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4 龙文化的具象表现 玉龙

年代: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

尺寸:高26厘米,直径2.3~2.9厘米,孔外径0.95厘米,内径0.3厘米

材质:玉

出土地: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引言】我们时常会说到一句话:“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一种我们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我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这是我们一种古老记忆的延续,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出于某种需要,他们创造出了这么一个神秘的形象。龙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中华第一龙”

提到红山文化,我们可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华夏银行的标志,一个“C”形龙的形象,其就是取自于红山文化玉龙的形象。玉龙是红山文化最为典型的一个标志之一。

其实在红山文化玉龙发现之初,研究者很难想象这种技艺精湛的玉器是来自三四千年先民的遗作。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见到的玉龙多数是采集和征集来的,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北部。1984年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M4中出土两件玉龙。这是第一次在墓葬中发现玉龙,这也为以往发现的玉龙证明了其真实身份。

在以往的发现中,有一次十分重要。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北山岗上发现一件玉龙。赛沁塔拉村在赤峰市以北100余千米、翁牛特旗所在地乌丹镇西北约10千米处。村北群山环绕,山南是一片开阔平缓的丘陵地,山下有季节性的河沟。玉龙就发现在半山坡上。这件玉龙呈墨绿色,完整无缺。体卷曲,整体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截平,上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双圆洞,为鼻孔。双眼凸起呈梭形,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凸起作规整的小菱形。颈脊起长鬃,长21厘米,占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鬃为扁薄片状,通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收成锐角,弯曲上卷,末端尖锐。龙体横截面略呈椭圆形。龙尾内卷。龙背上有对钻的单孔,可能为悬挂而作。

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

虽然在该遗址也采集到了一些红山文化的陶片,但这件玉龙的发现地和遗址原有的地层关系不是十分明确。因此,这件玉龙的年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孙守道从其形态、雕刻风格、表现手法、加工技术等方面与商文化、二里头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玉器进行对比,均表现有较大的不同。把这件玉龙和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墓地发现的玉器进行对比,发现其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玉龙的年代和胡头沟墓的年代接近,为红山文化时期。

再把玉龙和赤峰等地的兽形玉雕进行对比,大致能够看出其形态演变的一个规律:头尾之间的距离不断地扩大。因此,这件玉龙的年代在距今大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辽宁大学考古系教授张星德由海金山遗址发现勾云形玉器出发,同赛沁塔拉玉龙进行对比,两者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整体做较细的弯勾状,器体剖面做椭圆形,器身施对钻圆孔。他认为二者技术手段和加工工艺相近,其年代也应相距不远。海金山遗址发现较多的陶器,陶器分为夹砂和泥质两种。以泥质陶居多,火候较高,器表光滑,大部分内胎呈灰褐色,器表呈红褐色,有的加一层红陶衣。夹砂陶多呈灰褐色,火候低。陶器的纹饰有压印之字纹、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窝点纹和彩陶。把海金山的陶器和西水泉等遗址出土的进行对比,发现其年代在红山文化早期。因此,海金山遗址钩形玉佩及和它有很大相似性的这件赛沁塔拉玉龙的年代在红山文化早期。所以,这件玉龙的年代属于红山文化是靠得住的。

关于玉龙的原形讨论,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是猪龙,有的认为是熊龙,还有鹿龙说、蛇龙说等。还有学者提出复合型动物说,如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陆思贤认为“玉龙作半圆蜷曲状,昂首前视,长吻抿嘴,鼻端截平,躯干蜷曲、似蛇形,鼻子像猪,眼睛像牛,下腮似蛇,突出的是颈,背部像是马鬃,应该是复合动物形象,是人们创造的神话动物。”陆思贤先生认为,这种龙形象,非一般的动物,为了保持其神性,应该是红山先民根据对各种动物的观察,创造出来的一种复合的形象。

商代甲骨文中龙字和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各个地区都发现了符合这种特征的龙的形象,如红山文化的蜷曲形龙、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等的玉龙。这些可能都是原始的龙的形态,可见龙的形象从史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以赛沁塔拉玉龙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玉龙,是东北地区史前先民精湛治玉工艺的体现,是他们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东北先民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是当时人们神话思维的精神载体,思想愿望的象征形式,巫术思想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