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书是围绕两位作者之间一份特殊的友谊展开的。这份友谊其实起源于一桩小镇凶杀案件,以及两人的一次春季户外散步。那是在新罕布什尔州坐落在康涅狄格河流域上游(Upper Valley)的一个小镇,在那里他们俩散着步走过了安静的街道,此后这份友谊在两人长期而又真诚的对话中逐渐加深。两位作者一个是大学教授,另一个是转行做公益的按摩治疗师,都是普通人,然而对话的内容却很特别,探讨的是死亡和生命有限性,尽管在这过程中两个人自身并没有面临即将死亡的威胁。
艾琳·卡肯迪斯(Irene Kacandes),是达特茅斯学院的一名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和德语研究。达特茅斯学院所在地是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Hanover)。2001年1月下旬,艾琳的同事兼好友詹托普(Zantop)夫妇,苏珊娜(Susanne)和哈夫·詹托普(Half Zantop)被杀死在家中,这个消息很快传遍整个社区。案犯逃掉了,当时没有目击证人,接下来是耗时长久折腾不休的警察调查,这让包括艾琳在内的那些认识并喜爱詹托普夫妇的人们都感到揪心的悲痛。在这煎熬过程中,和报社以及电视台的新闻工作人员打交道时艾琳发现他们大都只关注犯罪事件本身,以及他们对案件的解读,却对詹托普夫妇被杀前所度过的精彩生活没有一点兴趣,这让她感觉很不舒服。
2002年1月上旬,在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之时,艾琳和詹托普夫妇生前好友们决定,要努力减少大家重新对这起案件嫌犯的关注,因为嫌犯不过是两个当地寻求刺激的小青年,和这对夫妇素昧平生,相反,他们决定要纪念这对夫妇的精彩人生。艾琳和另外一位朋友志愿牵头做这件事情,他们给当地日报《河谷新闻》(Valley News)的周日版编辑史蒂夫·戈登(Steve Gordon)打电话。史蒂夫答应按照艾琳和她朋友的提议刊出纪念詹托普夫妇的故事和照片。在艾琳看来,史蒂夫很友好且配合,与她之前接触过的一些为了得到可以利用的新闻素材不惜侵犯他人的媒体人,对比鲜明。
几年之后,艾琳在这家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史蒂夫·戈登的文章:他选择了在中年转换职业,改行做全职按摩治疗师。同时,他还成立了一个名为“心手相连”(The Hand to Heart Project)的公益组织,免费给晚期癌症病人提供按摩服务,包括那些临终的病人。他的这些做法给艾琳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她给这个公益组织寄去了一笔捐款。史蒂夫收到她的支票时,并没有想起来两人曾经打过交道,不过他还是觉得有必要打电话向她致谢。电话是艾琳丈夫接的,于是史蒂夫留了一个信息给她,不过这个时候史蒂夫还是没有把艾琳和之前他们关于詹托普夫妇的事件联系起来。
艾琳教的一门课程涵盖了当地社区的内容,她想到了史蒂夫可以提供的资源,于是向史蒂夫提出是否同意让她的两个学生去采访了解他公益组织的情况。史蒂夫接待了学生并且还给了艾琳反馈,认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个很不轻松的主题,这两个学生做得还是很出色。
为了表达感谢,艾琳给史蒂夫寄了自己的一本书和一篇文章,其中记录了那次谋杀案件如何改变了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她没有让这种突然失去好友的伤悲仅仅是流于经历,而是很用心的记录了下来。由此史蒂夫才把艾琳和之前联系他发表纪念詹托普夫妇文章的人联系起来,并且他也告诉艾琳,希望通过按摩治疗能够给那些受过创伤的人提供帮助。后来,当艾琳知道有一个小型研讨会要在当地的综合健康团体活动场所举行,而她过去的一个学生既是这个场所的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创伤方面的专家,她就把这个研讨会的信息告诉了史蒂夫。史蒂夫参加了研讨会,也就此加入到了这个团体活动中去。不过,尽管这个活动场所离达特茅斯校园很近,艾琳和史蒂夫并没有见面,只是偶尔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到了2011年1月份,谋杀事件发生10周年,此时艾琳有三位家庭成员也接近了生命的终点,这许多悲伤的事情让艾琳感到不堪重负。于是她给史蒂夫发了封电子邮件,叙述了自己的难受心情。史蒂夫提出,可以借给她一套佛教老师琼·哈利法克斯(Joan Halifax)的CD《和临终的人相处》(Being with Dying)。于是在这个寒冷漫长的冬天的后半段,打开车里的CD机,哈利法克斯的声音就陪伴着艾琳在上河谷附近往返。作为一个东正教基督徒,艾琳其实并不都认同《和临终的人相处》中处处存在的佛教哲理和形象,但是哈利法克斯的基本观点,就是说把承受苦难作为一种和他人联结的方式,以及对所有生命有限的存在保有一颗恻隐之心,还是深深地感动了她。同时,艾琳也对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讨论而感到放松,就是哈利法克斯体现出来的直接的、深入的、平和的、坦然的谈论临终以及死亡的方式。当艾琳把CD寄还给史蒂夫的时候,她提议两个人找一个时间就此聊一聊。
