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特征及其启示

21世纪的金融危机重挫各国虚拟经济,而以高水平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及芬兰等国家则应对自如,其背后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科技大学所提供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对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鉴于此,结合国情特点,本文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以期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德国许多高新领域中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员极为紧缺,而传统学术型高校由于过于偏重“纯科学、无功利的研究和教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所需。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开始重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中与综合性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一类新型大学。自1967年始,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巴登—符腾堡等州先后建立了以工程技术为专业特色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1968年出台的《联邦共和国各州高等学校协定》将当时基础较好的工程技术类学校(Ingenieurschulen)与高级专业学校(Hoehere Fachschulen)合并,在保持其原有办学特色总体不变的前提下,创建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n)。1998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和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决定将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作为高等专科学校对外的统一称谓,避免国外将其误认为一种高职教育机构。

1.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的要求

二战以来,德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人均GDP已达2600美元,进入工业化实现阶段。德国政府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促使产业结构重心向二、三产业转移,如1961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为5.4%,1974年下降至3%,而到了1998年只占1.4%;1961年第二产业占比为54.6%,1974年占50%,1998年则降低至28%;与此同时,1998年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已达70.6%,取代第二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综合性高校由于专业设置以基础性学科为主且学制较长,人才培养目标和功能较为单一,其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较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因此,为满足外在的经济驱动力,政府提出加快发展应用科技大学,并制定相应政策对高校人才规格进行重新规划。

2.不断完善的国家福利体系要求政府重视扩大学生入学机会

德国从两次世界大战和激烈的社会对抗中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改善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福利政策,建立起医疗、卫生、保险、就业和教育等保障体系。在“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教育服务于大众”等理念影响下,大批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但当时德国综合性高校已是人满为患,难以接纳大批学生入学。应用科技大学的出现较好地缓解了青年学生的入学压力。同时,福利社会的构建,大大增加了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健康与保健、医疗护理及教师等行业有关的人员严重紧缺。在外在的社会驱动力影响下,德国政府出台政策创立应用科技大学,并对其实施分类管理。

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德国高校发展提出的挑战

德国高等教育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扩张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以上,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992年达到了35.17%。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带来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育标准的变化,而且还促进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促使高等教育机构的层次、类型、能级和形式由单一走向多样。政府只有在教育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高等教育职能进行拓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如何根据学生群体在能力、动机和就业取向等方面的异质化,出台新的教育政策,成为德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德国政府创立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传统综合性高校,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在驱动力的一种诉求。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多年来,“德国高等教育决策者一直在追求和保持高等教育机构的一致性和可比性”(Torben,2008),努力避免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质量分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国家法律为保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政府在调控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中奉行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不同,但是等值”的理念(孙进,2013),并在此理念影响下,赋予应用科技大学法律地位以保障其健康发展。1976年,第一部全国性的《高等教育总纲法》首次确立了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同时,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各联邦州具有独立制定教育法的权利,各州的《高等学校法》均赋予应用科技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对其办学定位做出明确规定。巴伐利亚州是德国最大、最古老的州,堪称拥有德国最好的教育体系,拥有9所州立综合性大学和17所州立应用科技大学,其中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科涉及人文艺术、经济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等学科。该州《高等学校法》规定,“应用科技大学属于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应用科学方法以及从事艺术活动的能力”。

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将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置于首要位置

德国政府关于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政策,其价值选择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无论是《高等教育总纲法》,还是后来新签署的《2020年高校协定》,均体现了德国政府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科技大学的使命”的价值理念。为此,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将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作为办学的首要任务。

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性教学占比较大,实践性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和学术考察等环节。其中,“实践学期”(Praxissemester)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一大特色,法律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在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学习(Teichler,2005)。为保证学生“实践学期”顺利开展,各联邦州政府对本州内的企业均做出规定并给予一定补助,德国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也可为学生提供培训岗位,而企业之所以有动力为学生提供机会,是因为应用科技大学能帮助企业得到它最了解的合格员工。例如,德国斯图加特和沃尔斯堡是汽车制造业集中的地区,拥有众多的汽车制造公司,德国奔驰公司总部和大众集团就分别落户在这两个地区。当地的应用科技大学大都以工程制造、电子和汽车为特色专业,众多汽车制造企业均设有培训中心。尽管现代汽车制造业已经高度自动化,很多工作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但奔驰公司的培训中心仍然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机械手工艺开始学习,直至最先进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

3.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核心保障

为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德国政府对应用科技大学的师资进行了严格规定。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应聘为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并在本专业领域有5年以上(其中3年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以保证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不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理论联系实际,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除全职教授之外,还有许多兼职的校外特聘讲师。如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有将近500名全职教授和750名特聘讲师,罗森汉姆应用科学大学有近140名全职教授和200名特聘讲师,这些来自企业的特聘讲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向学生讲授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的实践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积极引导应用科技大学开展应用性研究

德国各州的高等学校法虽然相继赋予了应用科技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的任务,但将其范围限定在应用性科研。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认为,“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以应用为导向,贴近实践,这种科研并不要求教师和学生寻求最高真理,而是更多地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巴伐利亚州政府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是“以实践为导向,关注每个专业的需求”。

