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国家认同的功能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促进作用,它是国家认同本质特征在大学生身上的外在表现。国家认同一旦形成,会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对一个国家来说,国民有了国家认同这个基础,就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文化上的归属,以利于增强国家的安定团结。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有了国家认同,就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激发大学生爱国强国的精神动力,树立成才报国的坚强决心。

一 导向功能

国家认同体现了个体与国家的一种关系,其导向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导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引导,并对偏离目标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和阻止。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主要内容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我党统一全党思想、凝聚中华民族、实行思想领导、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它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

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奋斗目标是广大公民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理想信念是个体人生的航标和方向,它具有指向性、确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国家认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导向就是通过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帮助公民在认清党和国家发展形势,了解和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以此来树立正确的成长目标,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一些青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人生目标缺失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公民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要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认同;要坚持与时俱进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公民,培养一大批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 激励功能

国家认同的激励功能是指通过分析公民的思想和行为入手,通过政治教育、思想引导、物质奖励等各种精神和物质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以不断开发和刺激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从而实现开发潜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动机是一个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换言之,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人的动机。而人的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需求动机是需要满足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恩格斯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也对此作过论述,他认为,“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76]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7]因此,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与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的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人类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过程。只有当某层较低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更高的需要才出现,而且在多种需要都没满足之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因而,未满足的需要通常成了激励过程的起点,而需要的满足往往就是激励过程的实现。公民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需要,比如国家安全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被人(特别是外国人)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无不跟国家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满足这些需要,他们必将这些需要的满足作为其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动力。每个需要的满足,国家认同又会诱发新的需要,使大学生采取新的行为,实施新的激励,进而产生新的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言:“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78]

情感归属的需要满足是国家认同激励功能发挥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从来就认为,人们一旦对某种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后,就会形成以情感追求为对象的热情和激情,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他们看来,“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79]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为实现这个国家的发展效力,本身就是充满理性的价值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心灵提升。黑格尔指出:“冲动与热情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80]“冲动和热情不是别的,而是主体赖以达到目的的活力。”[81]人的情绪高涨,行动才会有力,事业才能成功。没有热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没有激情和冲动,就没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就没有人的行动本身。对国家强烈的情感归属和认同就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行动,内化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三 规范功能

国家认同的规范功能是指国家权力通过除法律、制度等强制性的手段进行约束外,还必须依靠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上的说服,对公民言行形成有力的约束,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众所周知,国家认同具有通过法律制度将各个国家成员的活动和行为纳入一定“轨道”中而有序进行的规范功能。但是,制度规范并不是万能的,在法律制度规范达不到的地方,意识形态的规范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源出于人类对寻求生活终极意义、共享规范和价值、参与审美实践和仪式活动的需求”。[82]从规范意义上讲,公民的国家认同就是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国家认同是一种心理上自我归类过程,也就是把自己归属于哪个群体、哪个国家的过程,这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一种本能需要。国家作为一种超大型的政治组织,“既能够很好提供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也能够提供个人认同的追求个人卓越感”[83],由此激发了公民个体内心存在的对组织依赖的冲动。他们在国家体系中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也与国家建立了紧密关系,形成了对国家的归宿感,国家开始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此过程中,公民个体会进一步表现为对国家的热爱、奉献和忠诚感。这种忠诚“将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集团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个得到所有居民或绝大多数居民认同和热爱的整体”[84]。忠诚于国家的观念对推动国家认同的强化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因为这不仅仅是认为自己属于这个国家的一员,它还体现为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对其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服从,以及愿意为了这个国家的利益而奉献和奋斗的热忱。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公民身份,了解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个体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的利益,主动地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挺身而出,自愿地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的时候为国家的发展承担起责任,甚至为国家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于是,以归属感和忠诚感为表现形式的国家认同,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使国家认同具有可持续性并转化为现实的力量。