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何物?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演进机制。这种提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无疑是深刻并且必要的,但是随着我们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深入,更高的学术要求亦应被提出来。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历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是人自身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现和确证;另一方面,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生产方式、实践能力都是具体的、现实的,带有自身时代的历史特点。“现实的个人”不是某种抽象出来的类本质,“生产劳动”也不再是人所应该具有的先验设定,如果仅仅抽象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显然无法把握人是如何从动物性生存向历史性存在过渡的。我们只有回到人及其活动本身,通过人类历史的四重原初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人类历史的演进机制。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为了创造这些东西,必须进行物质实践,实现人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能量交换;为了实现人和客观世界的能量交换,人和人之间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以交换其活动。因此,我们所熟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本身的生产以及从中抽象出的生产力概念构成了人类历史产生与发展所面临的四重原初关系,而这四重原初关系的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历史演进的深层机制。这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是人类生存的本体基始,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话语的唯物主义基础。
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即从人们生活的原初关系出发,最终归结到“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社会状况”上来。任何特定时代的历史、任何历史性的存在者都是一个现实的总体,这个总体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总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历史不仅表现为“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而且总是会不断采取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