史蒂夫和艾琳最终见面讨论《和临终的人相处》是在2011年4月26日,当时他们已经认识对方超过9年的时间了。这让他们的交谈非常顺畅,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不断地冒出来。他们也暂停了一会来考虑第一次见面就花两个小时讨论死亡是否太古怪了。不过,他们的结论是否定的。散完步后,他们又聚在史蒂夫办公室附近的野餐桌旁,继续讨论了有关生命尽头相关事情的写作。史蒂夫感兴趣的是把他在“心手相连”公益项目中接触到的那些人的生死故事讲述出来,而艾琳一直在考虑的则是,是否要再多写一些关于创伤和突然死亡的主题。经过反复交流,他们发现“也许合作来写是个好主意。”
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合作,赶在艾琳出门旅行之前他们又见了几次面。艾琳要先去纽约看望她的父母,之后再去瑞士的婆婆家。瑞士是一个临终和死亡都可以更公开讨论的地方,可以在杂志上,在图书里,甚至在特殊的死亡咖啡馆(Cafés mortels),那里有以死亡为主题的沙龙。在艾琳旅行的时候,他们就用电子邮件来继续讨论,长时间地交流各自过往的故事、想法以及对死亡和生命有限的感受。他们的交流不带任何评判,也不会试图禁锢自己和对方的想法,同时他们发现,尽管对有些主题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当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时候的选择(personal agency见第四章),最终他们的观念会朝着意想不到的并且是让人满意的方向转变。他们发现,把想法写下来非常有用,甚至当艾琳从欧洲回来之后,他们仍然继续以电子邮件交流。最终他们确信,这样无拘束的交流思考的确有所裨益,并且内容上已经差不多有一本书的雏形了。随着更多的电子邮件往来,他们以系列问题的方式来规整以往已经表达的想法。他们体会到,不断交流新想法并重写的过程,不光能够加深对自己以及对方观念的理解,还能够帮助他们面对各自生活中出现的挑战——亲友或有按摩治疗者身体状况不断恶化或死亡。
当有机会出版并和更多读者分享时,他们决定保持原始邮件交流的形式,这体现了他们的思考交流是如何在过去几年里逐渐展开的。同时,他们还发现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反映他们友谊的逐步成长,还能够帮助他们非常自在地探讨死亡和有限的生命:他们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他们平时读到的东西以及日常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不同意见,通过重写来表达一个不同的想法。正是在这样随着时间展开的写作过程中,他们对死亡和生命有限的认识得到不断增长——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自然在逐渐变化着,并且影响着他们写作的内容——所以史蒂夫·戈登和艾琳·卡肯德斯决定保持这种按照时间顺序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他们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同时他们也决定做一些修改,重新组织整理思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在邮件交流期间他们查找阅读的相关信息和出版物,整理为“正文中的注释”放在书的结尾。同时,当他们写作的目的从为了使他们自己明白死亡和生命有限,逐渐延伸到试图去激励朋友和其他人开始类似的讨论,他们也把相关的资料信息整理放到了书末的附录当中。
书中收集的电子邮件始于2011年7月,那时候艾琳刚刚去照顾过她病重的父亲,和史蒂夫也是才见过面,而最后的邮件是在2015年2月,此时两个人在做书稿最后的修订。
如果谈论死亡和生命有限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能够让这谈话继续下去,那么跟着艾琳和史蒂夫,看看他们是怎么讨论的,或许有所裨益。他们在书中展示了他们共同探索的弯弯曲曲的轨迹,也表达了他们都认同的理念:涉及死亡的问题,并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尤其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适合所有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