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为什么变成一座情绪化的活火山
理性是人类的智慧之光,但大部分人很难保持理性,总是被自己多变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脾气不好的人,好比是一座活火山,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爆发。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能力,做事也非常努力,但就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结果,不少本来能处理好的事情,就被涌上头的负面情绪给搅乱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养成坏脾气。关键还是看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如何。好脾气者能调整好情绪,而坏脾气者却总是情绪失控。坏脾气的养成,一方面与先天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急性子的人,爱焦虑的人,看问题悲观的人,太好面子的人,狂妄自负的人,都容易脾气暴躁。而那些本来性格温和的人,在外部压力过大时,也可能变成令你瞠目结舌的坏脾气者。尽管人的性格不容易改变,但坏脾气者还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动辄爆发的活火山变成休眠火山。
同样的情绪,用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体现为坏脾气,用和善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所谓的好脾气。坏脾气的根源是人们对自身力不从心的痛恨。所以想要避免自己变成情绪化的活火山,就得学会以妥善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人的情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当我们对相关因素有足够的了解时,就可以对症下药,想出管理情绪的办法,从情绪的奴隶变为情绪的主人。
我们的坏脾气是先天就有的吗
30秒自我定位
你认为自己的坏脾气是怎么来的?
A.与生俱来的本性
B.被家人惯出来的
C.被他人气出来的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给不少想养成好脾气的朋友泼了冷水。假如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法扭转本性,那么坏脾气难道就改变不了吗?
所幸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告诉大家第一个好消息一这个世界上不仅有“本性难移”的案例,也同样存在“洗心革面”的案例。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有特殊的际遇或在特殊的环境下,那些平时处于弱势的次要性格成分就可能转变成主要性格成分。比如,一个“好好先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变成坏脾气者。又如,一个动辄发火放炮的性格暴躁者,经历了一次惨痛教训后,就变得慈眉善目。
《灌篮高手》里湘北高中篮球队教练安西光义,是个人称“白发佛”的和蔼大胖子。无论是被狂热的女追星族几次意外地推下楼而骨碌滚,还是被主人公玩弄自己那充满弹性的双下巴,抑或是看到自己的队员在赛场上梦游,都没有发脾气。要么是面无表情的淡定脸,要么“哈哈哈”地笑,给大家留下了和蔼可亲的印象。
实际上,安西教练当年根本就不是个慈祥的老爷子,而是动不动就朝着队员大吼大叫的魔鬼教练。他曾经以训练严苛著称于体育界,他最寄予厚望的弟子甚至为了逃避魔鬼训练而远走美国,最终客死异乡。这个悲剧是安西教练一生的痛,也正是这件事促使他洗心革面,从暴躁严厉的“白发魔”变成了修养极佳、不发脾气的“白发佛”。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文艺作品虚构出的角色,当不得真。但艺术源于生活,生活的复杂多样远比经过提炼的艺术作品更超乎人们的想象。历史上的确有人把自己多年来的坏脾气彻底改掉了。
美国一代石油大王约翰_D.洛克菲勒,就差点被自己的坏脾气毁掉。他在53岁以前满脑子就只有赚钱,为此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和娱乐,还常常因此陷入焦虑不安的糟糕状态。
比如,有一回,他托运了价值4万美元的货物,这船要经过五大湖的航线。为了节省150美元的成本,洛克菲勒没有投保。有句俗话叫“怕什么来什么”,在当天晚上,一场暴风雨席卷了伊利湖,船上的货物面临严重损失的风险。
次日早上,合伙人加勒上班时看到洛克菲勒正在办公室里焦急地走来走去。洛克菲勒紧张得浑身发抖,对他说:“看看现在能不能马上到保险公司投保。假如不行的话,一切都太迟了!”于是加勒急匆匆赶去城内的保险公司,为那船货物办理了保险。
然而,加勒回到公司时,洛克菲勒的表情比之前更加沮丧了。因为刚才恰好来了一封电报,电报上说商船已把货物卸下,没有受到暴风雨的影响。这本来是好事,但已经是百万富翁的洛克菲勒心痛自己“浪费”了150美元的投保费。他沮丧得没法继续工作,不得不回家躺下休息。
本来是一件可以松口气的小事,洛克菲勒却情绪失控到无力工作,可见他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多糟糕。
这种坏脾气严重摧残着洛克菲勒的身心健康。据传记作家约翰·温克勒回忆,洛克菲勒在53岁那年,身体差到没法吃正餐,只能靠少许饼干和酸牛奶充饥,模样简直跟木乃伊没什么两样。忍无可忍的医生逼着洛克菲勒在金钱与生命之间做出取舍,并为他定下了三条铁律。其中第一条就是“不为任何事烦恼”。
从此以后,洛克菲勒痛改前非,开始安心养病。他反思了过去的种种行为,改正了很多不良习惯,热心慈善事业。最重要的是,他不再为小事情烦恼焦躁,不再动不动就情绪失控,从坏脾气变成了好脾气。这个转变带来的最大收益是,洛克菲勒从死亡线边缘重新振作起来,寿命比大家预测的还多出了整整45年。
