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二五”嘉兴流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 李英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开拓城乡市场,不断培育市场热点,商贸流通领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商贸流通业仍然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传统商业转型难等问题,应予以关注。“十三五”时期,应全面实施“互联网+”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面对国内外市场双重制约等因素影响,全市商贸流通业积极应对,大力开拓市场、取得明显成效,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

(一)占比提高,贡献居首

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39.32亿元提高至2015年的47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服务业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1.3%,较2010年提升3.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于“十一五”时期2.5个百分点(见图1)。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4%,列服务业各行业之首,拉动服务业增长2.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在全市服务业经济发展中支柱作用突出。

图1 2010年以来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加值情况

(二)规模扩大,增速平稳

“十二五”时期,全市商贸易流通业努力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积极拓宽市场,不断培育市场热点,商品销售规模由2010年的不到3000亿元发展壮大至2015年的超6000亿元,达6294.37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年均增幅高于“十一五”时期0.7个百分点。从年度增速看,2011年增幅最高,达29.4%,之后因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增速逐渐趋缓,到2015年增长10.5%,高低相差18.9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10年以来全市批发零售业销售情况

(三)批发业占主导,零售业增速快

全市批发业销售额由2010年的2005.63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4374.60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9%,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虽比2010年70.4% 略有回落,但仍高达69.5%。零售业销售额由2010年的844.27亿元扩大到2015年的1919.77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9%,较批发业快1.0个百分点。

二、发展亮点

(一)大型流通企业稳步成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嘉兴市大中型商品流通企业注重发挥自身资源、信誉、服务等固有优势,企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商贸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料显示,2015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达1558家,比2010年增加746家,年均增长13.9%;商品销售额1991.78亿元,年均增长11.4%。

从行业来看,批发业单位数增长快于零售业。2015年末限上批发业法人企业1163家,比2010年末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5%。2015年零售业法人企业330家,比2010年末增长61.2%,年均增长10.0%,较批发业慢5.5个百分点。2015年批发业销售额1582.34亿元,年均增长11.4%;零售业销售额409.44亿元,年均增长11.8%。

从销售规模看,批发业中80亿元及以上的法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由前几年的空白到现在拥有2家;零售业中10亿元及以上的法人企业也由前几年的空白到现在拥有3家,大规模企业成长迅速,有力地推动了商贸市场发展。

(二)亿元市场龙头作用明显

“十二五”期间,嘉兴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并重发展的市场流通格局,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朝着特色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市场交易兴旺活跃,成交金额不断攀升。2015年末,全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7家,总成交额达1509.19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4%;营业面积346.76万平方米,出租摊位5.08万个,分别比2010年增长55.5% 和41.1%,年均分别增长9.2% 和7.1%。其中海宁中国皮革城和嘉兴水果市场成交额由2010年的不足百亿元到目前超过百亿元,桐乡市濮院羊毛衫市场成交额迅速壮大,更是突破300亿元大关,成为引领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也带动了百货零售、住宿餐饮、商品物流、广告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同步发展。

(三)流通业态日益兼容,网上零售蓬勃发展

目前全市零售业包括有店铺零售和无店铺零售两种业态;其中有店铺零售中基本形成了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四种业态格局,至2015年末,全市限上零售业法人企业中百货商店18家,超市29家、专业店184家和专卖店115家,除了超市没有增加外,百货商店、专业店和专卖店总数分别比2010年增长200%、48.4% 和57.5%。无店铺零售中零售网店从2010年末的空白到现在拥有16家。

2015年全市限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5.93亿元,增长7.2%,增幅比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高4.5个百分点。另据省商务厅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嘉兴实现网络零售额835.60亿元,增长36.8%。网络零售额占全省比重为11.0%,居全省第4位。

(四)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稳步推进,城市商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

近年来通过引导流通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维,并以省政府“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载体,已基本建成了以市区江南大厦超市,嘉善的浙北配送中心,平湖的平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海盐的现代百货,海宁的海港超市、海宁大厦、好立方商贸,桐乡的东兴商厦等8个商贸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连锁便民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至2013年底,全市770个行政村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村便利店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市区积极抓住新一轮城市有机更新的机遇,实施中心城区商贸改造提升工程,加快一城四区的商圈建设,即加快老城区商圈的优化提升,加快以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国际商务区、以东部副中心为重点的南湖新区、以西部副中心为重点的秀洲新区和以高教物流为重点的西南区域商圈建设。截至2015年底,市本级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商业综合体12个,2015年营业收入18.7亿元,上缴税金0.70亿元。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作为服务业中的一个传统行业,嘉兴商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各地商贸市场发展不平衡,增速差距扩大

