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经济活动的快速分散化,城市中心外围相对独立的次级核心逐渐演化形成,多核心理论也应运而生,并由哈里斯(C. D. Harris)和厄尔曼(E. L. Ulman)在1945年发展和完善。相比于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的单核心模式,多核心理论认为,城市除中心商务区外,还有其他商业中心存在于城市体系内,并同样发挥着成长中心的作用(桑义明和肖玲,2003)。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新的郊区中心又会产生。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齐晓斋,2007)。
多中心理论认为,城市的成长并非由单一的中心商务区向外辐射,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既不是同心圆也不是扇形模式,而是有多个发展中心点的不规则形态,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多核心模式示意图如下图3-4。其中,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交通条件最便利的区域(并不一定为城市几何中心),以零售、服务、办公等商业活动为主。批发业和轻工业带与中心商务区毗邻,集中于城市主要交通沿线。重工业区由于需要较大的场地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对于住宅区而言,低收入住宅区由于考虑到就业便利,往往位于靠近商业区和工业区的旧城区,高收入住宅区则集中于居住环境较好、污染较少的地段,远离商业、工业以及低收入住宅自成一区,中等收入住宅区则位于低收入住宅区和高收入住宅区之间。此外,多核心理论还引入了近郊功能区以及卫星城市的布局。由于郊区化的不断拓展以及交通设施的发展,在中心城市近郊也将形成商业区、工业区等相对独立的外围功能区,构成城市的小核心地区,甚至脱离中心城市形成卫星城市。
图3-4 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1-中心商务区;2-批发和轻工业带;3-低收入住宅区;4-中等收入住宅区;5-高收入住宅区;6-重工业区;7-卫星商业区;8-近郊住宅区;9-近郊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