素,名虽同,而质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读者朋友千万要本着一分为二的精神,区别对待上述数字的含义,而不要采取“拿来主义”,或者对该指标采取断章取义的理解及要求。
25.催蕾阶段的各项管理指标
(1)温度指标 15℃左右为宜,一般可调控至13~20℃之间,低于8℃不现蕾,高于20℃则现蕾瘦弱。
(2)通风指标 按照小通风、慢通风、通风不止的原则,将菇棚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05%左右即可。
(3)湿度指标 采取地面灌水、喷湿墙体、空中喷雾等措施,控制棚内相对空气湿度在85%~95%之间,即可为菇蕾的发生和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
(4)光照指标 白天300勒克斯以内,以刺激现蕾。
(5)就我们几十年的研发实践来看,上述各项指标的单一性达到和保持,均不是难事,比如温度的保持,仅需增(降)温设备即可,其它指标也是如此。但是,各项指标仅仅是一个参考数字,关键的问题在于全部指标的协调,而且,这个协调必须是动态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机械地按照书本数字进行死板的管理,结果必定失败无疑,这是我们在长期食用菌研发实践中总结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是很多事实证明了的,举例说明:国内有人(劳务)去国外做出菇技术员,(要求)业主安装了大量自动化设备,按照书本将各项管理指标调整到最佳数字,只需监看屏幕即可实现出菇管理;该技术员没想到在国外的管理可以如此的轻松,天真地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香菇一直不能现蕾,别的企业都大量上市了,自己管理的还是只菇不出。后来,还是请有关专家帮助找到原因,顺利解决;但是,出菇结果自然是损失很大。该实例就是说明各管理指标的动态性和高度的协调性问题,希冀本书读者不要发生该类问题。
26.幼菇阶段的各项管理指标
(1)温度指标 将温度调整到11~20℃之间,是保障幼菇健康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温度由高到低变化的效果较好。
(2)通风指标 菇棚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05%~0.08%范围内,幼菇即可正常生长。
(3)光照指标 除进入操作外,其余时间均可密闭光线,以期产生洁白、鲜嫩的子实体。
(4)湿度指标 按催蕾阶段的管理方法,将湿度调控至85%~95%之间即可。
(5)覆土水分 根据覆土材料的种类,较之催蕾阶段适当提高,如草炭土,可达到30%~40%甚至更高,其它视土壤质地而定,一般不宜超过30%。
27.成菇阶段的各项管理指标
(1)温度指标 成菇阶段,对于环境条件的抗力稍强,因此,温度下限可适当下调至9℃,但是,上限不要给予增加,最好使之保持在上限下限之间的中部偏低位置,因为,偏高温度下生长的子实体,一是肥硕度不够,二是发生病害的机会偏多。
(2)通风指标 保持二氧化碳浓度0.1%以内即可。
(3)湿度指标 继续保持幼菇阶段的水平,即85%~95%之间;菇棚灌水或喷水时,可临时短暂的达到100%,但不会维持时间太长。
(4)光照指标 平时可予避光,只在入棚检查操作时达到500勒克斯。
(5)覆土水分 最大限度地提高,可使之达到最大持水率,但不允许有过多的水分流落到基料中,以防料内菌丝发生自溶。