德国联邦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高等教育管理,但保留了专项立法权和对“促进跨地区科研机构和科学项目”的参与权,根据新《基本法》第91b条规定,联邦政府开始对应用科技大学提供科研经费,使之成为区域性应用科研和开发创新的发源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应用科技大学对德国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在工程学领域,对提高国家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起,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实施了“应用科技大学研究项目”,为应用科技大学的工程、自然科学、经济、社会工作、健康和护理等专业建设提供经费资助,重点关注提升应用导向的研究项目和基于青年工程师需求的培养项目。预算拨款已从2005年的1.05千万欧元增至2012年的4.07千万欧元,增加了近3倍。项目实施期间,总计有110所应用科技大学从中受益,涉及800余个研究项目,拨款总计高达1.75亿欧元。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德国政府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同时也将其视为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适应经济发展规律,重视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推进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共同趋势。

1.丰富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内涵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表明,1971—2000年,德国综合性大学增长幅度是118%,而应用科技大学则高达173%。2013—2014学年冬学期,德国共有高校423所,在校学生数为238万;其中,综合性大学为106所,在校学生数为167万;应用科技大学为212所,在校生人数为84.7万,占全国在校生的35.6%。经过近50年的发展,应用科技大学已成为德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高等教育研究权威学者泰西勒(Teichler,2005)曾指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一种由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组成的“双类型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的最新教育政策规定,应用科技大学在与综合性大学协作的前提下可以培养博士生,并有机会与综合性大学一起参与德国精英大学建设计划。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建立大大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对保持和提升德国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贡献。

2.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联邦州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修改和完善了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规定,允许其拓宽专业分布,增设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领域,由工程技术类扩大至计算机科学、设计、信息通信、健康与护理及社会教育等领域。最近10年,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持续调整,经济、法律和社会类专业招生规模显著增长,成为在校生最多的几个专业。

工程类的应用科技大学大都建立在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大企业和现代化的大公司周围,其专业具有很强的地方经济特色。位于德国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最大的公立应用科技大学之一,其前身是建立于1890年的“皇家机械工程师学校”,1971年改建成应用科技大学。鲁尔区依赖于天然的煤炭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从19世纪工业革命起至20世纪中期,一直以矿冶工业为主。在这期间,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以传统工程机械专业为特色,为煤炭、钢铁等资源型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随着20世纪7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区以煤炭、钢铁为特征的粗放型产业逐渐被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引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所代替,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大力推动下,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开设了一系列新的专业,目前已形成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重点研究机械工程领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微电子、节能环保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环境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以多特蒙德为首的应用科技大学由于适应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3.毕业生个体就业竞争力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因其人才规格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质量受到雇主的普遍肯定。一份对企业雇主关于“持有学士学位毕业生满足岗位需求”的相关调查表明,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满足岗位需求的达到88%,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仅为76%。在巴登—符腾堡州,由于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变,直接被培训企业雇用的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达80%以上,97%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第一年就可以找到工作。调查表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半后月收入平均为2950欧元,略高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2850欧元;应用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的月收入平均达到3400欧元,而综合性大学硕士毕业生平均仅为2950欧元。

物流业是德国最大的行业之一,在德国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1984年,德国建立了首个物流园——不来梅物流园区,目前已有19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并吸引了50多家生产型企业进驻周边。园区就业人数多达8000人,占不来梅市总人口的1.6%。作为德国大学协会联盟7个成员学校之一的不来梅应用科技大学,充分利用港口城市优势,大力发展船舶制造、物流等专业。2014年春学期,学校共有8622名学生,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经济紧密联系,对德国物流业发展、整合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来梅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在当地就业优势十分明显,毕业生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普遍高于平均水平。

4.毕业生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德国的许多应用科技大学均建立了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所,有些尖端实验室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甚至超前于企业。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德国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的信息化管理中,较多地运用了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应急通信系统、隧道安全监控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交通网络控制系统等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可视遥感导航实验中心(Computer Vision Remote Sensing Navigation)和西门子(Siemens)公司一起合作开发了应用在机场高速公路上的示警桩系统。据统计,由于采用了示警桩系统,当出现意外时,75% 的驾车人能根据警示信号,及时采取减速、减少换道和增加车距等措施,这大大提高了驾车安全性。应用科技大学由于其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实践紧密结合,对德国保持高效的创新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显示,德国综合指数排名由2012—2013年的第6名上升至2013—2014年的第4名,在创新和高等教育与培训等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德国政府深信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德国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为此早在2008年联邦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就已经达成一致,鼓励年轻的工程师进入中小企业工作,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德国现有工程师161万人,2/3毕业于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德国工程师培养的主力军,应用科技大学功不可没。

四、对我国的启示

2013年1月,我国教育部启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鼓励一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明确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本,鉴于此,结合国情特点,分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举措及成效,能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德国各级联邦政府在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的历程中,首先是在法律层面确保应用科技大学的地位,为其快速成长奠定基础。我国政府应在分类管理制度框架下,加快制定应用科技大学的相关法律、条例等,明确应用科技大学的地位、设置标准、管理办法以及运行机制等重大事宜,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为应用科技大学创造全新的发展空间。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生的。现阶段,创建应用科技大学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我国虽已明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办学定位,但在政策导向上还存在一定缺失,因此,应通过制度层面引导地方本科高校确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目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德国政府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保障了学生个体良好的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关规定较为笼统,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地位及作用没得到较好保障,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国应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从校企合作育人、师资引入等方面引导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通过实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项目”,为应用科技大学开展应用研究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其在国家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也应引导应用型大学开展应用研究,鼓励其承担区域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性研究项目,逐步扩大其在国家创新领域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Torben S.New Public Management an deutschen University? ten [M].Stuttgart:Fraunhofer IRB Verlag,2008.

[2]孙进.由均质转向分化?——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8):1-8.

[3]Teichler U.Hochschulsystem und Hochschulpolitik[M].Münster:Waxmann,2005.

(本文作者:宣葵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