由此可见,坏脾气并不是完全没有救,关键是你肯下决心改正。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第二个好消息一情绪是先天的,但坏脾气是后天的。
心理学家指出,任何行为都是情绪的结果,任何态度都是情绪的衍生品。无论你是态度友善的好脾气,还是态度恶劣的坏脾气,都脱离不了情绪的支配。
情绪的“情”,实际上反映了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你的心爱之物丢失时会感到悲伤,当你做一件事失败时会感到沮丧,当你的正当利益被他人无理抢夺时会感到愤怒,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会感到抑郁……这些负面情绪反映的是你不同类型的利益受损所带来的痛苦。正面情绪的诞生源头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反映的是你利益增加的情况。
情绪的“绪”则体现了我们对“情”的体验程度。我们对利益关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以及衍生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认为:“当人的行为与态度发生矛盾时,态度将改变,与行为保持一致。”比如,怨气就是我们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而产生的坏情绪,抱怨就是为了与这种坏情绪衍生的态度保持一致而引发的行为。比如,那则著名的“朝三暮四”的寓言,其实暗藏的就是这个原理。
尽管每只猴子每天分到的橡子总数都是七,但早餐和晚餐的食量有差异,所以具体需求就有微妙的不同。猴子不想在早上吃不饱,所以纷纷抱怨“朝三暮四”的方案。虽然“朝四暮三”方案的分配定额总量不变,但满足了猴子们想在早上就吃饱的利益诉求。猴子们对利益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以为对自己有利,所以转怒为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虽然受先天的情绪支配,但也可以运用理性思考来调整情绪。其中关键是改变对利益关系的认识。因为情绪的本质是人对利益关系的认识。好情绪源于内心做出了获得福利的判断,坏情绪源于内心做出了利益受损的判断。也就是说,不改变对利益关系的判断,就不可能真正改变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某人转怒为喜的情况。这个情绪转变的过程,就是认识转变的过程。
汉文帝时期有位良臣叫直不疑,他为人正直宽厚,生得一副好脾气。他做郎官的时候,有位同住一个宿舍的郎官休假回乡,不小心把另一位郎官的金子错拿了。金子的主人发现自己的钱不见了,误以为是直不疑拿的,暴跳如雷地向他讨要。直不疑没替自己辩解,而是给失主同样多的金子。数日后,那位休假的郎官归来,把错拿的金子还给了失主。丢金子的郎官意识到自己错怪直不疑了,向他连连道歉。但直不疑对此没有任何怨言。时人称赞他为人厚道,汉文帝也因此提拔了他。
自己被冤枉了,谁心里都不会痛快。直不疑当然也会产生不悦的情绪。但不悦归不悦,他并没因此说出怨言或做出针锋相对的报复行动。因为直不疑信奉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故而总是以荣辱不惊的态度来看待个人得失。他相信事情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急于辩解只会越描越黑,而与人冲突结怨是得不偿失,所以坚决不用乱发脾气的办法来处理情绪问题。
由此可见,好脾气与其说是天生的本性,不如说是后天努力锻炼出来的好修养。
我们无法切断先天的情绪产生机制,但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进修,树立对人情世故的正确认识。坏脾气的人往往是以狭隘的眼光看待利害问题,而好脾气的人则能眼界开阔。安西教练与洛克菲勒从人人忌惮的坏脾气变成人人亲近的好脾气,说到底是因为自己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不再让负面情绪主宰自己的心灵与理智。
也许你天生性格急躁,喜欢焦虑,容易变得歇斯底里,但只要下决心按照正确的方法来重塑自己,还是有希望克服先天的性格弱点,养出令自己都感到惊喜的好脾气。
3分钟自我调节
1.不要轻信“本性难移”的经验之谈,关键是自己要下决心养成好脾气。
2.情绪源于对利益关系的直觉反应,可以通过改变价值观来调整情绪。
3.学会以开阔的眼界看问题,脾气才能越变越好。
4天生性格温和友善的人,也不能忽视对自身修养的提高。
5.天生性格急躁易怒的人,也不要放弃努力。
一切坏脾气都是无力感与无助感的化身
30秒自我定位
以下哪种情况最让你感到难过?
A.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
B.清楚症结所在但投鼠忌器的时候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候
在顺境之中,人性中的种种美好都能得到充分体现。然而,人在逆境之中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缺点,甚至会出现平时隐藏得很深的恶性。逆境可以让一个人从温和的“好好先生”变成火爆的“炮筒子”。因为,我们在逆境中很容易被无力感与无助感所吞没。而这恰恰是引发情绪失控,让人心态失衡的根源。
孔夫子到七十岁时才修炼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很多时候,他也有烦恼。
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子贡进来时看到老师愁容满面,但不敢直接问原因,于是出来把这事告诉了颜回。颜回就边弹琴边唱歌,孔子听到后果然把他叫进屋里。
孔子问:“回,你为何独自快乐?”
颜回反问:“夫子又为何独自忧愁?”