2015年批发零售业销售规模分三个层次,南湖区、桐乡和海宁销售规模超千亿元;秀洲区、嘉善和平湖在500亿~1000亿元间;海盐不足500亿元。从年均增速看,市县增速差异扩大,由“十一五”的5.2个百分点扩大到“十二五”的6.6个百分点。特别是市区商贸易中心地位在下降,“十二五”时期的年均增速比“十一五”时期回落了3.0个百分点,平湖和海盐年均增速分别回落了1.0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5年以来嘉兴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情况

(二)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

目前批发零售业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中小企业仍是主体。至2015年底全市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共有2.18万家(营业状态),比2010年1.10万家,年均增长14.7%;较限上法人企业年均增速13.9% 快了0.8个百分点。

与全省相比,嘉兴上规模商贸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2015年限上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比重为30.5%,与全省平均水平50.1%相比,低了19.6个百分点。2015年限上法人企业销售额增速下降9.5%,而全省增长1.6%。这显示嘉兴商贸流通业的规模效应相对较低,亟待整合和提高。

(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拖累了整个商贸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除了2011年原油、钢材及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有所增长外,从2012年起大宗原材料价格开始下降,且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到2015年大宗商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指数均为“十二五”时期最低点。大宗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跌,进而影响了销售额的增长。另外近三年工业企业生产呈现个位数增长,对原材料等生产资料需求不旺,销售额锐减,相应拖累了贸易业的销售增速。据限额以上企业统计资料,金属材料类销售额2011年增长52.0%、2012年下降20.9%,2013年和2014年虽降幅比2012年有所收窄,但一直处于负增长区间,2015年降幅扩大到27.0%。煤炭类由2011年增长5.2%,2012年增长24.6%,2013年回落到2.6%,2014年下降9.4%,到2015年降幅达28.9%。石油制品类受价格波动等影响,销售增速由2011年的38.8% 回落到2014年的9.8%,到2015年下降8.6%。这三类生产资料商品销售由增长转为下降,拖累了整个贸易业的发展。

(四)专业市场发展不均衡,层次较低

据工商局资料显示,2015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有300家,从地区分布看,市区最多,海盐最少,只占8.2%。从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看,达到亿元以上的市场全市仅有67家,占全部商品交易市场的比重为22.3%;近七成的专业市场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下,存在着规模较小的特点。

作为商品流通中重要的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出层次较低、吸纳辐射能力较弱、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的特点。67个亿元以上市场中有61个是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中农产品市场28个、服装鞋帽类市场16个,涉及电子高科技消费品的市场只有7个。另外生产资料市场6个,也多数是粗放型经营,市场门槛较低,电子商务系统、物流配送中心等方面专业技术不高。

四、几点建议

“十三五”期间嘉兴服务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三次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商贸业占三成以上,在嘉兴新一轮发展中,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贸易企业竞争力和流通产业的整体实力,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加大培育优质法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针对全市商贸流通企业规模较小、集中度低、过于分散等问题,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对优质商贸法人企业银行信贷、税收、工商管理和进出口渠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尽快培育一批实力强、管理规范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要积极引导各种商贸流通企业走以连锁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业态之路,引导规模小、实力弱的小型企业加盟大型连锁企业,发挥规模经营优势,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稳定大宗商品的市场销售,努力提高其他类别商品的市场份额

石油及制品、煤炭及制品、金属材料等大宗商品左右着全市商贸市场的走势。因此,保持大宗商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有助于保持市场稳步发展。为保持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全市上下要积极鼓励扶持服装、皮革、毛衫、箱包等传统产业发展,中小商贸企业要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培育新的销售热点,逐步扩大其他商品的市场份额。

(三)实施“互联网+”规划,助力实体商贸企业转型发展

鼓励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增强物流配送、质量标准、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新型功能。鼓励传统批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转变。鼓励零售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总之,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提高全市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