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诉课程实践成效
美诉课程的主要成效是深化美术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系。尊重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突出美术教育的真实性,从真实的体验到发现真实的需求,到进行真实的表达,再到教师给孩子以真实的发展支持,帮助幼儿巩固认知、提升审美、促进交往。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改“教授”为“引导”,尊重幼儿自主发展
教师很好地调整了自身原有的“经验霸主”的心态,从掌控者退位到引导者和推动者。这既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根本性改变,也带动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其具体体现在:
(1)从告知经验到提供操作探究机会。相对于幼儿的经验储备,老师自然是稳坐经验霸主的交椅,而往往我们也经常不自觉地以这种“霸主”的身份,将自己的经验直接告知给孩子,使孩子们被动接受间接经验而错失许多感知、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在这一行为的调整上,我们的成效是巨大的。比如大班方案活动“树屋”中,孩子们要造一个可以进入玩耍的瓶子树,那么到底需要多少瓶子才够用呢?老师没有按照自己的计算方法把数量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第一天孩子们带来了100个瓶子,可是穿起来后,只能铺很小一块面积,第二天大家又带来了300多个,觉得这下子肯定够了。穿好后,还有许多空白。于是孩子们比划了一下空白地方的大小,觉得和已经做好的地方大小差不多,由此推断出“再拿和上次的数量一样就应该够了”的结论。接下来大家又收集了约400个瓶子,最后终于完成了瓶子树屋的建造。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比较、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轨迹充分满足了幼儿自主发展的需求。
(2)从一手包办到等待安全犯错、改错。曾经我们是那么地担心孩子出错,所以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但凡可能发生的错误我们都给包办代替解决好了。美诉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学会了耐心等待,不过早介入幼儿的学习,在安全范围内允许他们出错。同时观察、引导并支持他们自己改正错误,在这个犯错改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品质进一步得到发展。
(3)从发号施令到参与小组互助决策。这是对幼儿尊重和信任的具体表现。把他们当作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待,教师理念就从“你照我说的去做”转化为“我想听听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师行为也相应地从“分配任务”转化为“参与讨论和共同决策”。放手让孩子们自主讨论和决策,教师观察与适时指导,为幼儿发展提供鹰架支持,助推幼儿高质量地自主学习与发展。
2.改“多说”为“多听”,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强调教师多说,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教师说幼儿听,完成经验的被动接受。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教师说得多,幼儿肯定会学得多,但并不知道幼儿真正掌握并内化到自身认知框架中的有多少。事实上,许多案例说明幼儿学习的效果并非与教师说的多少呈正相关,而是与幼儿在真实探索为基础下的真实体验息息相关,与他们由真实体验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密切相连。从教师多说幼儿多听,到幼儿多说教师多听,显示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倾听他们的学习需求、过程描述、困难倾诉,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和交往等发展状态,并从真实需要出发,给他们提供适宜支持,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3.改“讲评”为“互评”,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从教师一言堂的作品或者事件讲评,到教师有目地组织下的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作品效果、美术技能或者事件的对错,更需要从幼儿心理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出发,探究作品内容背后隐藏的不易被人发现的“秘密”,或者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幼儿发展契机,由此获得对幼儿更为深入和真实的了解,也促进了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二)幼儿的学习品质获得了重要的提升
1.在探究学习中更为自信