孔子说:“我先听听你的说法。”
颜回说:“老师曾经说,做人应该乐于顺应自然,知晓命运规律,于是就不会再有忧愁。这便是我独自快乐的原因。”
谁知孔子听了这话不但没有感到欣慰,表情反而变得凄然。他想了想说:“这是我以前的观点,请以我今天的观点为准。你只知道乐于顺天应命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乐于顺天应命依然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修身养性,听从命运安排的贫富贵贱,明白生死不由自己做主的道理,从而不让心神被外界的事物所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天应命而没有忧愁的一面。此前我整理《诗》《书》,修订《礼》《乐》,准备凭借《诗》《书》《礼》《乐》来安定天下,泽被万世,而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与治理好鲁国就心满意足了。但是,鲁君与群臣越来越不顾礼法,仁德在一天天衰败,人心也日益刻薄。我的学说如今在一个国家都还行不通,又怎能确保对全天下与后世子孙产生积极影响呢?我现在才想明白,《诗》《书》《礼》《乐》对于平定乱世没有什么用处,却又想不出改良的办法。这是令乐于顺天应命的人感到忧愁的事情。尽管如此,我还是想通了一些道理。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天应命并不是古人说的顺天应命。没有刻意地寻求快乐,没有刻意地探求真知,才是真正的乐与真正的知。故而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诗》《书》《礼》《乐》又丧失了什么呢?又何必改革它呢?”
颜回听完老师的感慨后,朝着北面拱手作揖道:“学生也明白了。”他出来后,把孔子这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一脸茫然,回家废寝忘食地沉思了整整七天,以至于变得骨瘦如柴。颜回闻讯后又去开导他,这才让子贡回到孔子门下。从此以后,子贡一生也没停止弹琴唱歌与诵读诗书。
颜回安慰孔子要顺天应命,也就是俗话说的“做人开心就好,不要想太多”。但孔子指出,这只是生活的一面,并不能解决真正的烦恼。
实际上,孔子的忧愁来源于对自家学说对社会的功效产生了质疑。多年来,他致力于恢复西周的《诗》《书》《礼》《乐》,以结束天下纷争的乱象。奈何天不遂人愿,孔子的学说脱离了社会发展需求,所以世人只尊重其学问而不肯真正推行其主张。这让孔子感到非常挫败,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与无助感。
不过后来,孔子也想通了。他原先是把《诗》《书》《礼》《乐》当成了治世的工具,所以遇到工具失灵的问题时就愁眉苦脸,快乐不起来。而经过这事以后,孔子不再费心去考虑怎样改良自己那不合时宜的学说,而是以更纯粹的求知心来看待《诗》《书》《礼》《乐》知识,不再将其视为工具。这个观念转变后,孔子心中的纠结就消失了。他再也不为自己无法平定天下而烦恼。弹琴唱歌就是弹琴唱歌,诵读诗书就是诵读诗书,不让这些爱好背负过于沉重的意义,也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快乐。放下了执念后,一切都顺其自然,反而令长期以来的凝重心情真正放了个假。
当我们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会感到无力与无助,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状况。
坏脾气的人正是因为事事不顺心,所以越来越烦躁,最终也破罐子破摔,以逃避自己无力解决问题的现实。不过,如果能找出办法克服负面情绪,坏脾气的人也许能一改过往缺失,刷新自己。
唐朝时益州有两个亲兄弟,因家事纠纷而积怨深重。当地官府多年来一直没法断清这桩兄弟相争的积案。韩思彦奉朝廷之命巡查益州时得知此事,决定亲自出手调解。
这一天,两兄弟又在公堂上争讼。韩思彦却下令让厨师端上一杯牛奶,要求兄弟二人面对面喝下。兄弟俩喝奶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二人都是吃同一个母亲的奶水长大的,顿时明白了韩思彦的良苦用心。二人抱头痛哭,多年的积怨也烟消云散,当场撤诉,和好如初。他们感激地对韩思彦说:“我们兄弟是边远地区的粗鄙之人,不懂得兄友弟恭的大义。感谢大人用兄弟共乳的办法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手足之情的可贵。”就这样,韩思彦只用了一杯奶就解决了一桩数年未解的争执。
人是会变的。这个变化既包括成长,也包括退步。当一个人无力摆脱困境时,就会产生坏情绪。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会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沦为除了坏脾气什么都不剩的自暴自弃者。反之,若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找出攻克难关的办法,就能摆脱坏脾气的控制。
英国军事家蒙哥马利元帅的母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对他非常不好。有一回,蒙哥马利不小心打破了母亲很喜欢的一个金鱼缸。他母亲冷冷地说:“伯纳德,你将来什么也做不成,做不来。”
开朗顽皮的少年蒙哥马利被母亲这句诅咒震惊了,从此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但所幸的是,他并不相信自己注定碌碌无为,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二战名将。
