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教育生态位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定位选择与发展战略研究

一、引言

(一)教育生态位的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中天然存在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与其相互作用的供应者、需求者、竞争者、互补者和政府管理部门,所处的地域、政治及经济等环境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含的内容较广,既包括高等学校内部的一系列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和学校内部体制变革等微观系统,也包括与供应者、需求者、竞争者、互补者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中观系统,还包括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等宏观系统。

高等学校生态位被看作是一所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各高等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生态位的确立,与高等学校生态系统共同进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如图1所示,大圆圈内为高等教育大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生态系统里,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等在各自系统中占据一定位置。

图1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A代表一所高校本应在的生态位,B为其当前的错位位置)

(二)嬗变与演进——高等教育生态位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反思

广泛而密集的关于高校趋同发展、同质化的声讨促使高等教育界的学者热衷开展生态位的研究。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同样适用丛林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高校之间的相互竞争虽然未必达到“血淋淋”的场景,但淘汰出局的悲剧时常在上演。从文献研究法入手,我们将现有的主题词定位为“教育生态位”,共统计出5465个结果,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86年,之后数量每年逐渐增加,我们绘制了从2005年到2015年关于“教育生态位”的相关研究文献数增长图,如图2所示,从2005年的110篇到2015年的887篇,10年时间增长了7倍。

图2 2005—2015年“教育生态位”研究文献数增长情况

现有文献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用生态位角度研究大学定位问题;第二,探讨生态位与大学竞争能力的关系;第三,利用生态位理论分析高等教育中的具体现象。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位理论与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结合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并陆续出现了各类成果,但研究视角大多局限于教育学或管理学范畴,对高校发展战略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偏少。即使是对于生态位理论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研究,也仍处在一个初始的阶段,而且这种研究成果还有待“回置”到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加以检验。现有成果对企业和社会其他领域的生态位测度及评价方法的借鉴与移植痕迹较明显,尚未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大学生态位原理与机制,更没有将“生态位管理”提升到大学发展战略高度做出系统讨论。而站在“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问题的基点上,以这类院校的战略管理过程为研究主线,遵循一般到个别、静态到动态的研究方法,建立在生态位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大学生态位战略分析框架,全面深入地解析“生态位原理应用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问题似乎有些苍白。可见,理论及实践层面的研究状况为本研究进行深入扩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回置与重置:教育生态位视角的定位价值

根据生态学观点,在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中,同一种群,其生态位的关系可以根据生态位之间的关联属性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生态位高度重叠、生态位部分重叠、生态位完全分离。在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中,生态位是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元素。如果将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趋同化”“盲目化”现象用生态位表述,即为存在“低位高攀——新建本科院校规模生态位错位和重叠”和“同位趋同——新建本科院校结构生态位的同质化倾向”。这种现象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范国睿,2000)。

(一)克服新建本科院校的“低位高攀”与“同位趋同”的两种失衡发展状态,避免“生态错位与生态位重叠”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生物种群,因此,跨学科研究往往能寻找到新的、独特的“学科风景”。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由于生态位概念表征的是生物物种对资源及环境变量的利用状况,每个物种在长期生存竞争中都拥有它最适合生存的生态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就可以视为在整个高等教育群落中,以自有的资源禀赋为条件,通过办学过程能动地与社会环境以及与其他高等教育群落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相对竞争优势。如图1所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盲目趋同背景下,错将自己置身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B位置,认为自己可以跻身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而开展生态位研究以后,将能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

(二)生态学的研究为新建本科院校“突破红海、寻找新的蓝海”提供新视角

大学战略管理的实质可以看作对客观条件以及自身生态位的认识和把握,并运用相关战略来调整自身的现实生态位,使之逐步接近自身基础生态位的动态过程,即生态位战略思想。可见,大学的成长发展特征决定了它的生态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因为寻求转型和跃迁是它们的最终价值取向,这就是大学生态位战略管理的实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内涵式发展、差异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出路,如何规避“千校一面”现象,可以通过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在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增强战略意识,挖掘优势,寻求特色,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从而走出一条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道路,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应用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态位选择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本科院校1202所,其中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已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以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和路线,即“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特色”成为高校发展的三个核心,特别是一直被认为在不断“复制、模仿”中“创造自我”的新建本科院校群体,应从教育生态位的视角选择发展自己的“生态位”。

高校扩招后,新建本科院校集中涌现,我们将新建本科院校群建立为图3中A的生态群,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逐渐出现分化,一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开始省察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挖掘自身发展原动力,以及将目光集聚到社会发展对高校内涵发展方式提出的外在要求,随之出现了图3中B的加重阴影部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背景下,这些大学开始积极探索提质增值、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发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轴心地位,这些大学逐渐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定为应用型,并在错位发展、深度适应、文化融合、开拓潜力及协同创新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图3中C的应用型大学。

图3 应用型大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生态位演变

潘懋元先生曾说过,“应用型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类型的不同”。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的定位是最符合身份的标签,“不自量力”地向研究型大学挤,“不少学校甚至不惜丢弃专业特色而去追求高层次”,最后只会在新的改革浪潮中彻底出局。可以说,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逐渐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其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位置的回置和重置。

四、基于教育生态位视角的应用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

(一)差异化战略:解决生态位错位问题

首先是解决理念问题,除了宏观上对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点及意义把握外,更要悟透应用型大学的价值、意义和自身的特殊理念,将其化为发展的正能量(邢运凯,2012)。其次,要解决发展路径问题,关键是定位。从知名度来看,新建本科院校远远落后于传统老牌高校,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认定自己服务的区域,做自己所在区域的轴心组织,增强自己的区域性。我们在安排竞争战略的时候首先要弄清竞争对手的生态位状况及自身优势,生态位的差异化战略可以通过在主要生态位维度上的不同加以体现(龚怡祖、谢凌凌,2011)。应该具有立足于地方、依托于地方以及服务于地方的正确的办学意识,做当地的优势品牌、区域内的“名牌高校”。在当前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应用型大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应坚持服务地方的定位和路径,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切实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利用自身独立自主的优势,为新行业新业态培养新人才。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的水平、层次和特色,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中,加强主动的引导和改造,逐渐成为一定范围内的轴心组织之一,同时增强辐射能力,获取各种优质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准,最终成为高水平的新型大学(刘献君,2008)。

(二)专业化战略:解决生态位趋同化问题

当新建本科院校找准生态位,继而定位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后,接着就要开始组织和实施属于自身的“生态位战略”,开展生态位战略实施的策略研究。按照大学生态位的特化原理,如果生态位较窄,这说明该校可能具有某些特定资源的适应能力,若这种资源适应能力能够得以持续,这可能成为学校的一种特别优势(谢凌凌,2011)。这也说明,大学也可以在某些生态位维度上形成局部垄断优势,相应的其他大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占据或竞争该生态位维度,因此采取专业化战略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意义重大。事实上,一些行业特色型的院校采取生态位特化的方式来实现专业化的战略就更为明显,比如专注于某一社会服务对象或专注于某一特殊行业等。现实中就有许多大学生态位特化的实例,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开设“古今发艺”“当代土陶”“女红工艺”“民间传统养生技艺”专业,这些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专注于特定领域或专业技能,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龚怡祖,谢凌凌.生态位战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新选择[J].高教探索,2011(11):10-15.

[3]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谢凌凌.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构建、运行与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5]邢运凯.分离、扩张与匹配:高等教育生态位压力的释放——基于我国高等院校生态位重叠现状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5):28-30.

(本文作者:黄小灵,发表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