幼儿对于艺术的看法是与成人不同的,艺术对于他们来说首先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但许多成人并不这么想,他们在幼儿开始涂鸦时,就希望能看到合乎成人观念的构图、比例、色彩等,认为只有符合这样的要求才是艺术的。而成人要的“艺术”,孩子们理解不了,也画不出来。由于达不到成人的期望值而感到沮丧,容易失去自信而停止创造,这种自信心的丧失严重妨碍了幼儿发展。在美诉课程实施过程中,因为我们强调尊重和自主,并提供大量的材料供幼儿体验和探究,极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他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孜孜不倦,乐于探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材料的把握创造出一个个的独特设计,而获得众人的夸赞;他们能在碰到困难后,通过自己想办法尝试着解决问题而获得同伴的认可;他们能够“像大人一样”,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小组分工与合作,而最终能够达成所愿,让自己引以为豪……孩子们善用探究学习,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增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总是在愉悦的情绪下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其主动性。
2.在兴趣支持下更能坚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无意注意占优势发展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由兴趣出发而萌发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习行为更为主动、学习状态更为专注、学习过程更为持久、遇到困难更能坚持。大三班主题“hello,树先生”中(见图1-6),孩子们突发奇想,想要做一棵可以玩的大树,树下有一个大大的树屋,他们于4月份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从策划讨论树屋的类型开始,到商量收集材料,再到制作,最后达到可以玩耍的树屋状态,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树干用什么做?瓶子做的树干,能牢固吗?能爬上去吗?用轮胎做树洞的话,放在哪里才能安全又不挡道呢?怎样把树叶做成逼真的样子?许愿树上用什么悬挂我们的心愿呢?怎样装饰树屋才能更好玩?把我们的树屋开放到“快乐星期五”的打通活动中去,可以赚游戏币吗等等。尽管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孩子们依旧保持原有的热情,或讨论自己解决、或请教老师帮助、或邀请家长支持,一个个地把问题都解决好,当树屋的雏形完成时,孩子们欢呼雀跃,但随即又马上投入到“树屋边上有什么”的环节中去,继续完善和创造那个他们想要的美丽又好玩的树屋。
图1-6 hello树先生
3.在自主氛围中充满想象
虽说想象力自由无约束,但其实它是有条件限制的,封闭禁锢的思想迸发不出想象的火花,只有在真正自主氛围下的解放头脑,才有可能让想象插上翅膀飞翔。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自主的环境下,用语言、图画、造型等表达他们的创造和想象,或写实、或通感、或天马行空。拉拉说:“春风太调皮了。”潇潇说:“春雨落下来,是五颜六色的。”还有人说:“春风从我的手指缝里溜走了”“粗粗的线说明雨已经下得很大了”……他们用树叶做小鱼;用纸盘制作小型水族箱,用人体做美人鱼模特,他们在思考、探索、想象中得到满足和发展。(见图1-7、1-8、1-9)
图1-7 春雨落下来是五颜六色的
图1-8 用树叶做小鱼
图1-9 粗粗的线是雨下得很大了
(三)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形成
1.环境文化的显性特征
艺术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方便操作、充满自主与想象的班级环境,能充分互动、展示自我的区域场所……形成了“静美、艺术和开放”的环境文化特色。近两年慕名而来参观环境的同行达到七十余次近五千人,获得广泛好评。
2.节日文化的逐渐沉淀
基于美诉课程的实施,在教师预设和孩子们的提议中,逐渐产生了一些为孩子们所喜爱的约定俗成的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六月涂鸦节”,是全园幼儿的盛会,节日当天,孩子们会盛装出席,自主参与各种涂鸦活动和游戏,尽情地泼洒想象与创造的笔墨,表达和表现自己。再如一学期一次的主题画展,以年级为单位展开,每个人的作品都能出现在展览上。又如“闻幼小画家推介”“一句话涂鸦故事会”等活动在班级和全园不定期开展,都成为孩子们美好的期待。
3.思想文化的梯度升华
课程是群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美诉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团队对其的理解、创新和改进在思考与实践中梯度升华,在思想观念、教育行为的目标设定上达成共识。以充分感知为基础、以多元表达为目标的审美教育思想已经深植于团队每个成员的心中。
美,是一种生活体验;
美,是一种情感态度;
美,是一种精神追求;
美,是一种独特创造。
我们在美诉课程中,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有感知、辨认、欣赏和表达的能力。也关注和推动幼儿主动探究、坚持专注、合作分享等学习品质,期待我们的孩子能成为人格与审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人。
五月的牡丹亭,处处绽放雍容华贵的牡丹,是一种美;经历了严寒的摧毁又在春天萌发勃勃生机的小草,是一种美;夏日残败的荷花,枯叶耷拉在如镜的水面上,是一种美;屋顶瓦楞里靠着一丁点泥土不断开枝散叶的植物,是一种美;晨光中,耄耋老人依偎着坐在湖边的石椅上,是一种美;烈日下,黄毛小儿玩得满脸泥巴汗水,也是一种美……美,是一切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人或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