他晚年回忆道:“我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完全来自我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什么也做不成。可是,我的母亲只说对了一半,我童年吝啬的母爱所带来的世人对我的嘲笑、蔑视的刺激,使我拥有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天赋的智慧,否则我不会成为后来的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出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在此之前,英军屡屡被绰号“沙漠之狐”的德军名将隆美尔击败,士气极其低落。蒙哥马利一到任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军队,把第八集团军重新塑造成了敢打敢拼的精锐之师。与此同时,他还精心布置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阿拉曼战役中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隆美尔。
有趣的是,在阿拉曼战役刚打响的时候,隆美尔指挥军队在半夜袭击英军阵地。英军官兵们都对老对手严阵以待,非常紧张。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德·甘冈急忙把这个消息汇报给正在睡觉的蒙哥马利。谁知蒙哥马利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好极了,不能再好了。”就倒头又睡。他那超常稳定的心理素质,让英军官兵相信自己的司令官是胸有成竹的,于是按照事前部署勇敢作战,最终成功击退了从未战胜过的老对手。
蒙哥马利的故事,与我们看过的无数热血励志片差不多是一个套路。
主人公为自己的弱小无力而感到羞愤伤心,从而踏上了曲折的自强之路,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摆脱有心无力的心理阴影。之前在遇到重大挫折时,主人公会悲观失意,会大发脾气,与队友们产生裂痕。好在主人公最终选择振作起来,在众人的帮助下,领悟人生真理,突破自己的瓶颈。从此以后,不但性格比过往更加完善,前途也云开雾散,一片光明。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坏脾气,都源于无力感与无助感。当你胸有成竹的时候,精神总是高涨的,不会烦躁难安;当你游刃有余的时候,心态总是平和的,不会发火失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掉坏脾气的实质就是克服你心中的无力感与无助感。
3分钟自我调节
1.不要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焦躁,成长是一个欲速则不达的过程。
2.当心有余而力不足时,该做的不是责备自己,而是锤炼自己。
3.知耻而后勇永远比破罐子破摔更有意义。
4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胸有成竹,轻松自若。
5.把心中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当成自己奋斗的动力。
情绪失控的恶性循环
30秒自我定位
情绪失控曾经给你带来了哪些恶果?
A.在众人面前出丑
B.把本该做好的事情弄砸了
C.亲朋好友疏远了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悲剧的发生都与情绪失控有关。有句老话叫作“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意思是大问题往往源于某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比如,失控的情绪可能像一缕青烟,不一会儿就散了,也可能刮起大家眼中的“不测风云”。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韩信与彭越都站在了汉军一方,帮助汉高帝刘邦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彭越被封为梁王,是西汉开国元勋中为数不多的异姓诸侯王。然而,到达人生的顶点后,俩人很快开始走下坡路。
刘邦憎恨项羽的旧部下钟离昧。钟离昧在项羽败亡后投靠了老朋友韩信。刘邦闻讯后用陈平之计,假借想出巡云梦泽的名义召集诸侯联军包围了韩信的封地楚国。韩信自认为无罪,但不知该如何是好,有人献计让他杀死钟离昧以向刘邦表示忠诚。韩信拿不定主意,就把这话告诉了钟离昧。钟离昧愤而自杀,韩信带着他的首级去觐见刘邦时被逮捕。刘邦剥夺了韩信的王爵,将他贬为淮阴侯。
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经常称病不出。他心里闷闷不乐,对此事满腹怨恨。有一回,他去拜访自己的老部下、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樊哙。樊哙态度非常恭敬,还尊称他为“大王”(按照对待诸侯王的礼仪)。但韩信出门后却笑道:“没想到,我这辈子竟会与樊哙这样的人同列。”
这种牢骚不断的表现,使得刘邦对他越来越猜忌。汉高袓十年,刘邦去平定叛乱,韩信称病没有跟随大军出征。他想杀死一位得罪了自己的家臣。谁知那家臣的弟弟上书吕后说韩信要谋反。于是,吕后逼着萧何用计将韩信引入长乐宫杀死。
韩信其实没什么野心。他只是小时候穷怕了,很怕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富贵。再加上刘邦把他由诸侯王贬为侯爵,他心理不平衡,所以才做出那么多招人怀疑的举动,最终也惹祸上身。
彭越的情况与韩信大同小异。刘邦御驾亲征去平定代地的陈豨叛军。汉军到达邯郸时,刘邦要求梁王彭越出兵。彭越推说自己有病,只是派出部将带着军队去邯郸。刘邦对此很不高兴,派使者责备他。彭越感到十分害怕,想亲自去邯郸谢罪。他的部下扈辄劝他不如趁此机会造反。彭越没采纳这个意见,仍旧称病。
