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宁波大红鹰学院是一所服务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校首批本科招生专业之一,本专业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确定、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和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制订具有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类人才的能力实际需求,提炼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构成。依据核心能力构成来设置能力凸显的核心课程,并进一步确定该课程能力提升的典型工程项目和实践环节,由此构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核心能力特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确定的核心能力为:程序设计能力,它包括代码编写能力、算法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人机界面设计能力和软件工程思想等五方面的关键工程能力(见图1),确定了实现这些关键工程能力的核心课程。

图1 宁波大红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及相应核心课程

为保证核心课程的知识转化为核心能力,本专业开发了与之对应的五门核心能力训练课程,分别是“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数据结构综合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综合课程设计”“Web开发综合课程设计”和“面向对象综合课程设计”。

二、建设了一支适应核心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围绕核心能力凸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核心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为突破口,本专业组建了形式多样、富于创新的应用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主要形式有:

●“高校教授+政府信息化专家+IT企业高管”应用型教学团队;

●“企业工程师+校内理论教师”应用型教学团队;

●“校内理论教师+校内实践教师”应用型教学团队。

本专业以上述五门应用型课程教学任务为依据,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为途径,通过构建上述三种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教师协同工作和发展机制,发挥团队成员知识、能力构成的互补性优势,实现了核心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师资要求。同时应用型教学团队发挥企业工程师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优势、企业项目作品真实需求优势、学校教师理论教学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的真实的企业级技术应用平台,实现了学生在应用型课程学习中,从“教师讲授—学生听练”到师生共同在任务完成中实现学习,实现了“干中学、学中干”的教学模式。

如Java/.NET方向应用型教学团队由企业提供真实教学案例和素材,企业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项目的构架、项目需求分析及学生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校内理论教师负责学生的分组、项目实施、知识的补充和课堂教学管理。

嵌入式设计方向应用型教学团队设计了一个学期的面向对象综合设计项目,主要教学环节由企业完成,通过企业情景模拟和工程项目实习,让学生熟悉企业流程,学会运用常规开发工具,了解IT研发岗位技能指标体系;同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前适应严肃的工作制度与纪律,熟悉企业和社会的考核标准。

三、开展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成果导向评价改革

对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本专业实施了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评价考核,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教学以完成工程项目的形式展开,通过项目实践与开发,形成学习成果阶段性资料和最终资料或作品,主要包括软件作品、软件著作权、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或系统开发报告等。教师通过课程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形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案(见表1)。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1 “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能力考核方案

四、构建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学科竞赛体系

本专业设计了培养核心能力训练的竞赛体系,包括国家或省级的一些已有学科竞赛项目和依据所确定的核心能力设置的竞赛项目,以此构建一个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型、进阶型、卓越型的学科竞赛体系,如表2所示。体系中的各级别竞赛体现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能力。学生广泛参与竞赛,从不同层面巩固、提高专业能力。

表2 宁波大红鹰学院计算机学科竞赛体系

第一阶是校内赛,作为学科竞赛的起点,这类竞赛面向全校或全院学生。

第二阶是市级或行业认可度较高的学科竞赛,为校内赛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提供更高一级的平台。

第三阶为教育部门组织的省赛或国赛,这类学科竞赛对选手的要求较高。

教学计划将专业能力和竞赛要求纳入课程实施方案,如在综合设计类课程中将软件服务外包大赛中的文档写作、演示答辩等环节融入课程;在程序设计和算法类课程中,将课程考核与在线测试平台(OJ系统)结合,使得课程与竞赛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似,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能力锻炼的角度看,以竞赛的形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本专业与省内外知名的IT企业建立了5个校企共建的核心工程能力培养教学平台和20多个与地区的相关企业共建的核心能力岗位实践检测平台,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企业与教师共同承担相关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由企业提供真实教学案例和素材,教师负责基础知识介绍和简单能力培养,企业项目经理在教学过程中负责项目的架构、项目需求分析及学生开发过程中的指导等。核心能力岗位实践检测平台类似实习基地,学生们承担企业岗位上的一些工作或项目,教师负责管理企业日常的工作安排,学生在工作中体会岗位压力、岗位能力差距等。

宁波大红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的5个核心能力岗位实践检测平台是:

(1)阿里巴巴旗下的北京志成万网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基于云计算“万网梦工厂”网站开发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人机界面设计的能力。

(2)宁波普天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智能手机测试工程中心。学生参与该公司的一些手机软件测试项目。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软件工程思想中软件测试的能力。

(3)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建立的软件服务外包流程实验室。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代码编写能力。

(4)杭州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建立的“Java工程中心”。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Web应用系统开发能力。

(5)杭州汇文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建立的“嵌入式工程中心”。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嵌入式软件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

此外,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建设了超过20个核心能力检验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到这些平台上实践,看看是否适应岗位需要,检验自己在5个核心平台上学到的能力,到对应企业岗位上是否有用,是否能胜任工作。这一批企业的平台,为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将来就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六、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综合改革,宁波大红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成绩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自2011年以来,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70%以上的学生服务于中小企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浙江省评估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创业率达10.27%,高于浙江省平均创业率的7.59%。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20项;省级竞赛获奖97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新苗计划20项;校级科研项目101项;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46项,发表论文128篇。

《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东南商报》和宁波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信息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近20次的报道;新浪网、《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对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了近10次报道;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专程考察我校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来省内外高校来访考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交流活动有10余次,影响广泛。

(本文作者: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