28.白色石膏霉的防治
(1)参照平菇等病害的预防措施,彻底处理菇棚,尤其要注重“药物高温闷棚”,效果很是理想。
(2)科学配料,尤其应视原料质地、生产季节以及床基等具体情况准确掌握原料加水量。
(3)严格控制发酵及翻堆时间,宜推广采用二次发酵技术。
(4)加强通风、降低棚湿的同时,使用百病傻等药物预防和杀灭。
(5)发现病害后,可除掉覆土材料,使用7倍左右的食醋液喷洒病区;重新覆土后,喷洒一遍400倍左右的百病傻溶液;发病严重时,应予清料处理。
29.黄色石膏霉的防治
防治措施:参考本节28白色石膏霉的相关内容。
30.双孢菇枯萎病的防治
(1)基料在使用前尽量通过暴晒处理,勿选受潮、结块、变霉的原辅材料。
(2)推广采用二次发酵技术。
(3)调配基料营养,使之全面、丰富、均衡,提高菌丝即子实体的抗性。
(4)除药物先期处理菇棚外,发菌及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300倍赛百09溶液,并与300倍百病傻交替使用。注意:药物不能喷到菇体上。
(5)发病初期,迅速挖除病区,直接撒施赛百09药粉后覆盖新土。
31.双孢菇烂褶病的防治
(1)加强菇棚内外消毒杀菌。具体参考菇棚消杀的相关内容。
(2)对覆土材料进行药物处理。使用300倍百病傻溶液喷洒覆土材料,堆闷一周左右即可使用。
(3)加强棚内通风,必要时进行强制通风、降湿。
(4)保持适宜的棚温和棚湿。
(5)摘除染病菇体,发病严重时,连同病区基料全部清除出棚进行处理,病区喷施200倍百病傻溶液,或直接撒施赛百09药粉。
32.双孢菇霜霉病的防治
(1)覆土材料暴晒后,药物处理,参考第一节69等相关内容,兑配300倍左右的百病傻溶液喷洒,边喷边拌,然后建堆覆膜,2~7天后即可使用。
(2)加强通风、降湿。
(3)发现病害,立即喷施100倍百病傻溶液覆盖病区,并随之清除出棚,该区域直接撒施赛百09药粉,然后填充新的处理后的覆土材料。
33.双孢菇红根菇的防治
(1)往畦面喷洒2%石灰水上清液,提高基料pH至8~8.5水平。
(2)春季骤然高温时,提前采取降温保温措施,并采取提高棚湿、少量多次往畦面洒水等方法,避免一次性浇灌大水。
(3)喷施400倍赛百09药物进行预防和杀灭。
34.双孢菇锈点菇的防治
(1)加强通风,空间喷雾使菇体上有小水珠时,更应强制通风,使水珠在1~2小时内蒸发掉。
(2)喷洒500倍百病傻溶液,杀死病原菌的同时,并预防其它病原的侵染。
35.双孢菇地雷菇的防治
(1)适当提高并保持棚温,如属覆土过粗,则应在出菇间歇期再覆一次较细的土,使畦面不再坑坑洼洼;如果因为覆土材料过细、板结,则应行划松处理,并加强通风。
(2)保持覆土层适宜的含水率。
(3)保持菇棚空气湿度在90%左右。
36.双孢菇薄皮菇的防治
(1)保持棚温和基料水分,尤其春季逐渐转暖,应尽量保持温度在最低水平,并设法使基料含水率处于合适水平。
(2)料床营养不足时,可适当浇施三维精素混合液之类速效营养。
(3)属菌种退化问题,则应吸取教训,下批更换菌种供应单位。
37.双孢菇空心菇的防治
(1)科学设计和调配基料,使之营养丰富、全面、均衡。
(2)调控菇棚温度,尤其春季,应保持偏低棚温,达到12~15℃的水平为最佳状态。
(3)科学合理地对基料及覆土用水,使覆土材料达到合适的持水率。
38.双孢菇“拉膜菇”防治
(1)科学设计和执行配方,调配基料营养全面均衡,给双孢菇菌丝及子实体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并予严格执行,尤其制种和堆料两大环节,一定要及时进行,不可拖延,以保证播种发菌和出菇有足够的时间。