就在这时,梁国的太仆叛逃到刘邦那里,控告梁王彭越与扈辄图谋不轨。刘邦派人出其不意地逮捕了彭越,将其囚禁在洛阳。经过审讯后,办案官员认为梁王彭越谋反罪成立。刘邦念其曾经立下大功,赦免彭越为庶民,流放到蜀地。彭越在流放途中恰好遇到了从长安前往洛阳的吕后。他痛哭流涕地向吕后辩白自己没有谋反之意,请求回到故乡昌邑。吕后便带着他一起赶往洛阳。然而,吕后并不是真的想救他,反而一面劝刘邦杀掉彭越,一面指使彭越的门客诬告他再次谋逆。廷尉也请求诛灭彭越家族。于是刘邦杀了彭越并灭其家族。
这个悲剧的导火索就是梁国太仆诬告梁王彭越。太仆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彭越对他很不满意,想杀掉他。所以太仆为了自保就恶人先告状。
汉高袓刘邦在后人眼中是个大杀功臣的皇帝。但实际上,他更多的是把矛头对准异姓诸侯王。他对许多老部下都有猜忌,但大多数人还是能得到善终。韩信与彭越并没有妥善处理与刘邦的矛盾,积极澄清误会。相反,韩信怨气很大,甚至把樊哙等对他非常尊敬的老部下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而彭越因为担心被刘邦算计而总是表现得很消极,又因为情绪失控逼反了自己的部下,导致事情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假如他们能把得失看淡一些,不让自己变成怨气冲天的坏脾气者,也许未必会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最起码也可以回归布衣平民的生活,而不至于丧命。
情绪失控带来的恶果就有可能这样惨痛。在部分人眼中,情绪失控也就是胡乱发泄一通脾气而已,不会引发什么大乱子。正是这种麻痹大意的心态,才导致那些不擅长控制情绪的坏脾气者屡屡酿成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所以说,人无论处于低位还是高位,都不能不注意情绪管理问题。当你拥有的权限越大,能调动的资源越多时,你的一念之差不光会影响自己的人生,甚至可能让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发生改变。
斩断情绪失控带来的恶性循环,最关键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克制住几乎冲昏头脑的情绪,然后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而不是不计后果地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脾气只能爽快一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恰恰相反,只有竭力控制好情绪,冷静处理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问题根源,才能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心情更加舒畅。
初唐杰出的军事家一卫国公李靖,是个出将入相的雄才。他一生为大唐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叱咤风云,是一个沉静、明大体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李靖的智商与情商都高得超标。他既因为才能与功劳而被朝野敬仰,也因此被不少人嫉恨。好在李靖有韩信克敌制胜的军事才能,而没有韩信那爱发牢骚的坏脾气。
李靖一举消灭了差点让刚建立不久的大唐陷入灭顶之灾的东突厥汗国,俘虏了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这次胜利让太上皇李渊与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高兴。然而,御史大夫萧瑀却弹劾李靖治军无方,纵兵掠抢颉利可汗牙帐里的奇珍异宝,请求唐太宗依法查办大功臣李靖。
唐太宗对此事的处置颇为微妙。他拒绝了萧瑀查办李靖的弹劾,但又把李靖叫来狠狠地骂了一顿。李靖也不辩解,只是连连叩头谢罪。
班师回朝后不但没得到奖励,还挨了一顿臭骂。在某些朝代,有些脾气暴躁的将军还真就因此反叛了,但李靖没做这种傻事。也许,他心里不乏委屈,但并没有情绪失控而暴跳如雷,而是明智地选择了不辩解。
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对李靖说:“从前隋朝的将军史万岁战胜了西突厥的达头可汗,然而隋朝却没有奖励有功之臣,所以导致了灭亡之祸。我就不干这种蠢事。我决定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过,奖赏你平定东突厥的功勋。”于是李靖被加封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封邑增加到了五百户。
没过多久,唐太宗对李靖说:“过去有人污蔑你,如今我已查明了真相,希望你千万别再把这事放在心上了。”又赏赐了两千匹绢给李靖,擢升他为尚书右仆射,这是唐朝最高的官阶。
其实,李靖本来没有犯错,纯粹是被找茬。唐太宗也心知肚明,故意耍权术敲打李靖。而李靖情商高,当然也清楚皇上的意图,所以非常顾全大局。
后来,年过花甲的李靖主动请求远征让大唐头痛不已的吐谷浑。在李靖的出色指挥与唐军将士的奋力追击下,骚扰边疆的吐谷浑被彻底平定。
利州刺史高甑生因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贻误了军机,遭到了李靖的斥责。高甑生因此心生怨恨,串通他人诬告李靖谋反。这一回,唐太宗没有斥责李靖,而是派人查明真相,严厉处罚了诬告功臣的高甑生,还李靖一个清白。
相对于韩信、彭越的悲剧,得以善终的李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实而论,韩、彭二人也是人中龙凤。他们拥有的东西比普通人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更多。奈何他们的情商只是普通人水准,很难以平常心面对起落沉浮。从牢骚满腹开始,一步一步让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李靖则以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打消了唐太宗的疑虑。尽管自己开始受了点委屈,但这种大度的姿态,最终换来了更多的利益。
