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1.2 霍伊特扇形理论
霍伊特(H. Hoyt)在1939年提出的扇形理论是对同心圆理论的改进,也被称为楔形理论。基于对美国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数十个城市的实证分析,霍伊特认为均质平面的假设与现实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其理论在保留了同心圆模式经济地租机制的同时,也将放射状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纳入分析范畴。由于主要交通运输线路可达性(Linear-accessibility)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 inertia)的影响,各类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功能性用地往往优先选择在交通线的两侧布局,城市空间组织也将呈现沿主要交通干线或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发展的态势(如图3-3)。
图3-3 霍伊特扇形理论
1-中心商务区;2-轻工业和批发商业;3-低收入住宅区;4-中等收入住宅区;5-高收入住宅区
与同心圆理论相同,霍伊特扇形模式的中心仍由高付租能力的商业活动占据,形成中心商务区,即CBD。中心外围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布局则呈现为左右隆起的非平滑楔形,这是由于扇形理论除考虑了中心易达性外,也考虑了沿放射状运输路线所增加的附加易达性。在各土地利用功能中,轻工业和批发商业被认为对于交通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在住宅用地方面,也将通过竞争过程分化为低收入住宅区、中等收入住宅区和高收入住宅区。其中,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住宅区将沿交通大道或河道、湖滨等向外发展,低收入住宅区则环绕在商业和工业区外围。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沿不受阻碍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现扇形或楔形(许学强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