(3)自己不制种需要引种栽培时,应提前1~3个月选择信誉好、技术高的供种人进行预订,以保证不误播种季节。
(4)气温由低升高的季节,应提前做好降温的准备,如安装排风设备,或水温空调等均可。
(5)加强管理,根据气温状态和子实体生长阶段随时调控棚温。
(6)采掉拉膜菇,整理畦面,加强水分管理,配合降温措施,至高温来临之前,争取产出一批或更多批优质菇品。
39.防治虫害对棚外环境的处理
结合环境的清理和消毒杀菌,对害虫虫源予以彻底清理,包括仓库、粪堆、垃圾堆、污水沟以及厩舍、厕所等地,在清理卫生的基础上,喷洒高浓度杀虫剂予以一次性彻底杀灭,一般可使用1000倍左右高效氯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药物。
40.防治虫害对菇棚内部的处理
配合棚内的消毒杀菌,对菇棚进行杀虫处理,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
(1)地面灌水时,顺水浇入800倍辛硫磷或毒辛等类药物;地面稍干后,撒施石灰粉,杀菌杀虫兼顾。
(2)一次性发酵铺料播种前,喷洒一遍氯氰菊酯1000倍液以驱杀虫类。
(3)播种后,根据环境和温度,每3~7天喷洒一次氯氰菊酯1000倍液。
(4)入秋后的昼夜温差大于10℃时,蝼蛄、蠼螋、蟋蟀、马陆等害虫为避寒和寻求食物计,大量进入菇棚,甚至鼠妇等小动物也纷纷进入,咬食菌丝或子实体,可使用高效氯氰菊酯800倍液一次性予以杀灭。
(5)对少量钻入基料或墙体中的少量害虫,可采取糖醋液的诱杀办法,具体办法:将红糖、白酒、食醋、敌敌畏、水按1∶0.5∶0.5∶0.1∶100的比例,溶入40℃热水中,即成糖醋诱杀液。
(6)对在基料内孵化的菇蚊菇蝇幼虫,可使用磷化铝予以一次性彻底杀灭。
41.防治虫害对基料的处理
一次性发酵时:最后的第二次翻堆时均匀喷入800倍辛硫磷或毒辛等药物;每天一次对料堆喷洒1000倍氯氰菊酯,以防菇蚊类近料产卵;也可使用阿维菌素药物,防虫尤其防螨、杀螨的效果很好。采取二次发酵技术的则无需用药,二次发酵时维持数日的蒸汽和热量即可将之杀灭。
42.预防性用药的操作
(1)发菌期间,在菇棚封装防虫网的前提下,根据栽培环境和虫害密度,采用空间喷雾的方式,每1~3天喷洒一次氯氰菊酯1000倍液,即可达到预防虫类进入的目的;但在周边有饲养场、垃圾堆之类时,尚应加密用药次数,并与环境用药相配合,方可达到预防效果的理想化。
(2)出菇阶段,参照上述用药,但要注意:不得使药物接触子实体。
43.害虫的诱杀方法
对较大体型的害虫以及小动物类,可兑配糖醋液予以诱杀,注意每天更换,保持新鲜,具有很强的诱惑气味。方法是:海绵碎块吸足糖醋液(参考本节40等内容),置于小塑料盘,在畦面上间隔2米左右放置一个药物盘,可诱杀部分害虫,尤其较大型的爬行类的害虫如马陆、蟋蟀、蝼蛄、螨类、鼠妇、蜗牛以及线虫等,均可被杀死。
44.害虫的熏杀方法
(1)磷化铝熏杀 这是常规熏杀的主要方法之一,畦面上每1米距离左右放置一片磷化铝,然后盖严塑料膜,即可杀死全部害虫。方法是:预先覆盖塑料膜(地膜最佳),并将磷化铝用纸包好,掀开塑料膜将药物投入后迅速盖严即可。6~12小时后揭膜,害虫将被全部杀灭,即可正常管理。
(2)喷药熏杀 该方法不常用,多用于药物熏杀螨类或料内的幼虫等。如使用杀螨药物喷洒后,随即对菌袋或畦面覆盖地膜、塑料膜之类,以求药物释放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缩小,从而增加药物浓度和强度,加强其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