由此可见,情绪失控会导致恶性循环,而管理好情绪就有可能让事情进入良性循环的节奏。何去何从,全在于我们的一念之差。
3分钟自我调节
1.感到情绪快要失控时,马上进行自我暗示,让自己忍住脾气。
2.意识到自己来脾气时,少说话,不要动手,以免火上浇油。
3.把让你情绪失控的事情暂时搁置到一边,抽走刺激情绪的源头。
4反复在心中告诫自己,情绪失控会带来恶性循环,而那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坏脾气源于错误的情绪表达方式
30秒自我定位
你通常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A.冲人发脾气
B.独自生闷气
C.用运动、游戏、歌舞等方式排解情绪
有些朋友以为想要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就得从根本上消除情绪。这其实是个误解。因为情绪谁都有,就像食欲一样没法彻底消失。把情绪当成敌人是大错特错,你真正的敌人并非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免不了会产生焦虑、愤慨、恐惧、悲伤、忧愁、郁郁寡欢之类的负面情绪。只有把问题克服之后,才能让心头的阴霾散去,重见阳光。但这个过程可能很顺利也可能很曲折,可能很短暂也说不定漫长到超乎想象。所以,大家能否在此期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冰释前嫌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其实,在我国古代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东汉光武帝时期,将军贾复在汝南驻军,他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被颍川太守寇恂依法处置。当时天下未定,法纪混乱,许多州郡官府对犯法的士兵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寇恂依法斩杀有罪士兵的情况比较少见,所以贾复闻讯后震怒,认为寇恂是故意找自己的麻烦。俩人因此结下了梁子。
没过多久,贾复奉命带部队开赴洛阳,路上要经过颍川。贾复在出发前对众人说:“我与寇恂同为将军,我的部下却被他陷害处决。大丈夫哪有心里有恨而不去报仇的?倘若我再见到寇恂,一定要杀了他。”
贾复在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三,寇恂则排名第五。两个人都是东汉开国的大功臣,要是为此兵戎相见,恐怕会闹出很大的乱子。贾复发誓说与寇恂势不两立,但寇恂却不愿意与他发生冲突。
按照礼节,军队路过时,太守应该迎接大军。贾复想趁这个机会杀掉寇恂。谁知寇恂还没与贾复见面就称病回府了。寇恂干脆不再与贾复见面,并且下令优待贾复麾下的官兵,伙食比平时多供应一份。贾复本来想派兵攻打太守府,但士兵们进入颍川郡以来一直酒足饭饱,没有战意。寇恂用心良苦,处处忍让贾复的挑衅,以寻求和解。他的部下很生气,都觉得自己的长官太委屈。寇恂却不以为然,反而以将相和的典故劝说众人。
这件事不久后就传到了光武帝刘秀耳中。当时刘秀还在努力一统天下,不希望部下发生内讧,于是亲自出面调解此事。他在宴席上对贾复说:“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在刘秀晓以大义之后,贾复也放下私怨,与寇恂冰释前嫌。
在这则案例中,贾复与寇恂的情绪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贾复不反思自己对部下约束不严的错误,反而恼羞成怒,想与对方兵刃相见。寇恂依法处决犯杀人罪的士兵,于情于理于法都挑不出问题。他面对贾复的无理挑衅,完全可以义正词严地针锋相对,然而为了汉室大局着想,他选择了忍让。寇恂不仅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也努力化解部下的愤怒情绪。
在这点上,贾复的臭脾气被甩开了几条大街。
寇恂的脾气明显好于贾复,他并不是害怕贾复,只是舍弃了恼羞成怒这一情绪表达方式罢了。要做到这点,相当于和自己的本能做斗争。
上海公安民警心理训练长聘专职教官明茏警官指出:“‘情绪动力模型’认为,情绪的产生是自动化的,产生的原因与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而基于语言的理智只不过是情绪驱动的附属心理活动而已。行为,从本质上讲是情绪活动的结果。”
按照这种观点,情绪是由于个体利益而自动产生的,我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情绪活动引发的。至于大家常说的用来克制情绪的“理智”,只是被情绪驱动的心理活动。人们的核心情绪可能是相似的,但由这个情绪驱动的心理活动与具体行为则大相径庭。与此同时,两个人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也可能是由不同的情绪驱动的。
比如,战国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说过:“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东走则同,所以东走则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者则异。”意思是说,发狂的人往东跑,追逐的人也往东跑。他们往东跑的行为相同,但行为动机相异。溺水者掉进水里,救人者也进入水中。两个人都在水中,但入水的原因截然不同。
总之,无论是情绪化的人还是理智的人,都会因为个体利益因素而产生情绪。至于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情绪,选择怎样的情绪表达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
