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民众自我教育的社会行为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这句话至今没有失去其经典性意义。劳动人民不只是创造物质世界,更创造精神世界,思想创造力与推动力都在民间。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群体思想、营建社会和谐的社会行为,是平民百姓的主体性自我觉醒的反映,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人类本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民间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就是民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力的结果。
一、民间从来就有活跃的自发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在社会底层不仅有政府的政治指向性的思想教育,更有广泛存在的民众自发性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中国民间从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意识,自有其政治责任心去争取政治发言权。民众中有强烈的政治清明期望,社会平等追求,安居乐业向往,民间从来有不可忽视的平民政治、草根意识在起作用。陈胜、吴广们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问,是民众对政治平等的强烈诉求;王小波那“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呼唤,是民众对社会理想的坦率表白。越是在权力瘫痪、社会动乱的非常时期,民间自发性的思想教育也越活跃。
在民间,宗教、传说、说书、戏剧、谣谚、公约、族会等,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一种节气民俗、一个宗教庙会、一次宗族活动、一番生产生活的合作,都是民间思想交流、思想影响的有效途径与有效方式,民间的族长、长老、商界的生意人、江湖艺人、社会游侠、流民、手工业者等,生活流动性强,见多识广,他们之中不少人很有思想,他们都以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对民生诉求、民众意愿的感悟,以自己所能采用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社会性的思想传播影响活动,启发人们自我向善。这种茅庐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乡土性、大众性、自发性、通俗性、生活性,因此也往往很有效。
民间自发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自有其教育优势。《颜氏家训·序致》中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这种亲情的教育力量在民间被广泛运用。
二、在民间拥有影响力大的言论平台
不论在什么时期,民间都会竭力争取自由话语权,营建自己的自由言论平台,扩大自己的思想影响空间,表现为:
一是民众“以风刺上”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向性,它并不只是生存于政治圣坛上,更是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中,不只是上层少数人的行为,更是下层广大民众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来是上下双向互动的,即“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风者,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以风刺上”就是下层民众以含蓄的语言批评政治,这是民众对上层政治生活的影响方式之一。古代提倡为君有道,这“道”即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心中有百姓才有教育他们的资格。庶人与帝王不同的是,庶人只需要自由的思想表达权,而不会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二是底层“庶人之议”的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喜欢关心政治,抑扬时政,所以民间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政治生活的必然性。《论语》中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议”是指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只要治国有失,民众就有权批评政治。从历史经验看,一是权力越开明,政体越民主,民众的话语权越大,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热情就越高;二是民众主体性觉醒程度越高,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欲就越强;三是民间长者经验越丰富,人格威信越高,则他们在民众中的信任度越高,其教育参与度也越深,其教育影响力也越大。
三是帝王有“询于刍荛”的清醒。《左传·昭公十八年》中有“国将兴,听于民”一语,其意是说,民有话语权是国将兴的原因与表征,这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治箴言,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即使在政治稳定,天下太平之时,高明的统治者也往往会主动倾听民众的声音,“洪范有谋于庶人之议”,询于刍荛,都是历史美谈。《周礼·秋官司寇·小司寇》中说:“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民众参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力量。尧舜立非(诽)谤之木即赋予平民百姓批评朝政的话语权,古代采诗采风就是尊重民众的政治表达权,设谏官也是为了保障表达不同意见者的权利,秦汉设“三老”就是给民众以自我教育的话语权,他们在社会底层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古有采诗之官,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史载尧舜掌权后因为“惧不闻非”,担心听不到反面意见,便设进善之旌,立非(诽)谤之木,建敢谏之鼓,主动赋予百姓以影响上层政治生活的话语权,使民众意见尽情上达。《战国策·齐一》还讲到,齐威王鼓励下议朝政,“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分别给予上、中、下三种奖赏。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中说,管子向齐桓公建议创办“啧议之室”。子产认为百姓能热情批评政治,“是吾师也”,应该给百姓一个自由议政的场所。所谓“三王有乞言”,即乞善言之可行者则记之,即征询民意。
三、从思想教育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在民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与作用力在于平民的参与度。古代的英雄崇拜、先王崇拜都是先有事的传扬,才有理的说教。很多政治道德思想意识都是先产生在民间,后由官方传播,人类早期很有鼓动力的以人制天的思想传播就是以神话故事的广泛传扬开始的,社会上的以神道设教也是起始于民间的,后为统治者所普遍采用。对社会生活影响深远的宗教思想的传播也是起始于民间的。这主要表现为日常性的思想教育。人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需要形成合力;人在共同生活中,需要形成整体意识;人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利益关系调整;凡此等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教育来实现,可以说越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期,社会矛盾越是复杂,越是需要思想教育。为防止社会裂变就需要对富者、强者进行制约性、警戒性教育,对贫者、弱者进行抚慰性、扶持性教育,随时都需要对社会不平进行思想调节,所以民间思想教育是弥补社会不平衡的产物,只要有社会不平存在,就应该有民间思想教育的活动空间。
政治批评来源于民间。最先并最深切地感受到国家政治生活冷暖的是平民百姓,越是民间越是关心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上民谣、民谚广泛传播,或没有作者,或有意隐其名,其实它们都是民众集体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抒发民意、民情以影响上层,这是百姓在行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权、教育话语权。“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劳动者总是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向社会释放自己内在的情感与意愿。《国语·周语》邵穆公曰:“夫民虑之于心,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塞也。”民间舆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思想影响力,因此它是思想教育的依据,也是思想教育研究的着力点。
社会性的思想冲击起始于民间。许多社会思潮都兴起于社会底层。儒家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到汉武帝后才成为官方主导思想。以平民为主导的全社会性的思想教育,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胜、吴广用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全民批秦高潮,促使秦王朝大厦顷刻倒塌,这是暴政崇拜向仁政追求的历史转折点。
思想伟人也多出在民间。孔子赞老子为龙,意即大智在民间。苏格拉底、卢梭、但丁等伟大的思想家,都活跃于民间,在社会思想意识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切思想宣传教育活动,都只是作为一个民间人士进行的;墨子也只是“农与工肆之人”,是一个小生产者的代表人物。他们从事的只是平民职业,主张的只是平民政治,却为民立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奔走呼号,以干诸侯,影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