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家以道觉民的文化行为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即以道觉民,与其说是政治家主导的政治社会化行为,不如说是先进思想家主导的思想文化行为,以道觉民是先知先觉者的神圣职责。孟子曾坦陈:“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孟子揭示了社会上思想道德意识传播扩散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作为一个知识人,有道是资本,传道是责任,弘道是目标,谁是先知先觉者,谁就享有教育话语权,谁就会热情宣扬真理,把自己所拥有的先进思想扩散到全社会,转换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一个先知先觉者,必然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家。

一、一怀“以道觉民”的责任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家以其所创造的先进思想向全社会宣传扩散其理论的活动。思想家不仅是新思想的设计者、生产者,也是新思想的宣传者、践行者,历代的思想家都把新思想的发现、扩散、践行,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道义责任和神圣义务,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社会生活的定律是不需要谁授权的,谁拥有先进思想谁就享有教育话语权,越有思想则教育话语权越大,三寸舌抵百万师,一言九鼎,即是对有思想创造力的士人的教育话语权及其价值的最大支持与最高评价。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都是思想理论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思想理论传播最有活力的时期,因而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一些先进思想家本来都不过是小人物,苏格拉底本来是一个街头演说家,孔子本来是一个教书匠,他们都不过是穷书生,他们出于对人类的命运与前途的强烈责任感,执意于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大胆引领新的思想潮流,勇于掀起思想解放运动,以推动社会变革,他们是社会的良心。虽然他们在政治语境中屡屡受挫,但在文化语境中,他们拥有最广大的追随者,他们的思想在社会上以叱咜风云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包括释迦牟尼、耶稣等宗教领袖与苏格拉底、卢梭等思想家的思想扩散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士以“辨然否”为己任,他们把人们从落后、愚昧、僵化的思想状态中解放出来,正是他们掀起的一次次的思想革命浪潮,推进了人类文明,将之积淀为灿烂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看,是思想影响了政治,而不是相反。

二、树起“以道为尊”的教育旗幡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贯天、地、人,虽然道生万物,但道不远人,无论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认识,都反映了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大而言之,道是把握世界的钥匙,变革世界的力量;小而言之,道是做人的原则,处事的规范。道是知识,是科学,是真理,而不是政治意志,它属文化范畴,但诚如先贤所说:“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治国。”

思想家竭力提倡“士志于道”的思想追求,认定教育者具备“闻道在先”的认识优势,只有孕育掌握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先知先觉的思想风采,才能拥有教育话语权。“道”的拥有者与承担者是士,士多以“道”自任,道是知识人对自身、对社会的超越。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是立身之本,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有思想才有人的生命价值;雨果说:“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力量。”更是一条社会生活的黄金法则。日月经天,江河纬地,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真正能开创新时代的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历史上那些推动人类文明的思想大革命,都是先知先觉者叱咜风云,由他们起主导作用的。正是那些思想家坚信理性的力量,执着于传播先进思想,才让思想的风采在历史进程中一路飞扬。

历来思想家都笃信思想的力量,竭力提倡“以道为尊”的思想品格与教育信仰。道(理)与势是上层建筑中的两大力量,“道”以思想权威为主体;“势”以政治权力为主体,道与势相依相制,是传统权力体系的优点所在,社会意识形态是道与势两支力量整合的结果。但在士人心中不可枉道从势,尊道是第一选择,只有以道为尊才能保证教育的真理品位,提升教育的人格感召力。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天地之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下不得以势相夺。既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然则理也者,又势之所恃以为存亡者也。”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告,真理至上!士怀有坚强的“从道不从君”的人格信仰,怀有“道尊于势”的人生价值定位,并因此赢得代天立言的话语权,赢得为帝王师的政治信赖,摆脱知识人的工具性的困境,并不惜以“道”抗“势”,坚持对社会的政治关切与道义批判,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丰富与提升国家机器,推进权力的文明化,强化政治制度的开明性,以此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正是知识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扬以道为尊的人格感召力,在社会上赢得了思想宣传教育的信任度与说服力。君主至上意识受到以道为尊、道高于势思想的制约,表明知识人是独立于权力意志的一支思想力量,谋求的是士、君共治天下的理想模式。