在上述案例中,贾复因部下被依法处死而利益受损,恼羞成怒是他自动产生的情绪。假如是光武帝刘秀处死贾复的部下,他不会暴跳如雷,可能只会感到恐惧或悲伤。因为光武帝处于绝对强者地位,两者的力量不对等。寇恂与贾复平级,双方的力量大体相等,贾复有能力报复对方,所以他的负面情绪不是恐惧或悲伤,而是愤怒。
同样,寇恂的部下对此愤愤不平,也是因为双方的力量相当。假如贾复的职位高于寇恂,或者带领的兵马足以踏平整个颍川郡,寇恂的部下产生的将是恐惧情绪。
通常来说,当彼此力量对等时,愤怒是最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当对方强于自己时,容易产生恐惧的情绪。当被强者剥夺了利益而无法挽回时,会产生悲伤的负面情绪。当你的力量远远强于对方时,也许会报之以轻蔑的态度。
寇恂忍辱负重的大肚量,并不是真的害怕贾复。同等量级的对手放话说要杀自己,谁听了都会产生愤怒情绪。但善于控制脾气的人,会设法淡化这股愤怒情绪。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以“假设的恐惧”来代替愤怒。
蔺相如忍让廉颇,是因为害怕将相失和招致敌国入侵的灾难。寇恂对贾复百般忍让,并非完全没有脾气,而是担心小不忍则乱大谋。坏脾气的人一时泄愤心情爽,到头来却要自食其果,为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烂摊子而疲于奔命。寇恂害怕这个预想中的最坏结果,故而能忍下一时之气,坚持以大局为重。
遗憾的是,贾复不是廉颇,不懂得自我反省。直到刘秀亲自劝说,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寇恂重归于好。不善于管理情绪的人,经常会出现这种情绪失控而不计后果的情况。他们不笨也不傻,只是负面情绪的驱动力太强,解不开心里的疙瘩,无力选择其他更缓和的情绪表达方式。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位老者在穷的时候一生气就绕着房子跑三圈,后来发达了还是用这个办法控制脾气。其实,这正是一种巧妙的情绪表达方式。
在生活中,有的人生气时会脸色铁青不说话,有的则是脸红脖子粗地破口大骂,有的砸锅摔碗,有的用被子盖住头大睡一觉,有的去餐馆胡吃海喝,有的就像故事中的老者一样做剧烈运动。你看,同样是愤怒,但情绪表达方式五花八门。坏脾气的人往往会采用刺伤他人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而好脾气的人则会采用不误伤无辜的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坏脾气都源于错误的情绪表达方式。想让自己修炼成永不发怒的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什么事都能包容,什么时候都笑眯眯的布袋和尚,只是传说书,正视情绪的产生是与个体切身利益相关的。只有坦然面对,才能选择妥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不让“坏脾气”四处乱窜。
3分钟自我调节
1.当你想发脾气时,先强迫自己用一分钟想想后果再开口。
2.想想让自己害怕的东西,试试以此置换难以遏制的愤怒情绪。
3.实在忍不住也不要选择带有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方式,可以用运动等温和方式减压。
4.再生气也不要说违心的话刺激亲朋好友,只需就事论事地表明态度。
5.心情不畅时马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提前消耗掉滋养坏脾气的负面情绪。
掌控八要素,成为情绪的主人
30秒自我定位
你在什么情况下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A.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可以
B.只要不触及我的雷点就可以
C.任何情况下都可以
情绪是自发产生的,无法被扼杀,但可以被置换。换句话说,我们并非只能做情绪的奴隶,也可以做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根据八个影响情绪的要素,来有效地调节与操控情绪。
这八要素分别是时间架构、观念、参与程度、强度、比较、速度、准则、转换。下面我们来逐个进行拆解。
1.时间架构
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想问题,你所产生的情绪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你想着必须在三天内解决某件事的时候,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急情绪,让自己变得比平时更加紧张。可是,当你意识到解决某件事需要三年,焦躁的情绪可能就淡化了。因为事情的节奏本身很慢,着急也没有用。当事人会不由自主地逐渐放松下来。
除此之外,时间拉得越长,情绪就越难保持。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经不起时间的损耗。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古代军事家说的“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意思是说,士兵在早晨刚出征的时候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到了中午士气就松懈下来了,到了傍晚更是归心似箭,无心恋战。于是,人们运用这个原理让时间来冲淡那些爆发的坏情绪。所以,想要练就好脾气,先得学会从更长的时间角度来看问题,而不要满脑子是灭此朝食的求快心理。
2.观念
这说的是人们对某事所持的观念对情绪产生的影响。当我们肯定某个事物时,一看到它就心情舒畅,怎么会产生负面情绪呢?反之,当我们从理念上否定某个事物时,肯定是一看到它就烦躁不安。久久对着自己反感的东西,引发负面情绪的压力源整天在眼前晃荡,怎么可能不产生坏脾气呢?
