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之说明
国外《说文》学也是国外汉学的一部分。国外汉学的格局有二分、三分、四分之说:二分为东方与西方,三分为日韩、欧美与俄罗斯,四分为美国、俄罗斯、日本与西欧。我们进行国外《说文》学研究也可以借鉴这些格局。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我们采用三分说,即把《说文》学分为日韩《说文》学、欧美《说文》学和俄罗斯《说文》学三大块,本书选定国内学界关注较少的欧美《说文》学进行研究。
一、本书研究之范围
(一)时间范围
本书拟定对欧美《说文》学以时间为主线进行梳理和考察,力求把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将之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讨论:明末至鸦片战争爆发(1600—1840),欧美来华传教士为了宣传基督教开始对《说文》进行关注,并将之译介到西方[鸦片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1841—1949)之前,欧美来华传教士以及外交人员为了更好地学习汉字而对《说文》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译介,欧美本土学者对《说文》也更加关注并仔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1950—1978),研究《说文》的主体不再是传教士,而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专业汉学家,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说文》进行研究或利用,不过由于当时与中国相对隔绝,他们和中国《说文》学界交流甚少[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欧美汉学家对现代中国更为关注,传统汉学退居其次,但由于《说文》的重要性,研究成果还是不少,而且与中国《说文》学界以及东方日韩的《说文》学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开始互相关注,形成了世界性的《说文》学。
(二)空间范围
本书研究范围涉及的欧美地区的国家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主要选取汉学研究比较发达的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挪威、美国、加拿大等国。由于欧美《说文》学研究比较有特点、规模比较大的国家是法国和美国,正好它们也分别代表了欧洲和美洲。本书将以这两个国家为主,兼顾其他国家进行讨论。
(三)研究对象及语料范围
由于本书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求西方学术背景下欧美《说文》学之特点,因此主要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不包括在欧美但具有中国学术背景的华裔学者,也不包括在欧美但具有东方学术背景的日韩裔学者。欧美与《说文》关系密切的西方学者有两种情况:一是主要以《说文》为研究对象者,二是由于别的研究需要频繁引用《说文》者。本书讨论将以第一种情况为主,第二种情况只作一般之概述。
限于种种条件,本书的研究以英文和中文材料为主,其他语言材料为辅。
二、本书研究之方法
本书主要运用下列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法
本书把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说文》学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欧美《说文》学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研究的过程中时时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欧美《说文》学,以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欧美《说文》学是海外汉学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欧美《说文》学就要关注整个汉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从中逐步梳理出欧美《说文》学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脉络。
欧美《说文》学反映了《说文》作为中国典籍之一被西方人接受的过程,从了解、学习到译介研究,和其他典籍西传有部分联系,因此需要对中国典籍西传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二)历时分析法
本书将对自1600年以来的欧美《说文》学进行历时分阶段分析,为了叙述的方便和尊重史实,将依据中国历史分期再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末至鸦片战争爆发(1600—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1841—1949),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1950—1978),改革开放后(1979年至今)。每个时期先概述欧美《说文》学的总体情况和所涉及的相关学者,然后再选取主要学者进行个案分析,最后进行总结。由于欧美国家研究《说文》的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多,同一位学者可能曾经在不同国家工作,同一个国家又可能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因此我们不分国别讨论,而是将欧美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历时分析法来论述。
(三)比较分析法
国内《说文》学有自己的特点,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说文》学也各有特点,汉字文化圈的东方(日韩为主)和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方(欧美为主)也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书将题目选定为欧美《说文》学研究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注国内《说文》学,不关心以日韩为代表的东方《说文》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将以比较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欧美《说文》学,结合国内《说文》学并参考日韩《说文》学,带着比较的意识,通过个体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欧美《说文》学的特点,关注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为《说文》研究提供他山之石。
(四)个案分析法
欧美《说文》学,情况复杂,所涉欧美国家的学者众多,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列举,只能择其要者着重考察,选取比较有特色的、对《说文》进行过较深入研究的相关学者进行个案分析,对其他学者则仅择要进行粗略概述。另外,本书所介绍的学者,如其《说文》研究跨不同阶段(这种情况比较少),为了介绍的完整性,姑且将之置于其主要成就所在的那个阶段中作一次性介绍。这样既方便读者全面认识同一学者的研究成就,也不影响我们最后从整体上对四百多年的欧美《说文》学的发展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总之,本书力求在所选研究范围内通过上述方法对欧美《说文》学的总体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评述阐释其特点、成绩和不足,希望从中为《说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