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
沈立江 葛立成主编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最富生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浙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部分。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交流,是提高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按照浙江省委“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实现共赢”的精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浙江日报》社于2003年3月在杭州举行了专题理论研讨会。来自苏浙沪两省一市社科院、大专院校的三十多位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知名学者专家,围绕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促进商品、要素和企业的无障碍流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一些这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编辑成书,以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该书代序中说:“主动接轨上海,加强与沪苏两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对进一步提高浙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对进一步发挥我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形成长江三角洲新的区域形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书主体内容:
(1)近20多年来,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沪苏两省市相比较,在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对外开放、科技进步、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数看,去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万亿元大关,浙江仅为江苏的72%,相差近3000亿元;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美元,我省仅2000美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即使发展较快的杭州、宁波,也才3000多美元。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全国百强县,浙江虽然总数第一,但排名前十位仅2席,且位次靠后,而江苏占了5席,且位次靠前。
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看,浙江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增幅虽高于江苏,但绝对值均低于江苏;实现利润总额略高于沪苏,但增幅比江苏低六七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方面,我省差距更大。
从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引进外资总量看,浙江出口总额低于沪苏,增幅去年也低于江苏。
从科技教育发展的水平看,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第7位,而沪苏两省市分别位居于第2位和第5位;浙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上海达53.1%;浙江每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为3196人,而沪苏分别为10950人和3919人;浙江现有在校大学生40万人,江苏却有70万人,居全国之首。
(2)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背景条件。从政治意义和战略层面上来看,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浙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际来看,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沪苏浙三省市开展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来看,浙江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基础和许多有利的条件。
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中央关于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着力点,按“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实现共赢”的总体要求,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统筹规划,有序前进。
根据浙江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形成一体化的交通、信息网络体系;二是加强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三是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四是加大科教人才合作的力度,努力构筑科教人才高地;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关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建议》内容要点。
第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前提。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浙江提高开放度和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界定。从地理位置、都市连绵区、静态的交通距离与经济关联度考虑,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上海、苏南与浙北组成的区域。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指商品与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包括市场规则一体化、产业分工与协作与交通设施一体化。其基本意义就是消除经济交流的障碍、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三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其基本内涵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一体化、制度与政策一体化。
第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相互关系:极化—扩散;邻域渗透;对接轨上海的理解。
第四,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主要有:积极推进商品和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尽快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优势互补,实现双赢。那就要着力整合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以旅游业一体化为突破口、以建设东方大港为纽带、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基础、以构筑科教人才高地为保证。
第五,论述重点。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了整合的基础和重点,提出了树立新的理念、清除政策性障碍、完善产业带布局等对策措施。有左学金的《关于深化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的几个问题》;张颢瀚的《高起点规划宁杭经济带,铸造完整的长江三角洲》;方民生的《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理念争议》;徐长乐的《顺势、宜势、造势、借势——关于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的几点思考》;周振化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和重点》;卓勇良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关系新格局》;朱李鸣的《对杭州接轨上海的两点思考》。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内涵,探讨了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机制。有史晋川、谢瑞平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基础》;陈建军、姚先国的《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关于“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叶南客、孙克强的《苏浙沪两省一市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王贻志、陈江岗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建设与协调发展的思考》;王士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策略研究》;葛杨的《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李东华、盛世豪的《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市的产业优势及其变动特征与趋势,论述了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了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问题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问题。有蓝蔚寿的《充分认识和发挥浙江的优势》;徐剑锋的《苏浙沪产业结构的趋同与区域经济合作》;陆根尧、佘德荣的《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快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徐惠蓉的《发展城市旅游业,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现代化》;聂献忠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闻海燕的《接轨上海:提高浙江农产品竞争力》。
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政府在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探讨了营造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有朱家良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环杭州湾区域协调发展》;莴立成、应焕江的《苏浙沪个私经济发展环境一体化研究》;曾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之管见》;葛宋昆的《长江三角洲合作中政府作用的定位》;靖学青的《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组织管理模式》。
书中还附录了《2002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一文。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