从根本上说,情绪往往是对利益冲突的本能反应。坏情绪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做出了利益受损的判断;而当我们直觉判断获得了某种益处时,就会产生好情绪。根据这个原理,当我们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时,情绪就会随之发生很大转变。你看许多游说的案例,本来听者怒气冲冲,但游说者运用巧妙的辞令改变了听者的认知,便出现了转怒为喜的戏剧性结局。假如不改变对利益的认知,负面情绪是没法转化为正面情绪的。
3.参与程度
当人们对一件事抱有较大的参与热情时,情绪波动会更大一些。反之,当人们缺乏参与积极性时,就会对某件事看得比较淡漠,情绪波动相对较小。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28岁时感叹明朝的史料错漏颇多,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国榷》。在此后的26年中,他长期四处奔波搜集资料,六易其稿,完成了多达400万字的《国榷》。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准备将书稿付印时,却不幸被盗贼窃走了书稿。数十年心血毁于一旦,让53岁的谈迁大受打击,整天以泪洗面,身体也垮了。好在他后来重新振作,花费四年时间重新写完了《国榷》。
当代也有编剧花了几年时间闭关完成一部剧本,由于一次电脑故障而丧失了所有数据。那位编剧一时激动从二楼窗口跳了下去,好在没受什么重伤。在外人看来,他太不淡定。问题是,人们会本能地为自己付出大量心血的东西而痴狂。没有倾注自己心血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很珍惜。这种心态会放大我们的正面及负面情绪。
4.强度
当刺激源的强度发生变化后,我们的情绪就有可能由量变产生质变。说起来很微妙,人在高压力环境下,可能先是被恐惧情绪占据头脑,焦虑、悲观、抑郁、烦躁等情绪轮流出现,混杂在一起。有的人因为压力增强而由焦虑变成了烦躁,养成了动辄发火的坏脾气。有的人则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悲观失意,再进一步产生让自己透不过气来的抑郁心态。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说需要经常排解压力的主要原因。在精神压力过大时,你会很难保持好情绪与好脾气。无论是哪种负面情绪,只要达到了一定的强度,都会转换成坏脾气。所以,想要控制好情绪就要设法减轻压力强度。
5.比较
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管理学的公平理论(别称社会比较理论)。公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光与实际报酬的多少挂钩,还与每个人对报酬分配公平程度的感受密切相关。换言之,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比较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并且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在同等工作量的情况下,如果你的报酬少于其他人,就会感到“不公平”。哪怕你的实际收入在社会上属于靠前的水平,依然会感到自己被亏待了,从而失去工作积极性。反之,尽管你的实际收入不高,但与其他同行比略高或持平,你就会感觉已经得到了“公平”,从而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是说,此处的“公平性”是比较出来的主观感受,不一定符合社会的客观标准。
在生活中,比较心理(俗称攀比心)对情绪的影响非常深远。喜欢攀比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为自己暂时超过别人而得意扬扬,为自己暂时落后于别人而气急败坏。我们通常说的“人比人,气死人”与“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利用减少攀比心的办法来掌控情绪的。
6.速度
有的事情虽难办但工期很长,让大家有从容的时间来思考与准备。有的事情虽简单但要求灭此朝食,逼得人们不得不让情绪焦躁起来。一旦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再淡定的人也会紧张。纵然他们还能在表面上保持镇定,但内心其实已经如江海翻腾了。这就是行事速度对情绪的影响。
当人被形势逼急了就会被情绪冲昏头,失去理智。比如,“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就是因为行事速度被迫加快,从而导致当事者心急火燎,考虑问题不周。军事家孙武曾经指出,如果一个将军克制不住焦躁的情绪,总是急于取得胜利,必然会给士兵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善于控制情绪的人,无论事情怎样紧急,都会牢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事实上,急事更需要以“缓办”的态度来对待。虽说没有徐徐图之的余地,但很多急事只要能稳住心神,就能冷静处理,恰到好处地赶上节奏。假如以焦急情绪来追求快速完事,就会越急越忙乱,反而拖慢了速度。
7.准则
我们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接受许多准则。比如,某种衡量标准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大大影响我们的情绪。
胡常与翟方进都是西汉的太学博士。胡常的辈分与资历都在翟方进之上,但在太学的名气反而不如他。所以,胡常非常嫉妒翟方进,经常挑衅与贬损他。翟方进没有直接与之斗气,而是让自己的几个学生在胡常为太学诸生讲大课时去认真听课。他也经常虚心向胡常请教经史疑难。时间久了,胡常觉得翟方进对自己非常恭敬,于是得意扬扬,不再嫉妒他,反而经常对别人称赞翟方进。
从嫉妒到喜欢的态度大转变,是因为影响情绪的准则变了。胡常嫉妒翟方进是因为感到自己的名气被比下去了,没有面子。但翟方进的谦恭态度,让胡常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于是也就满足于现状了。
8.转换
简单说就是转移注意力。情绪的产生都有具体的诱因。当你的注意力从这个具体诱因上转移时,旧的情绪也会被新的情绪给代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转移法。
古代有位书生看到一幅美人背影图后茶不思饭不想,对着画中人相思成疾,苦闷不已。为了治愈他,亲戚朋友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成功。后来,有位画师得知后,比照那幅画的风格画了一幅新画,送给书生。书生一看,画中的景物与女子的衣着与前画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画中的女子回头了,居然是张难看的脸……书生是“外貌协会”成员,见到画中人是个丑女,马上就不苦闷了。
这就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改变情绪的办法。当负面情绪产生的诱因难以消除时,转移法可以用其他情绪来置换当前情绪。
总之,通过掌控以上八个要素,我们就能根据不同的情景灵活地调节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一般来说,坏脾气的人都不善于运用情绪八要素,只是被牵着鼻子走。好脾气的人未必个个都懂情绪八要素的原理,但在实践中已经不知不觉运用上了,恰如古人所说的“日用而不知”。假如能知之而用之,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能更上一层楼。
3分钟自我调节
1.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让自己烦躁的问题。
2.改变自己对某件影响情绪的事的认识。
3.适度降低参与热情。
4.设法减轻外界刺激的强度。
5.抛弃不必要的攀比心。
6.急事缓办,不片面追求速度。
7.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衡量标准。
8.把注意力转移到让自己开心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