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白鹿原下的古村落 人面鱼纹彩陶盆
年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800—6300年
尺寸:口径39.8厘米,高16.5厘米
材质:陶
出土地: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引言】我们很多人对仰韶文化的认识,可能都是来自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是中国完整揭露的一处史前聚落,发现了很多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中鱼纹彩陶盆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其巧妙地把人面和鱼纹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图案,显示了当时人们独特的构思和艺术想象力。
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片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关中盆地,是一个东西狭长、南北窄的地理单元,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境内有渭河自西向东流过,水源充沛,土壤肥沃。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在渭河支流浐河边的二级阶地上,离现在的河床800米左右,高于河床约9米。遗址西到西安6千米,东南倚白鹿原,附近河渠纵横,阡陌相连,是西安富庶的地方之一。遗址在1953年由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1954年到1957年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前后共进行了五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该遗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处唯一采取大面积揭露法完整发掘的遗址,对于认识当时的聚落布局意义重大。半坡遗址共发现完整的房屋遗迹40多处,各种墓葬200多座,获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近万件。这些遗迹和遗物,对于我们认识半坡人的生活面貌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
绘制神秘图案的陶盆
就遗物而言,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件彩陶盆,为泥质红陶,平折沿,方圆唇,腹部较弧,底部呈平底状。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部呈圆形,十分规则。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的装饰物。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部呈三角状,在人面的两腮,像是人口中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列两侧,构成了人鱼合体图案。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做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富有动感,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充分发现这类器物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东到陕西临潼,西至宝鸡,北抵铜川,南达汉水流域,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和汉中地区。发现人面鱼纹盆的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以及西乡何家湾遗址。这些遗址均是属于仰韶早期的半坡类型。
人面鱼纹彩陶盆局部
人面鱼纹的文化内涵
自人面鱼纹盆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其内涵的解读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各个角度展开了不同的研究。截至目前,形成了不下十种说法:有图腾说、虫形象说、生命之神象征说、女阴象征说。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说法大致归为三类:一是图腾说,二是鱼神崇拜说,三是女阴崇拜说。
其中,有些观点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并且多数讨论未能脱离这些观点的范围。如闻一多先生的文章《说鱼》,在文中,闻一多先生梳理了《诗经》、《周易》、《楚辞》、古诗、民谣和其他材料之后指出,中国人上古以鱼象征女性,是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他认为鱼具有超强的生殖力,这与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和重视部落人口繁衍的思想直接关联。李泽厚先生在闻一多先生的基础上,把这种祈求生育的观念追溯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有研究者认为,人面鱼纹是巫师头部形象,圆圆的脑袋上头戴尖顶的发髻,口边和耳边装饰有抽象和具象的鱼纹。这种形象与宗教祭祀中巫师的形象高度吻合,巫师一般头戴礼帽、脸戴面具,增强神秘感。最近,学者林涛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对半坡鱼纹彩陶盆进行了新的解读。他认为人面鱼纹盆上人与鱼所表现的关系相当单纯、质朴。其中人面并不是一个戴着面具的巫师形象,而是一个少年,一个在玩水、在和鱼嬉戏、在把头深入水中享受小鱼“亲吻”的快乐少年形象。他还发现这些人面除了少数是圆圆的眼睛,大部分都是紧闭双眼,呈陶醉状,这是一种对美的体验和传达,是一种早期最为单纯的审美活动。
不管怎么说,半坡人在陶盆中绘制鱼纹和人面,是基于当时的生活观察,经过艺术加工而呈现出来,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半坡人生活在河谷地带,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装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种人面鱼纹彩陶盆也常常作为埋葬小孩的瓮棺盖来使用,底部往往钻有小孔,说明这种盆除了有实用功能外,可能还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盆内的形象如果是巫师的话,那么他们的作用可能就是给这些死去的儿童招魂,盆底部的小孔是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