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对人有用的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表征,也是客观事物状态经过传递后在人脑中的再现,从而可以对人产生指导。任何信息只有经过传递才能被人接受和利用。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是一种重要的企业经济信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在信息使用者做出借款、投资决策时,起着重要作用。

会计信息是企业从会计视角所揭示的经济活动情况,并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仅仅是指企业经济活动中与价值、资本等相关的内容,即企业的价值运动或资本运动。因此,会计信息也被看成“财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乃至整个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而财务报表仅仅是企业会计信息的“载体”。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

(一)外部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外部信息使用者包括股东(投资人)、债权人、董事、客户、供应商、政府管理机构、律师、经纪人和媒体。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取企业信息的渠道有限,但是他们要依赖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的信息来进行决策。财务会计主要通过提供通用财务报表来实现服务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如银行、抵押担保机构、金融公司会搜集能够帮助他们评估一个企业能否还本付息的信息。股东使用会计报表来决定是否购买、持有或出售股票。董事通过选举成立董事会来监督企业,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外部的审计人员检查会计报表以确定报表是否按照公认的会计原则编制。普通员工和工会使用财务报表来判断工资的分配是否公正、评价未来的工作前景。税务局要求企业提交会计报告以计算应纳税额。供应商在赊销前使用会计信息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客户使用财务报告来评价潜在供应商能否长期供货。

(二)内部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是指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人。他们使用会计信息来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管理会计满足内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内部报表的编制不需要遵守外部报表的编制规则,内部报表是为了满足内部信息使用者的特殊需要而编制的。如采购经理想知道何时以何种价格采购何种物资。产品研发经理想知道改变产品和服务,成本和收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力资源经理需要有关员工工资、津贴、绩效和报酬方面的信息。生产经理需要有关及时、准确、高效地交付产品和服务的报告。销售经理需要使用有关销售和成本方面的报告去锁定目标客户,确定价格,了解顾客需求、品位及他们所能接受的价格。服务经理需要掌握为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发生的成本以及所带来的收益。

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reliability)又称“真实性”或“客观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安然事件”、“东芝丑闻”以及我国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绿大地”、“万福生科”等会计造假事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在实务中,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有选择性地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可靠性质量特征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必须绝对肯定或者绝对精确。由于企业所处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计量属性本身的缺陷以及会计计量方法选择的主观性等因素,会计中数量化的信息内容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只能通过估计的方法来确定其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旧方式、预计残值等,因而其结果无疑是近似而非精确的。

2.相关性

会计信息相关性(relevance)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二是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又称“明晰性”或“可读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易于理解,需要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否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难以满足的。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4.可比性

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arability)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质量特征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也称为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或“一贯性”(consistency),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投资人、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关心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及其会计信息,以便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进行分析、评价,其主要的方式是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有关会计指标进行比较,以及将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会计指标进行比较。纵向可比使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横向可比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采用售后回购的方式销售货物,经管销售时收到了货款,形式上实现了销售,但是双方签订的回购协议却要求销货方在一定时期后重新购回该批货物。从实质上看售后回购是一项融资行为,而不是单纯的销售行为,因而,销货时不能确认为收入,卖价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只能做递延损益处理。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活动形式的复杂多变、利益驱使往往会影响对经济活动实质的判断。为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应坚守职业道德,充分利用专业判断能力,透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现象看本质,使会计信息能如实地记录和报告其意欲反映的经济交易与事项。

6.重要性

会计信息重要性(materiality)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经济关系的多元化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容变得十分复杂,而企业的核算开支和会计人员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企业的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根据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会计信息重要性质量特征的依据是:

(1)不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客观上存在重要程度的差别。从项目的性质来看,直接影响资产、负债和利润的交易或事项比其他交易或事项更重要,金额大的交易或事项比金额小的交易或事项更重要,经常性的交易或事项比非经常性交易或事项更重要,企业外部的交易或事项比企业内部的交易或事项更重要。

(2)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存在差别。企业应该充分披露会计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3)“效益>成本”原则。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判断经济交易或事项及某一会计信息是否重要,更多地依赖于其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即职业判断)。正如国际会计准则所指出的那样,与其说重要性是信息成为有用信息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分界线”或“取舍点”。

7.谨慎性

会计信息谨慎性(prudence),又称为“稳健性”或“保守主义”(conservatism),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使会计系统能够提供反映企业经济风险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企业规避财产风险和损失,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质量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和计量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例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二是选用可以低估资产价值的计量方法,如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

以谨慎性的态度计量和披露会计信息,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及时性

会计信息及时性(timeliness)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会计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

我国财政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月度、季度、半年度中期财务报告应当分别于会计期间终了后的6天、15天、60天内对外提供(披露),年度报告应当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披露)。2007年,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