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与成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段论述,集中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首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根据之一。1985年,邓小平非常敏锐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是东西南北四个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这就深刻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已经转向了和平与发展。其次,世界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又一时代根据。随着滚滚而来的科技革命浪潮,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日趋激烈的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角逐。中国能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迎头赶上并最终超过发达国家,能否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时代主题转换、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

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有过顺利发展的时期,也经历过曲折,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为重大的损失。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挫折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是宝贵财富。邓小平同志在答外国记者问中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生最痛苦的是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种“痛苦”,引起了他的深深地思考:这一切究竟错在哪里?又如何才能得到纠正?就是在这样“痛苦”的思索中,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266页。“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针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酷现实,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一次尖锐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依据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新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创造出的许多新事物、新经验,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热情地支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这种创造,带领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中,逐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

4.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理论,扎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础。这正如邓小平强调的:“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邓小平理论,又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则构成它的特殊理论基础。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过“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页。

这深刻地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邓小平理论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有着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样,邓小平理论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这个阶段,邓小平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的观点等等。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初步构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这个阶段,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鲜明地回答了多年来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灵魂,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从九个方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内容阶段。这个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针,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随后又载入我国宪法。从这四个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出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全局的四大基本理论主要有:

(1)社会主义本质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3)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所讲的内容不难得出结论:邓小平理论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划时代的伟大的成果。

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提高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仍然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把握时机发展自己、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