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应用型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创新教师发展机制,重视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现状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上,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典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北美的“CBE”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官”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模式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这种模式也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教育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①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②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③采用各类互通式的教育形式。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重新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毕业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主要特点为:①政府、企业、学校对这种模式高度认可;②学生的实习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并且相对集中;③有一套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④学生可以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强化、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⑤企业可以减少员工的前期培训,成功从优秀的实习学生中选择员工。
(三)北美的“CBE”模式
“CBE”是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缩写。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产生于二战后,现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其核心观点包括:①任何学生如果给予高水平的指导都可以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②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同,而不是学生本身的差异;③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而不是重视教;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指导的方式、方法和指导质量。
(四)日本的“产学官”模式
日本“产学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培养下一代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了大力推动“产学官”合作,日本政府成立了文部省、劳务省、通商产业省组成的“产学官”合作促进委员会,制定了联合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奖学金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政策,以此促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科技人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通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产学深度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二、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现状
1996年3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载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从而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向教学改革的中心,“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国家重要的法规性文件中,并由此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在200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2007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工作做出部署,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已呈现出持续升级的态势,社会职业岗位专门化和管理组织体系扁平化程度逐渐加深,社会发展急需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于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而又善于应用各种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当前,许多高校已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来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绩显著,在观念认识、教学投入、课程改革和人才体系的建构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改革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配套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缺乏及时有效的检测与调控及培养条件保障不充分等问题。
三、宁波大红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08年升本后,宁波大红鹰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确立了“培养满足区域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区域中小企业中高端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突出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养成,造就一大批致力于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思想。
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等多形式的合作,构建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平台,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主线,大力推进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以此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确定到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导入到课程安排与实施,从课堂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从教学模式构建到教学方法改革,从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到教师教学评价,合作企业均全程深度参与其中。目前学校在机电类、信息类、经管类及艺术设计类等专业中,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以合作企业为依托,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课程群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以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化运行环境下实景教学为代表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此同时,学校以“为大学生提供满意课堂教学”为目标,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校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各类以增强课程教学有效性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目前,信息工程学院在各专业中全面推行成果导向式教学改革,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了基于真实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探索混合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展了基于工作室的课内课外互融式学习模式改革;素质教育课程开展了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改革。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学校已建成包括42间新型教室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区,启动了翻转课堂公开课和专题沙龙活动;成立了包括21名学员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班,定期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立项。
升本后,学校累计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19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38项;学生在市级以上学科科技竞赛中,累计共获各类奖项951项,其中国家级337项、省级544项;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48项,发表科研论文479篇,获国家专利1157项,专利成果转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