三、高扬“正己为先”的正人之道

古人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是上对下的单向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社会接受权力意志。据此,思想家们做出自己的解释,认为师者以身正为范,为政者应正己为先。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政之要,教之道,正身而已。从孔子开始,历代思想家都认识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因此从先圣孔孟,到汉儒董仲舒,到宋明理学的朱熹、二程,都竭力主张“正己为先”,要正天下应从教育者正己开始,坚信正己而物正,身正而后能正人。董仲舒明确提出以正君心为起点的教育方略:“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则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汉书·董仲舒传》)可见君心正是教育之关键,治国之大本,是正天下的先决条件,这是古代思想家认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铁律。

其实这也是古代帝王们的责任自觉,从周穆王开始,圣明的帝王就认定,“格(匡正)其心非,俾(使)克(能)绍(继)先烈”,积极倡导执政者的自省、自责,并欢迎各种批评,以“格其心非”。孟子说:“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这不只是知识人的自负,也源于帝王们的信赖。唐太宗曾坦陈:“黄帝学大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藉。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贞观政要》卷四)可见圣明如唐太宗,也承认权力之外的真理存在,肯定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古代社会普遍接受的“帝必有师”观即告诉人们要成为明君贤主就需要接受教育。

对权力至尊的君王,“格其心非,使无不正”,谁能为之?唯士能任,而有才华的知识人向来把“为能格君心之非”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以“格正君心”作为自己的文化责任,坚信正天下要从正君心开始,劝诫君王正天下要以正己为起点,这是士人对政治权力的人文关怀,这不只是士人的政治诉求,更是士人的人文呼唤,不只是关心国家兴衰,更是关心万民忧乐。汉初,刘邦因武力夺取政权的成功而陷入暴力迷信的误区,陆贾当刘邦之面发出震撼古今之质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格正刘邦的仗武之偏,促使刘邦实现从重武功向重文治的战略转换。陆贾敢于逆意陈情,格君心之非,成为千古美谈。可见士人多通过科学思想的宣传影响以保证权力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这是知识人权利与责任意识的觉醒。这不仅表明了士人对人治政治的体认,也表明了思想教育中民本思想上升为民主思想的大胆尝试,也因此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权威。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权力平衡术,“异说相搅,即务各不敢为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169页。。这是很有深度的政治见解。

四、以“素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领袖

“素王”语出于《庄子·天道》,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唐成玄英疏云:“夫有其道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素王即无冕之王,有圣王之德与才,而无圣王之爵与位,它指老子、孔子这样在社会上具有巨大的思想影响力的人,即为全社会所体认的精神领袖。其实汉朝就有称孔子为素王的,《淮南子·主术训》说,孔子以《春秋》“采善锄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 “专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素王与帝王的区别在于,其以“教道”而不是以“政道”施行王道,影响社会,导引万民。《汉书·董仲舒传》中也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早在战国时,孔子就与周公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享有“圣之时也”“集大成者”的盛誉。孔子是士人的代表人物。社会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希望都寄托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士人身上。“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不是谀辞,而是事实,正是孔子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孔子是历代思想家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一面旗帜。士人是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营建社会文明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形成的“万古衣冠拜素王”就是明证。“素王”说的出现说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都是由有爵与位的帝王主导的,也是由无爵与位的“素王”主导的,这是对具有先知先觉的知识人在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充分肯定,这一事实也是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的。

五、纵横于教育、文化两大开阔空间

我国历代帝王中少有长于理论的思想家,而思想家虽不乏政治智慧与才干,但能当上大官的也为数寥寥,政治与思想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各有其独立性。而思想家在思想创造与思想传播方面,在思想文化的横向的社会扩散与纵向的历史积淀方面,起着统治者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孔子、孟子、朱熹,包括王通、韩愈等都不过是教书匠,靠的是自身的知识权威、思想锐气与人格力量,纵横于教育界、文化界,活跃于太学、书院、学校等各类教育场所及各类文化园地,追随者众,成为他们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形成思想理论的多级传播系统,他们的思想能迅速而有效地在社会上扩散开来,有力地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生活与思想氛围。明末清初的李贽、黄宗羲等也是靠讲学、著书宣传新思想,发出对封建社会振聋发聩式的批判,对封建意识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思想家所倡导的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民族自尊,人格优化,文化中和,其核心是道德至上,真理至上性,并因此而转化为人才成果与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